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文观为题目的作文

文章 2019-07-23 01:01:00 1个回答   ()人看过

站是写作者的一块特殊的领地。

涉足了几家站,时常看见有关于“为什么写文章”的文章各说其是。

何谓文章?我以为文章用是用某种线索有机组织起来的有一定长度的文字。文章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但文字并不等于文章。

曾经听说,写文章的人,无非两种:

一种人是为了肯定、保卫自我内心的真实思想。作者通过展现自我内心的真实思想,在读者中寻觅知音,达成肯定、保卫自我内心真实思想的愿望。写作目的并不在追求名声、金钱,而在寻找知心朋友。

另一种人则是为了赢取名声、金钱。作者通过迎合读者,来换取名声金钱。写作目的不在保卫自我内心真实思想,相反常常是要以出卖、否定自我内心真实思想作为代价。

把网上自曝的那些公开于表面的、秘藏于私下的写作动机归纳一下,大致是:

一为练笔,以练求进,将以有为。

一为扬名,混个脸熟,扩大气场。

一为泄情,渲泄情绪,赚人同情。

一为玩乐,贪图快乐,娱己娱人……

网络写作者们常有一些时髦话,“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情”,“码字儿”,“玩文字”,“以文会友”等等。

因为动机各异,所以网上文章花样百出,优劣互见,良莠不齐。

“玩文字,毋须认真,何必精雕细琢?”这是瞎编乱写、粗制滥造、草率成篇的根源。

“以文会友,重在友而轻于文”。某些混迹江湖、工于心计的作者,大多另有所图。于是点头哈腰,吹吹拍拍,成为他们在网站行文、处世的规则。

“玩玩而已,何不八方拱手,一团和气?”于是廉价地送“好”加“精”,按语、评论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鬼话连篇。世故、肤浅的编辑、作者必然作此选择。

“我笔写我心。”表明文章有感而发,其中自有一些道理,此不赘述。

对“玩文字”之说,我不敢恭维。首先,“文字”不等同于“文”,不是什么都是“文”,也不是会“玩文字”便是“文人”。其次,“文字”之于人类的贡献无以言喻!我对它常怀感恩、敬畏之心!记得小时候,长辈们曾对我辈儿,孙三令五申:“千万别用字纸做手纸!”“为什么?”“因为不得有辱圣贤,有辱文字!”看,这“文字”在一代一代老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又得到何等的敬重与爱惜!所以,一听有人说“玩文字”之类——尽管这或许只是作者的“伟大谦虚”,我总会心生不快,固执地以为这是不敬祖宗、不敬圣贤,是辱没文字!第三,有些东西,本无不妥,一旦被无限放大,便会失却本真。比如“乐”,人皆爱之,但如若追求无度,则适得其反。堂堂“春晚”,因为无止无休追求一“乐”,把“乐”捧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终于落得个让人百般诟病的下场,弄得组织者无所适从,进退维谷。这“玩文字”亦是如此。在“玩”的心态或烟幕下,当然生产不出好文章来。

有人说“人都是空虚的,空虚怎么解决?可以写文字,进行互证。”不对!

那么,古往今来,我们到底为什么写文章?

据考,文章源于远古的巫术仪式。人们模仿神灵驱鬼、祈福,以对抗自然灾害。在渐趋稳定的仪式中就产生出文学来。鲁迅说诗歌源于古人抬木头时的“杭育杭育”之声。看来,无论诗还文的创作,都无可置疑地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这样看来,写文章是人们的心灵需要,生活需要,社会需要。远离了社会、远离了生活,而自说自话、无病呻吟,是写不出真资格的文章的。

什么文章才算真文章?

古人素有“文以载道”的主张。宋?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是说,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说。本质上都无非主张“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被古人奉为做文章的原则,千百年来这个原则在中国传统社会并无争议,称之为“千古不朽”也不为过。郭沫若说: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写文章要求表达一定的思想。

至于载什么“道”,古今已大有差别。传统上是载孔孟之道、帝王之道;而广义的“道”应该是人类的优良传统和当代的优秀文化思想。诗歌讲“言为心生”,需要有感而发、吐露真情实感。文以载道原则,要求任何作者都不能毫不负责地想表达什么思想就表达什么思想,天下事有些是能想不能说、不能写的。时代变迁,“道”早已与时俱进,但文章“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之“道”不会改变。诗歌、文章要成为先进思想、健康感情的载体。

文章必须“载道”,一定得有灵魂。你的“道”可以不“正统”、不正确——也许仅仅只是朦胧的感觉、探讨中的东西,但是必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反之,文以载暴力,载色情,载庸俗、曲解,载谎言、教唆、攻讦等等,这样的文就是精神污染。

“道”是文和诗的灵魂,无病呻吟的“码字”,只是一具令人望而生厌的僵尸。徒有外表华美的文章,就是一个穿着前卫的瘪三,远望风风光光,近看细察就倒人胃口。

如果某人百无聊赖,只为打发时间而写、为玩玩而写,那也无可奈何。这种为写而写、为一己而写的“无魂”文字,理当藏在自己的箧子里,闭了门孤芳自赏才对;何必招摇过市发于网上,而且是号称纯文学的原创网站上,去“谋财害命”呢?既然把文章放在网上,那本意就是企图吸引别人的眼球,让人去阅读、品评,作者的社会责任就与之俱来。你耗费了别人时间,总该用一星半点的健康东西去回报一下别人吧?

