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悲剧创作元素论文

文章 2019-07-23 06:04:15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创作的一部经久流传的歌剧。本文从作者经历、思想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及音乐写作手法等几个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这部伟大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创作元素。

【关键词】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创作 元素

悲剧艺术起源于希腊文化,它洞悉了生命的底蕴,是由生命之血和情感之泪编织而成的,是意志和毅力融汇的结果。人们在悲剧的崇高与伟大之中品味人类自身的不凡,透过艺术重新获得生命的体味,在生命的悲剧中获得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经久流传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分三幕,讲述了年轻的骑士特里斯坦被派往爱尔兰,去为其叔父——康沃尔国王马克迎娶美丽的公主伊索尔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曾经相识,虽在一次搏斗中特里斯坦杀死了伊索尔德的未婚夫,但伊索尔德仍为其所动。而今,伊索尔德想到自己被迫无奈的婚姻愤恨至极,宁肯与特里斯坦同归于尽。她命令其女仆在酒里下毒,但是女仆却把毒酒换成了爱情之酒,二人重新燃起爱慕之情。可是在两人深夜幽会,相互纵情倾诉衷肠之时,马克国王撞见他们心如刀绞。国王手下的骑士梅洛特向特里斯坦挑战,决斗中,特里斯坦身受致命伤,他的仆人将其带至其家乡养伤。伊索尔德乘船赶到特里斯坦家乡,特里斯坦非常激动,但还是死于伊索尔德的怀抱中。随后,国王乘船赶到本想成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但为时已晚。此时,伊索尔德已唱着爱情之歌,同特里斯坦共相长眠。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围绕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两人爱情的产生、发展及死亡来展开的,自由选择的死亡引领彼此相爱,同时也需要爱情使两人走向死亡,这就注定了男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创作背景中蕴含的悲剧创作元素:

一、作者经历

里夏德·瓦格纳,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欧洲后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瓦格纳的生父早逝,继父路易·戈耶对童年时期的瓦格纳影响很大。继父的犹太出身背景似乎可以解释瓦格纳的忧郁、热望和救世主的梦想。瓦格纳所处的年代,正是德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年代。当时的瓦格纳曾热情投入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可是他站在了不应该支持的一方,普鲁士国王的军队镇压了起义,瓦格纳受到通缉和流放,经历了被驱逐出德国的遭遇,躲到了瑞士。流亡瑞士时,东道主年轻漂亮的妻子玛蒂尔德是个作家,也爱好哲学和音乐,自然成为瓦格纳的红颜知己,瓦格纳认为她是他唯一的知音,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爱,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情首先是理智,而后是感情上的,但似乎是充满激情的。在创作《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期间,瓦格纳的妻子明娜曾经径自拆阅了瓦格纳给玛蒂尔德的密信,即而狮吼。瓦格纳终于忍受不了那无休止的争吵,独自迁居威尼斯。

这些经历无疑给瓦格纳创作特里斯坦这一角色带来了灵感,伊索尔德便是瓦格纳心中的玛蒂尔德。艺术品从来不是一次亲身经历的产物,而是一种被征服的诱惑。从美学上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心荡神驰的梦幻,一个从不能满足的欲望。

二、思想背景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对黑夜的崇敬,对解脱之死的向往这些主题都有着强烈的悲观色彩,这与当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瓦格纳长时间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与叔本华所不同的是,瓦格纳相信爱情可以拯救灵魂,并使灵魂获得解脱。剧中被否定的意愿是那种理智的和伦理道德的意愿,是一种被释放出来的力量,用以战胜内心深处的本能和对一切超越了我们理智及意识范围之外的预感。瓦格纳在他的音乐中创作出最具说服力及有活力的和弦,将叔本华的意愿哲学进一步发展。

瓦格纳的崇拜者、著名哲学家和诗人尼采对《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极为倾倒,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评论:……对于那些病得还不够重,还不能享受这种地狱中的欢乐的人来讲,人世间是多么可怜。在1872 年问世的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探讨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的灭亡、悲剧的更生三个问题,而在写作《悲剧的诞生》期间,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非常要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为自己的导师。尼采在一首诗中写到:“黑沉沉的午夜述说了什么?宇宙要比那白天所想象得更加地深邃!痛苦地说‘去死吧!’,但是所有的快乐都想要永恒,那深邃的,深邃的永恒。”瓦格纳将这种多愁善感的情绪用声音的表达形式永久的固定了下来。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凄美爱情似乎预示着爱情只有在死亡之中才是最甜蜜的,这也就是悲剧美的意义所在吧。

三、音乐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音乐发展正处于浪漫派后期,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要看轻形式和结构一些。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走出宫廷,走向民间。新的艺术题材的出现(如艺术歌曲,交响诗等)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很多音乐大师的传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极强的生命力。浪漫主义音乐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这时的艺术家们不像在古典乐派时期沐浴在阳光下,而是沉浸在充满不祥预感,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思考当中。因而,瓦格纳的音乐中充满了矛盾、不安,灵魂的超越以及自我牺牲爱情的伟大等等。可以说,瓦格纳象征着19世纪,他分享了这个世纪对自由的渴望,对唯灵论及象征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不朽与伟大向往的趋势。

四、音乐写作书法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所以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或许正是因了“特里斯坦和弦”,整场音乐正是由这个奇妙的和弦展开的,它给整部歌剧的气氛定下了基调:爱情创造奇迹,然而爱并非凡世中存在。那无法实现的爱,以及无限的渴望,只有经过劫难的洗礼,甚至生死的轮回,才能成为最后的救赎。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有很多描写死亡与黑暗的,如第一幕中的白天,第二幕中的黑夜,最后一幕中的死亡,这些都宣扬了宗教神秘及超世的思想。就音乐而言,瓦格纳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对半音和声的运用开创了音乐历史的新纪元,这是最纯正形式的浪漫主义的发展,它不仅增强了这部剧作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和声理论,而且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的音乐创作之中。

总而言之,由于瓦格纳的经历、思想背景及音乐写作手法等创作元素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瓦格纳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展现出来的音乐尽善尽美地演绎了这部歌剧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塞尔.施奈德·瓦格纳画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