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被认为“老大难“问题。正确理解题意是成功地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应用题,虽然情节简单,而且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但是它是抽象的书面语言。低年级儿童处于形象思维过程的起始阶段,表象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促进儿童尽快进入题意情景,确切理解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巧对题目划批,正确理解题意。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真正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进行划批。在初学应用题时,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划批,使学生了解题中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让我们求的又是什么。并分别用“-——”表示条件,用“~~”表示问题。例如,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的例1:花园里有10朵红花,20朵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当学到两种量进行比较的题目时,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准标准数,划出关键词并加简注,例如:白兔有20只,比黑兔多15只,黑兔有几只?
通过这样练习,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条件与问题,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二、“我就是题中人”,进入题目角色。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十分重要。我在指导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时,提出“你就是题中人”的要求,“你要去解决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东家的鱼缸里有6条鱼,再放进几条鱼后就是18条?”学生在讲述他的思维过程时说:我把这个鱼缸想成是我家的,原来鱼缸里有6条鱼,又放进几条,现在鱼缸里就有18条了。这18条鱼里有原来的6条,把这部分去掉,不就是新放进去的鱼的条数了吗?所以我用减法计算,18-6=12(条)。
三、巧用学具操作,独立理解题意。
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我要求学生先学会巧用学具操作,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抽象化的要求——画示意图,提高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能力。例如,第三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支圆珠笔2角钱,买4支圆珠笔的钱可以买1支钢笔,1支钢笔多少钱?”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操作后,在讲题时说:“我用1个圆片表示1支圆珠笔的2角钱,买4支圆珠笔,我就用4个圆片来表示。求1支钢笔的钱,只要求出4支圆珠笔的钱就可以了。”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特点,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而全面地展现在儿童节面前,从而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容易为儿童所理解,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