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设计论文

文章 2019-07-23 05:33:16 1个回答   ()人看过

综合开发设计理念

所谓“地铁+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将车辆段布置在地面,水平展开,通过对众多功能库房进行整合,形成连为一体的平台,作为开发物业建设用地的一种开发模式。常青花园车辆段利用了车辆段工艺用房尺度大、占地大的特点,通过综合开发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这不仅符合节省土地的国家政策,也符合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思路,同时也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改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条件的一种重要手段。车辆段选址于城市近郊,周边自然环境良好,物业开发不仅有利于疏散市区人口,改善居住环境,而且车辆段上盖开发考虑了居民生活配套所必需的设施,并结合2号线延长线轨道交通车站的设置,利用车辆段开发项目方便居民,解决民生问题;同时也稳定居住人流,增加地铁客流和稳定的票务收入,此外,车辆段上盖开发结合住宅、商业综合开发,可改善工艺用房的景观,减少车辆段不良视线对城市景观的干扰。

在具体开发设计研究过程中,常青花园车辆段总体设计首先必须满足工艺要求。车辆段主要用于地铁车辆的停放、检修以及试验,合理的工艺设计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基础。工艺要求主要包括建筑布局设计、建筑空间设计、车辆限界设计、室内环境要求以及管线综合设计等。而物业开发设计必须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同时通过地面层、设备夹层及上盖平台层的立体组合形成具有丰富层次感的空间,通过简洁有序的立体垂直交通进行联系,实现充分合理利用车辆段屋盖上部空间。将生产运营对居住人群休闲生活的影响减少至最低限度,同时充分考虑到住宅小区人行流线对车辆段生产的影响。车辆段与物业开发应该形成两个独立的交通体系。

车辆段综合开发设计方案

1场地概述

利用车辆段停车列检库区域规整柱网及出入段线的上部空间(上盖区域)布置高层住宅和小区公建,库区以外有条件设置规整柱网位置设置夹层汽车库和设备用房。上盖区域内共分为B,C,D三个按车辆段功能和柱网布置划分的小区。B区为直接落地的上盖区域,C区为出入段线的上盖区域,D区为车辆段停车列检库区域。B,C,D区内设有高层住宅、公寓、幼儿园、会所等,沿咽喉区周边设有商铺。B,C,D区通过三个设在不同位置、方向的高架汽车道和两个人行天桥与地面连接。各区之间设置坡道进行连接,同时C,D区交接处设置架空平台与规划地铁站点相连。

2上盖平台

由于上盖平台面积较大,其下部为车辆段各专业库房,且轨道密集,污水排水管在水平方向布置有一定的放坡(高差)要求,各种管线水平铺设有埋置深度的要求,且难免有交叉情况出现。综合以上各种因素,上盖平台确定为结构找坡,同时结合景观绿化、道路、广场布置,采取设置覆土层的方法解决以上问题,是比较经济而且确实可行的。根据停车列检库及轨行区的工艺要求,结合上盖的覆土要求,B,C,D区的标高分别为6m,9m和12m。三个区域通过坡道及台阶相互连接。

3盖下柱网

由于车辆段各库房柱网间距是根据车辆限界要求来布置,因此盖下柱网的设置满足车辆段的工艺要求(见图1,图2)。

4总体布局

B区没有车辆段有关库房及设施,在该区域设有供小区住户使用的2层(平台以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上部平台设有6栋12个单元的30层住宅楼,该区域平台高度6m。盖上高层住宅布局均衡,相对围合,形成明显的可辨识单元群体。C区整个上盖区域结合车辆段出入端线和咽喉部调机库柱网布置要求,分别设有住宅5栋10个单元的30层住宅楼、1栋30层公寓楼、1栋2层超市、1栋小区会所、1栋9班幼儿园、沿咽喉部周边设有2层楼的商铺。C区平台呈三角状,咽喉区开洞,满足盖下的通风采光要求。受盖下轨道线限制,盖上高层住宅贴上盖南北两侧布置。咽喉区周边为入口广场、小型商铺,会所及幼儿园布置在咽喉区西侧。D区位于停车列检库上方,利用停车列检库柱网进行梁式转换,上盖设有12栋11层住宅,6栋16层住宅。停车列检库北侧道路上方设置夹层,作为住宅停车库使用。受盖下轨道线限制,盖上高层住宅顺着轨道线方向分布为3排,均衡布置(见图3)。整个区域结合车辆段咽喉部开洞的要求,在设计中运用集中和分流的手法,合理组织人流动线和车行道路的走向。在上盖平台中间部位的C区设计小区会所、商铺、9班幼儿园、服务配套等公用设施,方便人们购物、休闲、出行。在上盖区域周边和有高差的位置设0.8m宽的绿化隔离带,使行人不易接近的平台边缘的防护栏板。B,C上盖区域周边、坡道位置外沿部位均做垂直绿化处理。

