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教案

文章 2019-07-23 02:43:20 1个回答   ()人看过

课时:一节课

操作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

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语言,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简,既可以是言简意赅,又可能是言简意少;前者好,后者不好。繁,在篇首说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补充说明“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

(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远有的预期和语调。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

(1)“这诚然上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删去“诚然”和“单”两个词可以吗?

[用“诚然”一词准确,语气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意味,与全文论述的内容、基调保持一致。删后语气太肯定,内容也与原文不够协调一致;删去“单”字,意思成了承认文字的多寡论决定文章的繁简,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悖。

(2)“‘繁’呢,有时自然也有它的妙处。”此句中的“繁”字的引号可以删去吗?

[不能。通常说的“繁”,几乎与罗嗦,冗长,拖沓同义。但是这里的“繁”字却有特殊的意义,是指对事物的具体描写,这“繁”是应该的,作者在“繁”字上加引号,表示与一般的“繁”字有所不同,因此引号不能删去。]

2、朗读二——四自然段,品位语言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两则例子论证“简笔”之妙,如果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炼字的故事换一例,用一微型小说替换另一例,好不好?

[王安石炼字一例只说明语言锤炼的重要性,诗人用“绿”字换掉原诗中的“过”等字,并不能论证简笔之妙;微型小说篇幅本来就短小,即使用简笔,也没有长篇可以使繁而用简笔有说服力。]

(2)第四自然段用鲁迅《社戏》中繁笔的例子来论证“繁简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作者为证明繁笔用得好,一例取自长文,一例取之短文;一个取自古典文学名著,一例取自现代文学名篇,使例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社戏》的例子,从一个讲究精练的作家有时也采用繁笔,有时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3、朗读第5自然段,品味语言。讨论:第2——4自然段已经比较深入的论证了中心

论点,也能使读者臣服,为何还要写这段话?你以为此段是赘笔吗?

如果说2——4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此段恰好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文章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使论证更严密,例证更丰富。

4、朗读第6——7自然段,品味语言。思考:“背着一块石头在剧场看戏”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那种吃力、头疼的感觉,非常生动、形象。]

四、指导朗读,习得语感

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1、令学生背第一自然段,力求能背诵全文。

2、检查背诵落实情况。

[简笔与繁笔教案]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