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的本质看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学科论文
引言
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体育学术界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逻辑学、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没有最终形成统一的定论。体育本质之不清,更是使一线的体育教师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体育教学能做些什么,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什么,增强本质?传授运动技能?传承运动文化?抑或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张洪潭教授的一篇文章《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从体育的本质出发,对体育概念的要素和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考察,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的有序传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更是引发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依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体育,以期能揭去遮住体育本质的那层面纱,厘清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
一、体育是人类自身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自身自然,并且按照人的方式和在为人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能动过程,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什么是对象化呢?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将自己特性和力量在对象上外化或落实。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对象化的论述:“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此,马克思以劳动的产品来反证劳动活动,而劳动产品显然是劳动对自然物体加工的结果,这就建立起了劳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劳动的人将自身的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加注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为目的实践活动。由此,一方面,人类自身的有机体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本质力量,即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身自然上,另一方面,人也获得了自身自然何以成为人的体育“产品”的性质和规律,这种对象化活动对体育实践的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即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改造着自身有机体,如体格、体能、精神等各个方面不断趋向于健康、成熟和完美,又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获取体育实践的知识,如体育运动的规律;就前一方面而言,人改变着自身世界,就后一方面而言,人发展着自身的体育能力,这就是人类的体育实践对自身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也即体育的本质所在,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性
把人自身作为客体对象来认识和改造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体育活动,医疗、教育、战斗等也都可以说得上是把入自身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认识和改造的活动,在医疗、教育、战斗等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是分离的。比如,教育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则是分离的,即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和教育实践活动不同(尽管它们有部分重合关系),体育活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却是不可分离的。换言之,在体育活动中,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获得了它最真实、最完美的存在形式,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不是两个事物、两种存在,而是一个人自身的两种属性,它们在实践形式上是统一的。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把自身的存在作为客体来认识和改的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改造”的一种具体形式。在整个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都充满主体积极能动的作用,从活动的目的、计划、具体方式等都是受主体的控制并按主体的意志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在体育活动中人又具有客体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人的体格形态、运动能力和精神状况等都会随着体育活动的进行而发生改变,通过这种改变使客体趋向和接近于主体所希望达到和追求的某种目标,从而实现人的对象化。体育活动中主、客体的合二为一,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和客体的受动性的统一,既是体育活动的一个特点,又是体育活动所具有的深刻的辩证性质的生动体现。
2、体育实践活动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性
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要在活动过程中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必须依赖和借助身体运动这一基本手段来实现。这里所讲的“身体运动”,不是指一般的人体活动,而是专指体育中的身体运动。这种身体运动是一种专门化、规范化的人体活动,是实现体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因此,身体运动既是体育的基本手段,也是体育实践的目的,其包含有下述两层含意。
(1)身体运动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体育的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身体运动,即专门化、规范化的人体活动,是从人类早期的各种活动中产生、分化、创造以来的,它们一经形成,就不再具备其原型活动的那些实用功能了。例如,人们在运动场上投掷标枪、射箭,决不是为了狩猎或消灭敌人,而是为了实现体育的目的: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自然,如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等。
(2)体育必须把身体活动作为自己最基本的手段
体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特殊对象化活动,即一种旨在全面占有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活动。由于人的多种本质力量,如各种运动能力、各器官、系统的耐力、协调或反应能力和意志品质等,只有在身体运动中才能够表现出来,进而被认识、改造和发展,可见,体育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外在客观世界的方式——身体性认知,因此,体育也就不能不把身体运动作为最基本的手段。比如,我们在学习“头手倒立”这个动作之前,是不可能通过诸如概念性认识或形象性认知的方式来掌握或学会“头手倒立”动作的,而作为主体的人必须通过客体(躯体)的活动不断去尝试、信息反馈、修正、巩固的方式,达到主体人对客体(躯体)的有效操作的方式来实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身体体现出了相对于主体的对象性和工具性。
3、体育实践的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对人与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衡量对象”。所谓内在尺度,就是人“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体育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无处不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如体育中的运动学、动力学、转动力学等是机械运动规律在体育运动中的体现;糖和脂肪以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各种供能代谢、肌肉收缩与松弛的分子机理等是化学运动规律在体育中的体现;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协同统一是生物运动规律在体育中的体现。人类在体育活动中将外在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化自己的需要,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人类自身世界。因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凝结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它通过身心状态的改变,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
人类的劳动和艺术(舞蹈、杂技等)实践活动虽然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体育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如劳动的实践对象为自身以外的自然,劳动的结果是创造出生活所需要的劳动资料;而体育实践的对象为人类自身自然,体育活动的结果是自身自然的发展(如身心发展等),因此,两者所遵循的外在尺度(客体运动的规律)和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或价值取向)肯定是不同的。同样,舞蹈等艺术活动虽然实践的对象也为人类自身,并且均以身体运动为特征,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只要从它们实践的内在尺度上即可将两者区分开来。在舞蹈等艺术实践中,以抒发情感为宗旨,以扮演的角色为中心,是“无我”的虚拟世界,要求演员“忘我”地投入艺术创作,价值指向精神世界;而体育实践中是在以人类自身发展为核心,是“为我”的境界,所创造的价值与意义均集中在人类自身(身心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
体育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也就是说,随看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本身的发展,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因此,为了能更清楚、更准确的把握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有必要从体育价值出发,逐步地考察体育教学的本质价值追求应该是什么。
