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之作就是画论文
摘 要:面对学生作业中的“涂鸦作品”,是否可以鼓励他们借鉴大师们的自信,大胆地将自己的“第一感觉”直抒胸臆、率性而为学生美术地“涂鸦”,激发学生的自信与敏锐的印象感觉。作为师者,有责任去唤醒学生们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不是埋没这种“原生态的感觉”,让他们懂得美术未必就是写实、逼真的代名词之后,延伸到生活中会借助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关键词:美术教学 个性“涂鸦” 画
在美术教学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业中,有些学生作业看起来有流畅的线条、合理的构图、严谨的制作、优美的画面。这样的优秀作业有时可以算得上是美术作品,总是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欣慰。但毕竟是部分学生的作业,而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作业看起来却有所欠缺,线条随意,造型不准,画面粗糙。与习惯上看起来好的作业对比十分明显,感觉就像幼童在“涂鸦”。
而在我凝视课本中梵高作品《自画像》、《向日葵》、《星月夜》、《麦田上的群鸦》,还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塞尚的油画《风景》等等,在这些大师们笔下的造型与笔触中,那种毫无拘谨的自由与任性的“胡画”,不断激起我的联想。这样的作品在同学的眼中甚至成人的眼中有时会被称为“涂鸦之作”。我们的编著者将其放在欣赏评述及造型表现单元中的用意又何在呢?欣赏的同时不断引发我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抒情和表现。庄子说过“鼓琴足以自娱”;元朝画家倪元林也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中国画最后发展到“写意”。为的就是抒发自我的胸中之意气,描绘主观的第一印象,宣泄自己的绘画激情与理想寄托。在美术学习中为什么不能鼓励学生像梵高那样注重激情、注重感觉、直扑颜色、直抒胸臆的率性而为。
在学习中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还是按部就班地传播步骤?视乎两者处于一种难以处理的矛盾之中。因为前者培养的是一种个性的主动,后者培养的是千人一面的被动。但实际上,培养主动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学,而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严、更高了。因为建立自信并非“一日之寒”,改变观念与意识首当其冲。通过欣赏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大师们敢这样画,我为什么就不敢”,就在于改变原来的观念、意识和眼睛的审美角度。画的“像和不像”不能成为情感宣泄的标尺,“好看不好看”不能成为他人对我的审美感觉的评判标准,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主动与自信就可以建立起来了。这在色彩绘画训练的初级阶段,主动与自信对一些刚刚接触色彩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看似自由与开发的“胡画”中乱画中,“涂鸦之作”实则反应出教师在进行色彩训练时,是以感性为主,还是理性为主的指导思想。 甚至有时在色彩画面上的层次表现,达不到一定程度上的“乱涂”,即难以反映绘画者的激情与感受,也难以体现其把握全面、内涵丰富、更具有欣赏性、趣味性的审美尺度。
如果在色彩训练初期严格施行绘画的步骤与方法,有可能使学生失掉自我感觉,只能这样画而不能那样画的教学指导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也听说过孩子在初学钢琴时恨不得要把钢琴砸了,究其原因在于初期的呆板和无趣味的严格训练,使初学者失掉了自由和自信,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捕捉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就可以不像素描学习那样“由浅入深”慢条斯理地再现客观物象,必须不拘泥于细节、形体和步骤,鼓励其快速地捕捉色彩“感觉和印像”特征,并在画面上呈现出来。这种方法虽有“胡画”之意,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与敏锐的印象感觉。有时教学的条条框框可能会磨掉学生的自信和锐气。但作为师者,有责任去唤醒学生们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不是埋没这种“原生态的感觉”,“胡画”应该在这种学习中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胡画”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只有自信才能敢于下笔,敢于表现自己的“感觉和印象”。为了表现自己的“感觉和印象”,就应该敢于不择手段,不拘泥于细节,而着眼于“整体的感受”。自信和创新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有的优良品质。毕加索、马蒂斯、佛洛伊德、张大千、徐悲鸿等之所以能成为继往开来的大师,就在于他们在看似“胡画”的过程里,在创新艺术上建立起来一种开拓自我、建立自我的信念与卓识。当然,这种信念是在反复的“涂画”中体验和领悟才建立起来的,是不同于前人、别人而形成的绘画风格。
“涂鸦胡画”看似无法,实则是强调“印象与感觉“的绘画入门的训练方法。无法度的“涂画”在素描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把“涂鸦之作”与有方法步骤的理由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的色彩素质能力会快速地飞跃。对色彩初学的学生“绘画好难”的感慨更应是一条捷径,克服了因画不好产生的烦闷心理,能使他们更早更好地进入五彩缤纷“色彩感觉”之中,不同风格的作画形式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感受。狂放不羁的美、工整细腻的美、浓妆艳抹的美、清新典雅的美,呈现充满个性的绘画风格。
“涂鸦之作”就是画。美术教学中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作画,“肆意”涂鸦,不给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当学生由衷地画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时,那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成就感、轻松感,有利于性格的健康发展。当他们懂得美术未必就是写实、逼真的代名词之后,延伸到生活中会借助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再发展下去,艺术和青少年的成长就会由兴趣发展到乐趣,再发展到志趣了,终极目标是“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也就是新时期美术课所期望的目标吧!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