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日制自考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论文

文章 2019-07-23 04:58:45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其特有的阶段性特征和表现形式。本文从生源、心理、社会评价三方面探析了两极分化形成的原因。同时又从始业教育变革、班级学生档案建立、班级核心力量的发挥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自考生 两极分化 原因探析 解决对策

两极分化已经成为全日制自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时至今日学界和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的实际工作人员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还比较缺失。在高等教育自考助学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形势下,从微观角度深刻探析全日制自考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理应成为目前各自考助学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1 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也是如此。而且,自考生两极分化的特点还表现了其特有的阶段性。笔者认为,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和形成可以分为分为初显阶段和形成阶段,而形成阶段又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定型两个方面。自考生两极分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个由“枣核状”向“金字塔”变化的过程。

1.1 两极分化现象的初显阶段和表现形式

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新生开学一个月以后,即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中旬。因为,在数以千计的新生中我们必须承认有一部分学生在开学时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热情是建立在对新环境和专业的陌生感上的。开学一段时间之后,伴随着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和个人交际圈的逐渐扩大,那种对专业学习的暂时性兴趣必将慢慢发生转移。十月中旬以后一个班级里经常上网玩游戏和谈恋爱的学生会逐渐增多,而且个别班级里各种违纪行为也开始表现出来了。 当然,在两极分化形成的初显阶段呈现的是一种“枣核状”的表现形式,整个班级的两极分化局面是比较隐性的。这个阶段一个班级中在专业学习方面失去兴趣的差生和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优秀学生都比较少,他们分布在“枣核”的两端。绝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枣核”的中间部分,他们的动向是不稳定的。

1.2 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阶段和表现形式

全日制自考生两级分化现象的形成阶段又可以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定型两个方面。初步形成方面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新生第一个学期尾声。经过将近半年的专业学习一部分原本处于“枣核”中间部分的学生开始向差生队伍滑落,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由“枣核状”向“金字塔”的转变过程。造成这个转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学校和社会因素,但是更多的是这部分自考生自身学习原动力的逐渐缺失。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最终定型的时间一般会出现在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之后。第一次考试对于每位自考生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一部分平时在学习上比较放松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会毫不犹豫和班级里的差生走到一起。另外,有个别平时比较用功学习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的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也极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而“沦落”为班级的差生。整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呈“金字塔”分布,在“金字塔”上层的优秀学生是少数而底层的差生则成为班级的多数。至此,一个班级的两极分化局面最终形成。在这样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和其他违纪现象则是常有之事了。

2 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析

造成一个班级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本文作者主要选取了生源原因、心理原因、社会评价原因和自考生的自身素质原因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2.1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的生源原因

有学者研究认为:“自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专生以及少部分在社会工作后又回学校充电的社会人群,这导致自考生之间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1]生源的多样性带来的是学生心理素质和个人习惯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每个人的学习目的性不同、抗外界影响能力不同、挫折承受能力不同。

2.2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的心理原因

造成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心理原因主要是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浙江师范大学施章清教授在一次研究中表明“自考生过于自卑是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87.1%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2]自卑心理在一个班级两极分化中产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者一次考试之后部分学生在发现专业难度的同时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第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到助学机构参加自考学习的动机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担心被考上大学的同学歧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都比较差。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两极分化的初显阶段就表现得相当明显。

2.3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的社会评价原因

自考教育评价指的是:“根据现有自考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对自考教育条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不断地自我完善和科学地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3]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社会上对自考文凭和自考生的能力认同不高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在近年来在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的考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条“全日制高校毕业”的条件成了无数自考毕业生们永远也迈不过的坎。不平等的社会待遇对于一部分历经过高考伤痛的全日制自考生们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使他们失去了对学习最后的自信心。

3 解决全日制自考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几点建议

自考助学机构设立的目的就是在发挥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将大学的课堂教育和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众多自考生大学梦的同时提高高教自学考试的质量。因此,解决两极分化现象不仅关系到一个班级的学风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助学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3.1 始业教育的扩展和深入

通常意义上的始业教育是指在开学初期为了使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遵守校规校纪、明确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手段在开学初期的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确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两极分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要想在班级中培养出对抗两极分化现象的长效性“抗体”仅仅靠一时的始业教育是不可能的。作者认为,针对全日制自考生的始业教育应当由始业性转化为具有非始业性质的连贯性常规教育。这种教育在两极分化的初显阶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第一,新生入学要首先进行形势教育,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生涯;第二,通过专业教育中渗透就业指导因素。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本专业一定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此时,我们应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了解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第三,学生人格的个性化重塑是班级日常生活的主题。根据全国考办的统计,目前20岁左右的自考生是考生的主体。“大学生不仅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的‘收尾期’,而且由于独特的大学生活所赋予的独立生活,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角色的多元因素互相交织,使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处于‘人生调整定位’的关键成熟时期。”[4]因此,在班级中开展以责任意识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对于全日制自考生的长期发展和班级两极分化的预防、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班级学生档案的建立

班级学生档案不同于学生信息表,它是对班级每位学生平时表现的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谈话记录、班主任观察及任课老师反馈记录、学生个人的期中和期末总结、家长联系记录。通过班级学生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把握学生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及时发现班级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生理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进行跟踪辅导。必要时要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人数比较少的班级我们要求对每位学生都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应该掌握重点人员在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这个重点人员就是指在两极分化初显阶段时就处于“枣核”底端的学生和在形成阶段开始逐渐由中间向底部滑落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谈话是获得学生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班级学生档案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谈话的对象也主要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和学习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一部完善的学生档案就是班级里每位学生在三年或者四年自考生涯中的成长线路图,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体现。如何建立既能反映自考生成长一般规律有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班级学生档案是每个自考实际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3 班级核心力量作用发挥

一个班级的核心力量包括班委、团干部、学生党员和业余党校学员,他们是班级同学在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选举出来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的代表。同时,他们也是预防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依靠力量。班级核心力量在解决两极分化现象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竞争性学习氛围的营造。作为班级核心力量成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假如班委和团干部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那么他们对于班级的学风建设将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第二,班级团队活动中的组织作用。一个班级核心力量的基础是学习,但是带动整个班级凝聚力的方式往往是团队活动的组织。学生干部应该在自身积极投身班级活动的同时也努力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学,通过班级活动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无处不在而自己也是这个集体的主体。第三,学习和生活中的奉献精神。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应当在生活中关心同学、学习上帮助同学。学生干部可以在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的引导下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尤其是不要使成绩原本处于班级中间部分的同学滑落到差生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 吕关心.自考教育管理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敏.论全日制高教自考助学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对策[J].教育管理,2009.

[3] 林文广.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个性重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刘登,李娜娜.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1).

[5] 罗美萍.试论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集体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6] 施章清,张安娜. 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2004(3).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