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论文

文章 2019-07-23 05:43:44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爱娃》中成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通过人鬼交融、多重视角、时序跳跃、神话原型在土义等艺术手段,增加TT,说的艺术魅力,拓展了小说主题的文学意义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爱娃》魔幻现实主义

一、作家与作品简介

在群星灿烂的美国黑人文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英里森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其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同时汲取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王守仁、吴新云,1999:22)”。

自1972年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又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爱娃》《爵士乐》《乐园》和《爱》等七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爱娃》(Beloved,又译《宠儿》《娇女》《宝贝》《心爱的人》)于1987年问世,并获得年度普利策文学奖,该著作标志着继赖特、艾里森之后又一次造成世界影响的2O世纪黑人文学高潮的到来,足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有j评论家甚至认为“不读《爱娃》,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莫里森的《爱娃》之所以具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与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全面而富于技巧性的运用密不可分。《爱娃》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二、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特点及技巧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形成和发展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它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对不同地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环境和氛围中加以客观地描写,魔幻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集客观的现实主义描写与神奇的表现于一身,超越了现实主义的限制而从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素材,同时又与当代变幻莫测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相关联。

在写作技巧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善于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夸张、荒诞和神秘的手法,通过描述生活中荒诞不经的离奇事件来表现社会现实及人们的生存处境。具体表现如下:一、双关、指代和象征手法惟妙惟肖的应用。二、在事件叙述方面,经常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件事或人物,或从一个角度叙述不同的事件或人物。三、对人物的描写上,通过采用逐步推进的电影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给人物增添神秘的色彩。四、通过黑人神话或宗教传说的广泛应用使作品产生亦幻亦真的效果,为小说披j-神奇瑰丽的外衣。

三、《爱娃》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在作品《爱娃》中,英里森从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边缘处境入手,积极汲取非洲的神话传说,采用非传统的叙事策略、多重视角和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1.人鬼交融

《爱娃》讲述的是一个在奴隶制下被杀的两岁女婴l8年后借尸事。莫里森在讲述这一故事时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以一种问接而又别出心裁的手法反映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依据非洲的传统文化,一个人的死亡只是他的肉体的消亡,而他的灵魂是不死的,“如果活人没有尽到对死者的义务,鬼魂就会变成某种乖戾的幽灵,天天来作恶作祟,折磨活人(宁骚,1993:142)”。小说开篇第一句“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幽灵色彩”,充满了恐怖与凄凉的气氛。爱娃在很小的时候被她的母亲杀死,因为满腹委屈,她的灵魂盘旋在124号久久不愿离去。124号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口目闹鬼,夜夜不宁。整个故事情节在人与鬼魂之间展开,将生者与死者放在同一时问层面上出现,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这样的处理使得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置在一起,拓展了小说的覆盖面,创造了多重叙事的机会。

2.多重视角

莫里森在小说《爱娃》中运用福克纳式的多角度叙述全方位地重构了整个事件,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整部作品通过不同叙述者频繁转换的视角相互补充说明,即“同一事件不是以一个人或一个声音为中心一次性讲述的,而是通过‘泛中心’多次讲述的。每个人虽然讲的是同一事件,但都不是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而是从不同层面为故事提供和积累了互为补充的信息(吕炳洪:1997(1):89-95)。这种叙述方法也被称为“后现代式拼凑”。对于故事中先后出现的谜团,莫里森总是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拼凑法”,由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解释说明。如对故事的中心情节杀婴事件的看法就是通过多重角度来表现的,许多人认为赛丝疯了,曾救过赛丝的艾拉声称“我没有朝自己孩子动锯子的朋友(托尼·莫里森,1996:223)”。甚至深爱赛丝的保罗D也指责赛丝“你有两只脚……不是四只(托尼·莫里森,1996:197)”。而斯坦普则认为“她没疯,她爱那些孩子,她是想让那些害人的家伙加倍偿(托尼·莫里森,1996=280)”。可见,由于故事人物的立场不同,他们的叙述态度,叙述重点以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对各种谜团的解释都大不相同。读者们只能从不同人物的叙述中寻找自己认为可靠的、符合常理的信息,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再创作。视角的多变使主要人物的叙述相互补充,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为爱娃的故事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旨。

3.时序跳跃

“小说本质上是时间的艺术,叙述的空间化实际上是对叙述空阃中变形时间的一种比喻。小说中物理对问和地域空间是主宰作品框架、支配故事情节的统治力量。无论是作家还是其笔下人物都无法摆脱时空的影响(焦小婷,2002(6):36-39)”。在小说《爱娃》中,莫里森采用了非传统的叙述方法,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线状结构,按照时间对人物的影响程度,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到一起,依照心理时间重新安排小说的顺序。整部作品以1873年的实层面为基点,以1855年为主的几个过去层面为散发点,米回往复地讲述故事。其结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其问的界限被混淆甚至忽略。该叙事手法巧妙地增加Td,说的纬度和涵盖面。

