课文夜色课堂实录

文章 2019-07-23 09:58:56 1个回答   ()人看过

夜色,是指夜晚的景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课文夜色课堂实录 ,欢迎阅读。

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

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

生:不是。那个掸子是东西。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

师:往和什么字象?

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

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

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

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故事

这时,有个学生念成了“古诗”。

师:古诗和故事一样吗?我们学过的,如《春晓》,有四句话,每句话的字数都一样,叫——

生:古诗。

师:您们爱听的叫——

生:故事。

学生拼读这两个词语的音,区别。

微笑:

师:什么是微笑?那位同学能微笑一下?

很多学生嘻嘻笑出了声音。

师:我听到了有的学生笑出了声音,这不是微笑,看xxx在微笑,XX也在微笑。仔细看。这是轻轻地、没有声音、不露出牙的笑。

3、认识形声字。

教师用红粉笔圈出:胆、瞧、故、偏、样。

师:老师为什么圈出这些字?

学生们一脸茫然。

指名学生读:胆——旦,瞧——焦,故——古,偏——扁,样——羊。学生不认识的教师读。

反复对比读,引导学生通过听,了解正体字和字的部分度赢得相同和不同。

师:发现了吗?

生:胆——旦,声母都是D,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一个三声,一个四声。……

师:这些都是形声字,字的一半表示整个字的读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自由读没有拼音的课文。

五、师生讨论,什么师“夜色”。

师:什么是夜色?先用“夜”和“色”组一个词语吧。

生:夜晚。

生:红色。

生:黑色。

生:颜色。

师:把这两词语连起来?是夜晚的颜色还是夜晚的黑色?读书找一找。

生:夜晚的黑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天一黑”知道的。

二课时

一、指名逐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第一句:师:你觉得“我”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胆子很小,怕黑色。

生2:他胆子很小,天黑不敢往外瞧。

(板书:胆小)

师:她刚才说,怕黑色,你们让你同意吗?

孩子们没有人说话。

师:头发是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衣服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皮鞋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怕什么?

生:天黑。

师:怕天黑,也就是怕夜晚的黑色。

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

指名读最后一句,

师:他变得怎样了?

生1:他胆子大了,敢出去了。

生2:他敢出去了。

生3:他变得勇敢了!

(教师板书“勇敢”)

二、提出问题。

师: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板书:夜色

胆小——>勇敢)

生:为什么他由胆小变勇敢了?

三、读书,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由读书,寻找答案。

2、讨论,交流。

生1:妈妈讲了很多勇敢的故事。

师:这是我变勇敢的原因吗?你们同意吗?

生2:我不同意。因为下面还有:“可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这说明我还是害怕的。

生3: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师:爸爸拉我,我就勇敢了,是吗?

生4: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5: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这是怎样的画面。

生1:有小草、小花。

生2:小花、小草很多。

生3:很多的小花、小草,很漂亮。

师:他觉得这画面非常美丽,你们觉得呢?

师:很美丽。

(教师板书:美丽的)

师:能不能在“原来”和“花草都象白天一样微笑”中间加一个词语?

生1:原来夜晚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2:原来天黑了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3:原来夜色下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拓展。

师:你觉得夜色下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学生回答略)

四、感情朗读课文。

五、题目为什么叫“夜色”?能换成夜晚吗?

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说:美丽的夜色

胆小——————————>勇敢

生1: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勇敢了。

生2: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人变勇敢了。

生3: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成了勇敢的人。

师:能换成夜晚了?

孩子们竟然说能。

师:我是因为什么胆小的?

生:因为怕天黑。

师:因为怕天黑,夜晚的黑色让我害怕,所以我胆小。

师:因为什么勇敢了?

生:夜色很美丽。

师:现在想想,能换吗?

生:不能。

六、指导书写。

1、夜、很、光、步的笔顺。

2、区别“住——往”。

师:给“往”组个词。

生:来往。

生:来来往往。

师: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是几家?

生:两家。

师:很多人或最少两个,所以“往”师双人旁。

3、“还”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后反思:

1、“夜色”是什么?

在备课的时候,因为觉得这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所以没有象往常一样严谨的、一丝不苟地备课,当学生提出“什么是夜色”的问题时,我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和学生一起获得了答案。教完第二课时,我的头脑中的夜色是什么竟然和第一课时结束后的答案是不一致的。

看来,简短的课文可不能做简单化处理。

2、学生质疑的时机。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两次质疑的机会,一次是在引入课题后的质疑,一次是在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的质疑。

课下,我试图寻找这两次质疑的不同。

(1)提问题的基础不同。课前是在读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课中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

(2)提问题的范围不同。课前的质疑是由课题引发的,可以是针对课题的,针对内容,范围较广,层次高低不一;课中的质疑是多是针对内容的,甚至直指向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兴奋点和理解的难点。

我为什么给学生两次机会呢?在开始时,学生提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夜色”是什么?教肤浅,通过组词、读文就能解决了;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夜色,也就是题目为什么是夜色”,又较深,需要深入的学习课文之后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成了无的放矢,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知整体的内容后,知道“我由胆小变勇敢”后,让学生提出,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让学生课前提问,然后通过读课文等手段逐渐解决简单问题,在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抓住一个立足于文章的整体、直指向文本的主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解上的难点来引导学习。

最近,在反思我的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低年级,想到了这种方式的目的和效果——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还是坚持用下去。

3、摸摸识字教学的门径。

识字,包括认识字音、理解字义、掌握字形,在教学中是分层逐渐突破的,而不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

一、随文识字,识字字音,初步认字形。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拼音读课文,同时也对字形形成初步的、整体的、不甚清晰的认识。

再经过识字环节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

二、理解字义的几个层次。

1、理解词语的择偶面的意思。如,“微笑”——略带笑容,不显著、不出声的笑。课标中对低年级段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这里我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微笑,顺而了解了微笑的意思。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如,“微笑”在文中是“花草”微笑;在“夜色”下的微笑;是“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时发现的;夜色下花草的微笑像“白天一样。”

3、在学习课文中,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文,发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关键的作用。如,“微笑”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样的画面;描述画面,说出夜色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丽的;由夜色下花草的美丽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夜色是美丽的。

自己觉得,在理解字义的层次上自己做的不到位。

三、指导书写,清晰、具体地掌握字形。

4、质疑:这些是有效的吗?

(1)胆子——掸子。这两个词语是同音词,在学生识字量很小的情况下很容易用错。我的这个灵机一动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用混同音字的现象设计的。但这里,“胆子”是人的,“掸子”是东西,明显属于用词范围的渗透,课标中、教学中一般是针对高年级出现的,这里是否超出范围或脱离教学目标呢?

(2)故事——古诗。这里,学生出错的原因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字音发生的错误,教师有必要再进一步指导故事、古诗是什么吗?

(3)“夜色”能换成“夜晚”吗?这里环节的处理是否适合低年级?是否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都需要解答?

(4)住——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区别形近字,是有效、高效还是无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