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课例论文
【摘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概可以分为激趣导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美点赏析、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我认为导入环节是整堂课成败的基础,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把好导入这个课堂教学的第一关,使语文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是本课例报告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课例采用合作式教研模式,由我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成员全程参与,以主题式研修为引领。
【关键词】
课堂导入学生学习情感心理特点
一、选题价值及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离不开适当得体的导入。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是将其当作一个走过场的环节。事实上,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够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主要围绕“课堂导入”这一观察点进行。在每次执教之后根据同伴提出的建议修改,比较三次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改变,从而体现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二、执教过程。
(一)第一次课堂实践。
本次教学是第一次教学,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关的文章《读碑》,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同组教师评价。
黄鹤:在导入设计中缺少了读课题的环节。虽然课题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但这却是让学生进入课文的关键,课题朗读得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中去。
梅艳:教师一定要将导入的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导入环节设计中扣住文章的主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这堂课的导入设计虽提及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但不够密切,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能充分进入课文。
2、初次课执教感言与改进思路。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准备地比较匆忙,有很多环节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特别是导入这一环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导入这一环节就有所忽视,认为是家常课,没有必要对导入精心设计。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过,一堂课好不好,看这堂课的导入就知道了。我本不以为然,如今仔细想来确有几分道理。一个成功的导入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在认真听取了同伴的意见之后,我决定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寻找适当的切入点,进行改进:
(二)第二次课堂实践。
师:同学们,在第11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1、同组教师评价。
黄鹤:本次课堂实践的导入环节与第一次课堂实践的导入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教师不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了。强调了学习此文要用心去读,营造了一定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到文本中去。
梅艳:这节课同上节课比有明显的改进,但导入对新课教授的帮助不大
教师虽然让学生齐读了课题,但却没有利用好课题为新课的教授做铺垫。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要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然后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为解读课文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第二次课执教感言与改进思路。
初次执教之后,我认识到了导入的重要性,因此我在第二次执教时对导入进行了修改。但正如梅老师所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经过反思,我准备进行改进:
(三)第三次课堂实践
(上课前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碑身、题字、碑文、浮雕。)
(一幅幅纪念碑的图片,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将学生的感情充分调动起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一组图片是……
生: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高耸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招引着人们去瞻仰探寻。徜徉在纪念碑前,人们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读着这座历史的丰碑。有一位作家二十多年来多次品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上的题词与碑文都牢记在心,可是,一次南泥湾之行后,却发现自己对纪念碑没有完全读懂!怎么回事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主动探究者,一起去体会作者的读碑历程吧!
1、同组教师评价。
黄鹤:开头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纪念碑也需要读懂吗?作者去南泥湾遇到了什么?最后他究竟读懂了没有?这些疑问可以驱动学生的求知欲。
梅艳: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图片、恰当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于新课的开展。
2、三次课执教感言与反思。
通过前两次的课堂实践,我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头开好了,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不仅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接下去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磨课的过程虽然是辛苦的,但最终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虽然谈不上有很大的进步,但却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从第一次执教缺乏导入的意识,到第二次执教关注导入环节,最后能够实施有效的导入,这都是我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三、课例研究形成的初步观点。
1、成功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课堂导入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能为正课的开展做铺垫。我认为,课堂导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另一类是引发回忆式的导入。创设情境式导入是利用图片、音乐、语言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引发回忆式是从学生的已知的入手,引发学生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回忆。个人认为引发回忆式的导入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不着痕迹,并且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更能够引起学习的共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激起学习情感是课堂导入的目的。
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能会有很多种导入可供选择。无论采取的是哪一种导入方式,首先要弄清楚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什么。课堂导入不是摆设,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情感的目的。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有时我们会发现一篇课文我们讲得很感人,上得很激动,然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情感没有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是觉得在学习一篇不得不上的课文,听一堂不得不听的课,而对这篇课文、这堂课是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想读、想听的冲动。这种被动的,甚至是被强迫着的学习,自然不会取得什么有效的成果。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结合课文内容是课堂导入的关键。
课堂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那么课堂导入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课堂导入可以从课文的某方面出发,比如故事情节、人物等;也可以扣住课文的中心主旨;还可以联系课文所要学习的某个知识点。总之,就是要用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有一个立刻且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课堂导入脱离了课文,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义,如同摆设一般。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文,对文本有正确且深入的解读,这样才能设计出一锤定音的课堂导入。
4、贴近生活体验是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我很认同这句话。教育不应该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它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作品也是源于生活的,而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这些情景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背影》中父亲那日渐弯曲的背影,正因为如此,课堂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课例研究的感想。
这次课堂实践和课例研究活动我收获颇丰,收获不仅仅是在于一堂课,或是如何上好一篇课文,而是一种不断自我反思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是我们成长的法宝。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