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现实困境的需求的论文
一、困境1:教师工作性质的颠覆
没有人否认,教师绝对属于脑力劳动行列,语文教师自然也如此。但我们留心语文教师工作的现状,却发现事实与此大相径庭。让我们来计算一个中等强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假设他教一个班语文,50名学生。那么他每天要批改50本课堂作业,50本家庭作业。假定每天每本作业量为300字,他每天要批改3万字的作业。再假定他每两周给学生布置写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小练笔,他又要在每周看3万字的作文,而且还要写出批语。当然,这只是这个语文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他还要备课(包括制作课件、准备教学资源)、给后进学生辅导、进行家校联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完成,还有教学反思。如果只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他一般会兼任班主任,那么,清洁、纪律、心理、健康、甚至文艺等活动也必须要参与。
无数的语文老师将时间耗费在这些必须存在又不出成果的日常事务上,他们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每天都在连轴转,因为每天都被无数的事拖着走,永远也干不完,直到退休。这样,对于备课、了解学生心理、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等事情就只能蜻蜓点水,得过且过,自然没有效益,自然陷入越忙越没有成就感的怪圈,天长日久,职业懈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困境2:教师职业精神的曲解
从古至今,我们总将教师的职业精神定位为奉献。社会对教师的赞誉大多是辛勤的园丁、到死丝方尽的春蚕、甘为基石的人梯几类。老师习惯了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并且自得其乐。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如果教师只是奉献,不讲索取,自然也换不来自己的专业进步和成熟,又怎么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呢。起码来讲,教师的职业精神不仅是奉献,还包括专业的不断发展。如果要更好地为学生奉献,教师必须时刻把握发展的趋势,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的教育技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示范优势。
三、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管理
教师面对的是群体,如果仅仅是想对这个群体作出示范,那么身后就被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拖着,必然很累。如果老师能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发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技能基础,给予他们相应的学习任务,再让他们去示范,或者引领,一个学习组织里就有了无数的老师,也有了无数的管理者。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管理,就是要把渴望学习语文的学生个体激活,让他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具备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解放老师自己,使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思考,用于反思,用于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