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数据库中关于我国心血管系统研究论文的分析论文

文章 2019-07-23 08:37:59 1个回答   ()人看过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EI) 、科技会议录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le Proceedings,ISTP ) 是世界着名的 3 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 最重要,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对其收录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较为客观地体现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SCI—E 数据库 2003—2013 年收录的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以便揭示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 选取 Web of Knowledge 检索平台下的 Web of Science 子数据库 SCI—E 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 2014—02—18。检索方法: 在检索项内输人 2003—2013,检索范围选择“出版年”,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文献类型 = ( ARTICLE OR REVIEW ORPROCEEDINGS PAPER) ”进行精炼,再对所检索出的结果在 Web of Science 类别中选取“CARDIACCARDIOVASCULAR SYSTEMS”学科进行精练,最后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国家/地区”,在分析结果中选取: PEOPLES R CHINA,得到 5 801 条记录,从中筛选出以中国大陆地区为通讯作者单位的共 3 770 条相关文献。

1。 2 统计分析 选择数据库中的“作者、标题、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地址和被引频次”项目下载并保存,对检索保存的数据利用 EXCEL 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3 770 条文献的出版年、来源期刊、机构、地区、作者及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心血管系统研究领域的现状。

2 结果。

2。 1 年代分布 论文的年代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3]。2003—2013 年 SCI —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年代分布( 表 1) 。

由表 1 可见,近 10 年来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中 2003—2006年增长速度十分明显,2008 年和 2010 年论文增长速度下降趋势较明显,2011 年以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2。 2 来源期刊分析 SCI—E 收录的 3 770 篇文献共分布于 115 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中国论文为 32。 78 篇。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 276 篇,最少的仅为 1 篇。发文 1~10 篇的有 41 种杂志; 发文 11~20 篇的有 22 种杂志; 发文 21 ~ 3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31~4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40 篇以上的有 30 种杂志。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如果把期刊划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 3 个区[4],可进行如下划分: 发文 100 篇以上的期刊有 10 种,为核心区,共发文 1 417 篇,刊载在 8。 70%的期刊上; 发文 40~95 篇的期刊有 21 种,为相关区,共发文 1 208 篇,刊登在18。 26%的期刊上; 离散区为发文量小于 40 篇的期刊,共有84 种,共发文1 145 篇,刊登在73。 04%的期刊上。在所有期刊中,进入布拉德福分区第一区的是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核心区域,共有 10 种期刊( 表2) 。

由表 2 可见,这 10 种核心期刊杂志中,Q1 等级的期刊只有 2 种,2012 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为 5。 509,其余杂志多为 Q2 和 Q4 等级,其中最低的仅为0。 607,为 Q4 等级杂志。由此可见,中国大陆作者发文数量虽然较多,但是发文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 3 被引情况分析 2003—2013 年 SCI—E 共收录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 3 770 篇研究论文,其中 2 632 篇文章被引用,占全部文章的 69。 81%,总被引频次 23 284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6。 18 次。被引频次在前 10 位的文章( 表 3) 。

由表 3 可见,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的文章,被引频次为 542 次。其余 9 篇文章的引用次数也均在 100 次以上。高被引论文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工作进展,同时也揭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 4 通讯作者分布 分析研究论文的作者数量,可以了解该研究的学者关注度和核心作者群,并有利于了解研究团队情况[5]。按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 1950 位通讯作者,其中发表 1 篇 论 文 的 有 1345 人,占 总 发 文 量 的35。 68% ; 发表 2 ~ 5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516 人; 发表 6~ 10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64 人; 发表 11 ~ 15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 发表 15 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共计发文 363 篇,占总发文量的9。 63% ,共被引用 3003 次,篇均被引 8。 27 次。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 M= 0。 749√max,本文中 M 为 6。发文 6 篇以上的作者共有92 人,占作者总数的 4。 72% ,共发文章 997 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 26。 45%,不符合普赖斯定律的“作者占 20%、论文占 50%”核心作者群的规定[6],表明研究心血管系统领域的作者分布广泛,尚未形成核 心作者群。发文量前 10 位的作者见表 4。

由表 4 可见,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作者中,除 1人发文量是 19 次之外,其余发文量均在 20 次以上。

发文量最多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共发文章 53 篇,总被引频次 451 次。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绍良,共计引用次数为 730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25。 17 次。其余 9 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在 10 次以下。

2。 5 研究机构分析 3 770 篇论文共涉及 367 个机构。其中发文 1~5 篇的有 250 个机构,发文 6~10篇的有 38 个机构,发文 11~20 篇的共 32 个机构,发文 21~30 篇的共 13 个机构,发文 30 篇以上的共 34个机构,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机构见表 5。

从表 5 可以看出依托于各高校院校的附属医院发文较多,科研水平较高。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排在第 1 位。共有 6 家机构发文量在 100 篇以上。北京大学虽然发文总量不多,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为 10。 51 次,排在第 1 位。由此可见,各机构在 SCI 论文发表中不仅要注重总的数量,更要注重文章的质量,高被引频次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将是今后 SCI 文章发表的重点和难点。

2。 6 地区分布 3 770 篇论文作者分布于全国 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范围较广( 表 6) 。

由表 6 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江苏是论文发表最多的 3 个省市,占全国总发文量的 49。 87%。论文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差异巨大。海南、宁夏和青海 3 省文献量总和仅为 5 篇,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尚未有文献发表。

3 讨论。

3。 1 SCI—E 收录论文数量增长较快,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对 2003—2013 年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 10 年来该领域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心血管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医疗实力在不停增强,心血管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科研人员的重视。但也应该注意到,在 3 770 篇研究论文中,引用次数 5次以下( 不包括 0 次引用的文章) 的文章总数为 1508 篇,占全部文章的 40%,被引次数明显偏低。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国家的名义对 SCI 论文的被引次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 位。”2010 年,中国的 SCI 论文被引次数在世界排第八位,国家要求在 2015 年,SCI 论文被引次数要在世界排名进入前 5[7]。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科研人员急需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加强高水平论文写作的能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论文影响力。

3。 2 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科研实力雄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发文机构看,前 10 位的机构主要为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是科技论文的高产机构,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水平,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专家教授云集,科技实力雄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是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地区分布看,一些偏远地区如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论文发表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等具有优势,文献产出量大;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献产出量低[8]。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重庆 2 个直辖市在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章较少,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心血管领域科研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提示国家科研低产地区应加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科建设。

3。 3 高水平通讯作者推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通过对论文通讯作者的分析,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心血管领域代表人物为葛均波、胡盛寿、马长生和陈绍良等。他们均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在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总体来看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研究队伍正逐渐壮大,但是作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水平通讯作者对该领域研究走向成熟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3。 4 结语。

近年来中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期刊论文分布广泛,发文机构较为集中,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区的高校及附属医院在心血管系统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此外,论文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4 参考文献。

[1]卢福昱,胡玫,董时军。利用 SCI 数据库计量评价北京 3 所传染病专科医院科研实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 12) : 50—52,66。

[2]曹霞,杨华。中国大陆妇产科学领域 SCI—E 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8—62。

[3]曹霞,陈1云香,杨华。基于 SCI—E 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 11) : 11—16。

[4]李桂贞。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8) : 30—32。

[5]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4—57。

[6]郭鹏,余星,刘洋。1982—2011 年我国运动性贫血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 10) : 64—67。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