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业设计论文
一、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该专业本身和市场需求决定的。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不仅对产品功能、质量、外观等有较高的要求,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需要有较高的匹配。同时,工业设计涉及众多学科,在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将多种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的一般进入企业从事设计师职业,而目前工业设计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进行工业设计教学时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建立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思路和体系,保证毕业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要求。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时要注重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技术、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人才,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教育始终,改变以往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实施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将教育由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培养。
2.课程安排以产品设计为中心
在工业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当紧随现阶段工业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以产品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在课程设置中以结构、材料、价值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为主,并加强对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的软件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业设计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另外,注重与其他设计领域的联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不断跟新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工业设计处于高速变化发展的阶段,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定要认识这种变化,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突出学科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工业设计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应用能力,所以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低于50%,通过实践课程的增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
二、对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工业设计专业课及跨学科课程。公共基础课与本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培养学生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及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奠定基础的课程,包括基本技法训练和理论基础课程。工业设计专业课是学科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软件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而跨学科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交叉课程,这些课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现阶段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在实际进行中存在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程关联性不强、实践环节不够深入及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首先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改变专业基础课重理论技法传授而忽视创造力培养的局面,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应用环节分层次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入设计理念,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实践的互动。
2.加强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存在的通病是眼高手低,实践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一些专业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同,适当调整课程时间,保证学生进行工业课程设计实践。加强实践环节需要高校选择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岗前实习。
3.增强课程设计的灵活性
现阶段工业设计教学更倾向于个性化、灵活性、有弹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课程学习不局限于学科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性方向发展,如引入项目教学法,以设计项目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