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

文章 2019-07-23 04:58:48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趋于外向和富有情感变化,更具依赖性。而男生则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果断性。他们往往更有魅力,更有维护团结的精神[4]。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合群,开朗,更加敢为,而世故性和紧张性的得分则更低[5,6]。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偏外向,富有热情,而农村大学生偏内向,但更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新环境中成长。这说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7]。

学生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乐群,外向,但不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高年级学生处世更为精明,冷静和理智,只是有时有些固执己见,低年级学生则更坦白,率真,具有更强创造力,只是尚显幼稚,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8]。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而大学生因失恋,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杀的现象,更是让各大高校防不胜防[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大学2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5年级再次升高。对于1年级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要比高中生活丰富精彩,新鲜轻松,主要面临对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心理问题相对较少;2年级是大学生重新调整自我的时期,经历1年的大学生活的磨合,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失落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3年级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他们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期。进入高年级后,因面临就业,考研压力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所回升[8]。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敌对性,强迫性和偏执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10,11]

在对贫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偏高。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有较多的不适应,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发生冲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经历着更多的矛盾与困惑[7]。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5,6]。

还有研究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恐怖情绪[12]。

(三)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从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生中有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3,14]。

有研究发现,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低兴奋,低实验,高怀疑,低有恒,高紧张,低自律,高忧虑者遇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明不良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15,16]。

在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SCL-90和EP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中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内向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SCL-90对学生个性特征E分,N分的影响都较大,且EPQ的N分与SCL-90各项指标呈正相关。[17-19]

在对同一样本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比较,54.5%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发生变化。同时人格特征的良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者的比例从大一新生时的64.4%上升至毕业时的83.6%[20]。

三、研究不足

在这次文献资料查阅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本校学生为样本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样本的来源不同,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混杂的样本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这些文献中有些常模还是建立于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纪,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急需建立和应用新的常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比如,西方的人格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人。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专门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对于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对象是那些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冷遇歧视的内向学生,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他们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2]教育部.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25.

[4]杨雪花.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1):1-3.

[5]齐平,张瑛,项中,等.某药学院本科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38-339.

[6]张艺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 110-113.

[7]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

[8]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

[9]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5).

[10]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62.

[11]牛,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137-139.

[12]邓香兰,肖三蓉,李文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8-19.

[1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14]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9-71.

[15]邵晓顺,倪晓峰,邵晓枫.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26-127.

[16]范妮,肖丰,杨少文,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0-382.

[17]王安辉,孙长生,刘芳娥,等.军医大学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38.

[18]蔡太生,肖琳琳,向延娥,等.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91-92.

[19]李俊丽,梅清海.军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208-209.

[20]马燕,刘爱书,杨平,等.青年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51-853.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