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有效模式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作为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如何迅速提高新员工培训效果,成为电力培训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职业导师制”。指出了在现代电力企业制度下,开展“职业导师制”的必要性,对“职业导师制”这种新员工培训模式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职业导师制”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为现代电力企业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员工;职业;导师;培训
随着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电力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电力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加强企业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如何缩短新员工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迅速提高新员工的胜任能力?如何构建组织学习的机制,使企业文化不断的凝聚、发展和传承?如何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清晰的员工价值定位,确保公司具有长期发展所需一定数量的人才队伍?这些问题是电力企业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些电力企业对新员工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在新员工培训中建立“职业导师制”的构想。本文对新员工培训中建立“职业导师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期使“职业导师制”成为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有效工具。
一、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培训体系未按培训对象分类、培训目的不明确
大多电力企业在新员工培训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培训,培训方案简单、培训内容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新员工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其本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培训效果不佳,应该培训的内容没有培训到位。
2.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在新员工培训中,常常出现培训内容与新员工下一步进行的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费时费力组织的培训,成为劳民伤财的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学员反映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没有帮助,既浪费了新员工的时间又打击了新员工以后参加培训的热情。
3.培训手段单一
新员工培训在培训手段方面单一、缺乏灵活性,每次培训总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填鸭式教学使新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新员工与培训师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互动,缺少应有的体验与思考。
4.培训评估缺乏
新员工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评估,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师与学员的互动与反馈,或培训评估手段单一,培训内容是否合适,培训效果如何,培训工作如何改进等问题没有评估与跟踪调查,缺乏对培训师的约束。
5.原因分析
总结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培训模式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一种以培养“职业化”为目的的新员工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应根据职工本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对职工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进行集约化管理,并做好培训考评工作。同时缺少一种加强新员工与培训导师的沟通渠道以及对职业导师的激励措施。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新员工培训模式,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新员工培训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职业导师制”的提出
“职业导师制”来源于传统的“师徒制”,“师徒制”在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中广泛运用,是指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对徒弟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劳动,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力。“职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更多地应用于现代电力企业中,它除了强调具体技术和业务的传授和讲解,还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
本文所讨论的“职业导师制”是指在电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资深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新进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职业指导及职业支持关系,为培养对象在提升业务水平、胜任岗位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促进职业发展等多方面提供帮助、指导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机制。“职业导师制”根据职业导师个人能力素质、业绩成果、专长经验,结合培养对象自身情况及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组织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一对一、一对多”两种方式,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推进。
目前,在我国的华为公司,“职业导师制”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华为公司,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不仅新员工有导师,老员工如果新调到某一个新的岗位,也必须配备职业导师,这个导师可能比你的年龄小,比你的资历低,但他只要在这个领域做得比你好,他就可以成为你的导师。
三、“职业导师制”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1)成立“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开展“职业导师制”工作,首先要建立“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公司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职责为监督职业导师制的实施;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并建立、维护职业导师资源库;负责职业导师制的组织实施;负责制定职业导师与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标准,并进行考核;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负责职业导师制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工作。 (2)职业导师的选拔聘任。职业导师的聘任对象为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资深人员。职业导师应认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职业导师选拔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认定和选聘产生,公司各有意担任职业导师的高级管理人员、各专业专家可以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有经验并有做职业导师意愿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审批通过的职业导师,可进入职业导师资源库。
职业导师的职责:为所培养的新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职业化工作习惯,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迅速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促进职业发展;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制订并落实《职业导师指导计划》,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提高培养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培养对象尽快掌握岗位业务和技术知识,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水平。
(3)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对电力企业职业导师认定后,并不意味着职业导师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职责,还需要对职业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职业导师自身的素质,通过外出聘请高级培训师以及邀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管理技巧、职业导师胜任素质提升培训等。通过定期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本身经常处于知识充电状态,提高职业导师的胜任能力。
(4)新员工以及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出培训申请,也可以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为部门内一些骨干成员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为新员工选取相应专业的职业导师。在选取职业导师工作中,除了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外,还要考虑新员工和职业导师之间能否相处融洽,良好的师徒关系也是“职业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5)职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需求确定培养期。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经职业导师、培养对象及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三方签字后生效。
(6)职业导师与新员工进行职业辅导,履行《职业导师指导协议》,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新员工在一起工作,通过前期沟通、课堂辅导、现场演示等多种培训方式,对新员工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通过和新员工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为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发掘新员工的潜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为新员工创造展示能力的发展的机会。
(7)《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培养对象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交培养期总结、技术总结或,职业导师提交培养期总结;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对培养对象和职业导师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目的为深入了解和回顾导师制执行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职业导师进行业绩考核和指导能力。明确导师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突出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全面提高导师制的运作效率和实施效果。对职业导师的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在遵循客观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培养对象个体差异。
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通过对培训次数的检查,导师辅导记录表、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的检查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得出评价结果。工作效果评价分为导师自我评价、指导部门、指导对象对导师的满意度以及指导对象成绩综合排名等。导师自我评价、导师指导对象评价、指导部门评价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指导对象成绩主要通过公司的普考以及技能鉴定成绩进行统计。导师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标准。公司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进行相应额度的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职业导师,要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找出问题的根源。
四、结论
“职业导师制”作为一种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使新员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从思想上、感情上尽快地认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有效地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完善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挥团队竞争优势,可以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氛围,层层级级的执行力必然会大大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大的人才保障,解决了引进人才的“水土不服”问题,缩短了引进人才的“同化期”,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