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

文章 2019-07-23 09:08:33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之本,生态城市的规划是21世纪人类城市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本文就首先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响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1.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①整体性、②高效性、③和谐性、④可持续性、⑤全球性。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3、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3.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①尊重规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③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④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⑤政府市场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⑥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2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

①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③生态人居环境规划;④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⑤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4、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对策分析

4.1科学规划和构筑生态型城市的发展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宏观上要求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制定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

(1)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

(2)注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格限制污染重、运量大、耗能多的工业项目,以调整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为主,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3)着眼于跨世纪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规划,各风景区和主要河道,道路干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与多种类型公共绿地构成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地系统。形成由大地绿化、城镇绿化和庭园绿化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的绿化网络,更好地发挥调节城市空气、温度,美化城市景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

4.2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与利用

(1)土地利用要讲求节约和高效性。各项建设都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尽量少占耕地,通过改善结构、布局等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还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考虑。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在以生态规划方法编制城市规划中应控制生态敏感地区范围,确定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先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这样,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损坏,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

4.3倡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1)倡导生态文化,创造高度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以生态文化逐步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诱导绿色、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

(2)生态型城市还应具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良好的社会风气、优良的医疗条件与祥和的社区环境。还要加强生态文化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生态素质。人们保持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自觉地维护公共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和消费观教育,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运动中来,共创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3:260.

[2]朱锡平.新时期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