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阁记与钵山余霞阁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章 2019-07-23 02:30:20 1个回答   ()人看过

余霞阁记

管同

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

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焉。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 造:筑造。 B.建阁三楹,殿以书室 殿:宫殿

C.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 擅:拥有 D.子静觞同人于其上觞:劝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购是地而改筑之 ②因所见而名之也

B.①以为闲暇读书之所。 ②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C.①府之胜萃于城西 ②便于人而适于野者

D.①江自西而东 ②近寂而远闻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B.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C.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D.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钵山位于江宁城西,环境优美,地理优越,陶子静与诸叔侄兄弟喜好静心读书,又爱此地风景,遂买下地方,建造了余霞阁。

B.余霞阁的建造,改变了往钵山游玩的人们有四松庵可憩息,但无处登临而视野不开阔的状况。

C.作为陶子静的朋友,管同和梅曾亮都在各自的文章中称赞了余霞阁的美景,并都对登余霞阁所见的景象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D.管同的文章重点肯定陶君建造余霞阁与天下人共享的胸怀,而梅曾亮则侧重在文章中抒发在余霞阁所得到的景与文关系的体悟。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4分)

②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3分)

参考答案

5.B(殿:置于后列。)

6.A(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它”。B.动词,“作为”/介词,“替,给”;C.介词,“在”/介词,“对于”;D.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7.C

8.C(管同的文章没有对余霞阁上所见景象作浓墨重彩的描绘。)

9.①自从余霞阁建成,攀登和憩息的人,才两全其美而没有遗憾。

(登陟:攀登,1分;始:才,1分;两得:两全其美,同时得到两个好处,1分;大意1分。共4分。)

② (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

(因:沿着,顺着,依着,1分;阁:名词作动词,建造阁楼,1分;大意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余霞阁记

管同

江宁府的胜景荟萃在城的西面,从四望矶斜行,向偏南方走去,就有山岗高高又隆起,俗名叫做钵山。钵山,是江山环绕翼蔽的地方,而朱先生最先居住在这里。(此处)没有轩廊亭阁可以供人憩息。钵山的旁边有座庵,叫做四松庵,它的后边有房舍,非常幽静。它的前面有古木丛竹,非常茂密。(真是)憩息的好地方啊。然而这个地方的环境被山顶阻绝,人们不能攀登上去来望见江山的美景。

我家乡的陶君叔侄兄弟,都很好学,喜爱山林,厌倦家里宅第的喧闹。(于是)购买了这块地方而改建它,把它作为闲暇读书的场所。从四松庵的后边,修造一条曲径来攀登,路的终点筑造一个平台。从平台往上,建造三间阁楼,在阁楼后设置书室。书室的后面,就又筑造平台来加高地势了。从这里可以登上四望山。桐城姚鼐郎中给它取名叫余霞阁。

钵山和四松庵各自占有一美,是不能同时兼有的。自从余霞阁建成后,攀登和憩息的人,才两全其美而没有遗憾。大凡人们大多做自私的打算,现在陶君筑造书室,不造在家里而创建在僧房,表示它可以与他人共享,而自己并不像专享啊。然而却有迷惑不解的人怀疑他失策。这座州府,是六朝的古都,专享的人又在哪里呢?读书人立志,看待天下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一座楼阁,诚惶诚恐地一定要专享占据,而没有与人共享的意思,那他读书(的成就)也可以预想了。又怎么比得上陶君的志气呢!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江宁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