1、体育价值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这里我想先举个“煤”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过程。在原始人类最初不了解它的燃烧性能之前,看它只是一种质地很软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头,森林大火的发生使人们发现这种黑色石头可以燃烧,但是由于当时干枯的树林较多、而煤不易被点燃,因此,在很长时间煤的燃料功能并没有显现出来,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以后,煤作为一种主要能源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这时煤的燃料价值被人们所认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煤所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煤作为燃料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石油、太阳能等资源。在现代社会,煤的化学成分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挖掘,它又成为化工原料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煤在现代社会又凸显了其新的价值。
可见,事物的价值体现着现实的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就这个意义而言,事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是以“以人的内在尺度”为根据的,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实现。人们通过社会实践逐步认识客体的属性,并据此利用这些属性满足自己的需要,使客体有益于人的方面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形式被人们所占有。体育运动也同样如此,体育价值并不是静态地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中,而是产生于主体积极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只有通过体育实践才能发现体育活动对自己的实际意义,认识体育活动的价值属性,并利用这些属性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使体育活动能够以有益于人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形式被人们所占有,当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实际投身于体育实践中,这些可能性便转化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性,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体育活动的发展程度、主体的体育需要程度和主体对体育活动效用与规律有认识程度。例如,体育运动的健身、娱乐、竞技、社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挖掘,可见,体育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2、体育教学的本质价值追求
(1)强身健体——体育价值的初级认识和取向
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的价值就在于强身健体。诚然,体育的重要功效之一就在于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健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认为,强身健体还只是对体育价值的初级认识。在体育形成的初期,由于人们主要是围绕着生存问题来进行活动,因此也主要是利用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的属性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时体育的强身健体属性也就表现得特别明显,许多体育活动形式和项目也都是围绕着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形成的,就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运动的强身健体的价值取向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和体育本身的发展,当人类已经从生存的需要发展到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发展到对自身多种能力的追求时,人们的眼光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强身健体的价值,而扩展到了蕴含在体育中的其他一些功效上,如通过体育活动来娱悦身心、健美体形、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意志、发掘身体潜力、追求冒险和自我实现等等。人们还不断通过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或项目来强化这些效用,使之能更为全面地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多方面的追求和需要,这时再把体育的价值仅仅归结为强身健体则已经不够全面了,势必会以偏概全。事实上,当代许多体育项目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或并不主要在于强身健体,尤其是竞技运动的许多项目更是如此。如果把体育的本质仅仅概括为强身健体,则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形式难以称为“体育”,例如赛车、悬崖跳伞或跳水、拳击等等,因为体育的本质属性必然亦是各具体运动的根本属性,必然存在于各具体的运动形式之中,并且通过具体运动形式来体现。
(2)培养学生身体性认知能力——体育教学的本质价值追求
体育运动作为教学内容被人们引入学校课程,既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必须,这既与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功能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对体育运动认知和价值取向相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层次不同,因此,对体育价值的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特征。我国体育课程的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教育制度的发展,体育教育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和价值(体育某些方面的功能被当时的时代所强调和突出)。如癸卯学制和民国时期的“兵式体操”课程、解放初期的“劳卫制”体育课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强调“三基”体育课程以及近年来的“健康第一”体育课程。这些体育课程形态将自身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紧密相联,在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既说明了体育学科多功能的特征,也说明了社会对体育功能的多价值取向的特征。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此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文件或措施,更是令一些体育专家、学者急躁不安,认为体育课是责无旁贷、难辞其咎,甚至疾呼“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大家也清楚学生体质的下降的原因多方面的,如国家考试制度、家长的成才观、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等,如果仅因为学生的体质的下降,就简单的认定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是增强体质,这种非此即彼或盲人摸象式的思维是肤浅的、僵化的。那么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还是应该从体育的本质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出发。
日本学者中内敏夫认为,学校设置的各类课程按照认识的性质,可以理解为“概念性认知”、“形象性认知”和“身体性认知”。“概念性认识”主要指诸如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借助概念进行认识的课程,“形象性认识”主要指诸如音乐、图画等借助形象进行认识的课程,“身体性认识”主要指借助身体进行认识的课程。体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因此,体育课程应该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身体认知能力,这就是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身体运动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方法,这里身体运动性认知不能简单理解为运动能力或体能,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个体能够较好地控制和操作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必然会衍生出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促进交流等功能和价值,例如,体操、武术等项目的意义主要在于发展人操作和控制身体的能力;田径等项目的意义主要在于发展挑战人极限的能力;球类等项目的意义不仅要增强个人的运动或动作技能,同时还要根据对手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可见,体育的价值取决于体育的本质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及个人的需要。
现象是遮在本质表面的那层面纱,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绝不能以现象替代本质,或以偏概全、或舍本逐末,无论体育运动的形式如何变化,体育的人类自身对象化的本质不会改变,从体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功能出发,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追求就是发展学生身体运动性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谭华。体育本质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3]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4] 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8.
[5] 张晓义,巩凌。 体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6] 朱宝信。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6)。
[7] 贾齐。运动学习: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身与心如何走向统一[J],体育与科学,2003(4)。
[8] 贾齐,杜晓红等,体育课程性质辨析——兼评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J],体育与科学,2007(3)。
[9]毛振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的目标,体育学刊,2001(6)。
[10] 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