美国黑人文化界向来主张美国黑人应正视过去,接受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开创未来。《爱娃》的叙述方法“不仅足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蕴含着历史的沉重,同时还孕含着她对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体恤,抑或还隐藏着她本人对人物心理的认同(陈发春,2000(3):79-84)”。作为负有历史责任感的黑人妇女作家,英里森决定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历史,尽可能忠实地表达黑人奴隶,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生活经历。通过对叙述时间的精心设计,莫里森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只有在历史中确认自我,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塑造和把握自我。时间的这种特殊性反映了美国黑人在历史上的悲惨经历及在现实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深化和拓展了小说主题。

4.神话原型

“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Frey,1970:典小说选》一书的导言中写到“难说魔幻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批评有什么关联瓜葛,但魔幻现实主义所展示的种种现象又无不印证了神话——原型批评家们的想象与推断(柳九鸣,1995:7)”。莫里森在《爱娃》中通过各种神话原型的自然显现,将文学同古老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乃至巫迷信结合起来,出色地表现了魔幻神奇的现实以及民族文化特性。首先,《爱娃》的故事情节来自非洲神话。在非洲的宇宙观中,时间具有延续性,“个体死后仍存在于他们生前的群体中,只是形式发生变化——不再有肉身,但其个性保持不变,仍影响着现实中的事件。他们在时间甬道里前后移动,连接着祖先和生者”。作品的主要人物爱娃l8年后死而复活的故事是完全符合非洲的传统文化的。其次,爱娃强烈的恋母情节的表现是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情节的体现。当爱娃化身为一名少女还魂归来后,为了独霸赛丝的爱和注意力,在平日的生活里大搞作刷,想要赶走赛丝身边的每一个人,赛丝的百依百顺仍然无法满足爱娃对爱的强烈的占有欲。作品中各种神话原型的采用,将西方文学与非洲文学的精华精心地编制在一起,使《爱娃》成为一部富有非洲文化特色的当代西方经典作品。

5.象征手法

《爱娃》这部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无处不在。RonDavid在TonMorrisonExplained一书中列举了保罗·D的烟盒、河流、红色、贝比·萨格斯、四个骑马人等26项《爱娃》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事物及事件(RonDavid,2000:133一I34)。作者莫里森“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称,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4):97—100)”《爱娃》中阴森恐怖的奴隶主种植园被叫做“甜蜜之家,冷酷无情的奴隶主形象被称为“学校老师”,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莫里森在小说中还着重描写了人物身上的印记。如赛丝背上苦樱桃树状的伤痕,赛丝母亲肋骨上的圆圈和十字,爱娃被杀时留在脖子上的印痕等,这些都是奴隶制留下的痕迹,象征着黑人奴隶内心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另外,爱娃作为千百万黑人奴隶的代表,隐喻着三百多年来奴隶制惨害的所有冤魂,赛丝则是非洲黑人母亲的象征。

隐喻的运用深刻地反映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传统的压迫下寻找自我的方式。用隐喻和象征来解构白人价值观,重构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莫里森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再者,<爱娃》中与大自然有关的象征意象如花、树、雨、冰的鲜活意象被莫里森独具慧眼地拈来,给整部小说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和色彩鲜明的艺术效果的同时,深化和充实了小说的主题。四、结语

《爱娃》以历史现实为背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神奇与现实的手法,通过人鬼交融、多重视角、时序跳跃、神话原型、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段,展开了对黑人内心生活真实而深刻的揭露,有力地抨击了奴隶制的非人性和残酷性,引领读者回到曾被压制、忽视、忘却的过去,重温历史,也引起了他们对自我、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思。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莫里森的作品充满了喜悦与苦痛、精妙与恐惧的结合,经常被称赞为深沉、“令人难以抵御”、“令人目眩神迷”、“不同凡响”(转引自王守仁、吴新云,1999:128),其创作风格至今在整个美国黑人文学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I]Frey.TheArchetypesofLiteratures|nCenturyLiteraryCH#cismlMlLodge:PergamonPress,1970

[2]MissDehnKubitschek.ToniMorrison:ACriticalCompanion[MI.London:GreenwoodPress,1998.

[3]RonDavidToniMorrisonExplainedIMI.NewYork:RandomHouse,2000

[4]陈发春.于迂回中言“惨不堪言”之事一《娇女》叙述手法的心理意[J]国外文学,2000(3).

[5]憔小婷.文本的召唤性——小说《宠儿》写作艺术初探明.河南大学学报。2Oo2(6).

[6]吕炳洪.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J1.外国文学评论,1997(1).

[7][I]鸣.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选[c].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

[8]宁骚.非洲黑人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孙薇.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莫里森《宠儿》中水的意象和象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0]托尼·英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11]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XXglMI.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