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流线的设计以便捷、互不交叉为原则。其中步行流线:主要步行人流来自预留车辆段地铁站,结合车站设置连接上盖平台的通道、台阶,使人们可以十分方便的进出上盖区域。南面的规划道路设有两座人行天桥,共设有4组楼扶梯,每组有2台自动扶梯(一上一下)、1座楼梯,采用全天候的服务形式。车行流线:机动车出入则通过设在位于上盖区域3个不同方向的车道进出。B,C区车辆可通过平台进入B区半地下停车库,然后从楼梯间到达平台。D区车辆主要停放在夹层汽车库,有坡道和楼梯与平台连接(见图4)。在出入口设置方面,物业开发出入口的设置与车辆段出入口相互独立。由于车辆段北侧试车线的设置,B区无法与北侧规划道路地面相接。6m平台处设置一个车行坡道与规划道路相连,同时设置坡道通向盖下的汽车停车库。C区域设有一个车行坡道与南侧的金银潭大道相接,在中间位置设有一座人行天桥与地面相连。商业区南侧设有架空平台直接与预留车辆段地铁站连接,方便人们的出行。D区东南侧设置车行坡道连接金银潭大道,中间位置设有一座人行天桥与地面相连。消防车可通过3个进出上盖区域的坡道进入上盖区域(B,C,D区各1个)。同时上盖区域内部道路均可通过消防车,使其形成环道,平时实施车辆管理。

建筑消防设计

既有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厂房和民用建筑的消防问题分别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对厂房和民用建筑叠加在一起,如何进行消防设计做相关规定。常青车辆段的消防设计参考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设计,并报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盖下建筑按建筑防火规范进行设计,建筑单体尽量靠近室外道路设置。由于调机库位于盖下的中间位置,因此设置了直通上盖平台的单独疏散楼梯。盖上建筑按现有规范进行设计,上盖平台可进入消防车,视为安全地面。人员疏散至室外平台,即可以认为安全疏散。上盖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设计,连接上盖平台上下的所有管井及通道都进行了防火封堵设计。

物业开发与车辆段的相互影响

1车辆段对开发的影响

地铁车辆段是一个工业建筑群,具有自身的工艺要求。建筑的工艺布局影响物业开发的使用范围。轨道的限界要求决定了建筑柱网的布置,盖下柱网的布置对上盖开发的布局和结构有限制作用。生产厂房的吊车决定了上盖平台的高度设计。常青车辆段开发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联合车库的结构跨度较大、平面布置较复杂,因此只对停车列检库进行了上盖开发。入库咽喉区轨道交叉密集,无法落柱,仅对出入段区域轨行区进行上盖开发。车辆段的生产运营会对小区的居住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其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等对居民有一定的影响;最后,车辆段作为工业建筑,建筑造型以及绿化对居住景观有一定影响。

2开发对车辆段的影响

由于物业开发的引入,使得车辆段设计变得异常复杂。一方面,上盖开发的设计要求停车列检库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延长了建设周期。上盖平台阻碍了停车列检库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只能借助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增加了运营成本。上盖的二期开发过程中,会对车辆段的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上盖物业开发的设计节约了城市用地,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同时促进了局部的城市发展。

结语

常青车辆段项目目前已投入使用,上盖平台及以下部分已经建成,上盖开发部分进行了预留。车辆段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在方案上是完全可行的。车辆段与物业开发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制约。设计初始阶段,应该同时启动设计,与地铁公司、开发建设方、市政、消防、规划等管理部门充分协调,重点解决消防、交通组织等问题,同时应该考虑开发的成本问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