写作有一个责任感的问题。有人认为既文责自负,网上发文就可率性而为,不必瞻前顾后,也不必精益求精,于是粗制滥造者有之,文不对题者有之,不知所云者有之,辞不达意者有之,错漏别出者有之,挟嫌泄愤者有之,污言秽语者有之,耍赖撒野者有之……这些都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是对读者的轻慢、不尊重!稍具责任感的作者,都会学点文明的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地捧出自己最新最美的佳肴杰作敬献人前,而不是用随心所欲、东拉西扯的垃圾文字去凑数猎取虚名。有网友说得好:“写好自己的文字,还是要精益求精的,这是对读者朋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

没有灵魂的文章肯定是垃圾文章!但是,有灵魂的文章就一定是好文章?未必。好文章,需要神形兼备。“形”,是外壳,表现形式;“神”,是内核,精气神韵。“形”是躯体,“神”是灵魂;“形”是载体,“神”是思想。形神高度统一,神形完美结合的作品,才堪称好的作品。好的思想、好的观点,需要借助强劲的逻辑、有力的论证,别人才信服;好的感情、好的情绪,你道来娓娓动听、栩栩如生,别人才会感同身受。

秋冬里去看树,树干树枝形于外,总觉瘦骨嶙峋,单薄得很;在寒风中摇摇摆摆,哪有美感!进入春季,一天一天,春风徐来,树枝抽出嫩芽,生成叶片,渐渐缀满枝头,再后,郁郁葱葱的树叶绿得冒油、碧得刺眼,一棵棵树顿时精神起来,鲜活起来,挺拔而又丰满!文章除了需要如树的枝干那样的好骨架、好结构之外,还需要有好的语言文句,这正如树之于翠绿的叶、各色的花。而有的作者写文章,一味追求语言的华丽或者深奥,成为一堆没有枝干可以依附的树叶,绿得再深至多也不过是待腐的乱叶;没有良好结构依附的文句,再华丽也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有的人习惯故弄玄虚,刻意把文字搞得很是艰涩,自觉高深莫测,雅得很,殊不知网上文章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为什么不能深入浅出、通俗一些,让大家能看得明白呢?真正的“大家”,只是追求语言朗朗上口,记事栩栩如生,言情真真切切,说理丝丝入扣。他们总是以思想的深邃、感情的富有见长,而在行文时则往往是从容道来,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务使雅俗共赏。所以,写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知灼见,就不要匆匆下笔,不必用浮华、夸张的言辞,虚张声势地去掩饰文章灵魂的空虚、骨架的松散!

网上发文,练笔者居多。一般以为熟能生巧,长进自在多写之中。这很对,又不全对。我想起小学生作业,一天中一字、一题常常重复数十成百遍,弄得厌气大生,这其中不乏“无用功”。如果文章千篇一律,不善总结提炼,再多也无补益。另有一类人自恃有些许文字功底,深信“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所以一泻千里,下笔千言,日成数篇,字在数万。如果皆是可读文章,那也真让人刮目相看,但往往并不尽然。打仗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之说,为文何尝不该如此?“推”与“敲”的典故发人深省。华东师大历史系知名教授许纪霖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千万不要落笔太快,学问是一股精气,要做大学问,平时要善于养气,假如稍有灵感,就释放,自然成不了浩然之气。”量与质是一对矛盾,还是辩证地统一起来为好,在量中求质,以质论量。以我臆断,要想在文学之路上有所长进、有所见树,除了一个“勤”字之外,还得讲求深思熟虑,厚积簿发,精益求精,力求以质取胜!

我看孩子玩“搭积木”,不觉想到写文章。开初幼儿只图将积木累起来,便拍手称快;继而按图搭建,弄出像模像样的房屋、汽车来,就喜不自胜;再往后,有的孩子天马行空、充分发挥想象,变幻自如,其乐无穷,却总不满足。写文章的路子也当如是。

写文章还需要讲求道德。常说诗品、文品即人品;又向有“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之说,认为文章是一个人性格、修养、才华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能够反映出他个人的品德。对己对人负责,是为文的第一道德。有的文章针砭时弊,鞭笞丑恶,语言犀利,毫不留情;但对同道朋友则和风细雨,充满温情,理解有加,这种作者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那些无论敌友、美丑,都一概吹毛求疵、冷嘲热讽、痛加挞伐的人和文,无疑是缺乏道德的!文艺繁荣离不开切磋探索、批评促进,但善意是前提,方式也关键。有的人相对于一般网上发文的新手功底略好一筹,便自觉鹤立鸡群,傲视于人,不可一世,常常口吐狂言,好为人师,老子天下第一,指手划脚的俨然一霸,这是缺乏“文德”与人格的表现。须知“大家”、“名流”之风,乃是虚怀若谷的,决不一脸霸气。在一是意义上,站是一个老兵的演武场,新兵的练兵场。你既自认“将帅”之才,何必到练兵场上来撒野?何必到小兵口里去抠饭吃呢?自甘降格以求一乐的人,就得入乡随俗,“按规矩出牌。”

站,不是恃强凌弱的跑马场,不是灯红酒绿的交际场,它应该是文学爱好者耕耘的一片净地,应该是文学新兵成长的一方沃土,踏入此地的每一位人,都要像爱护眼睛那样去爱护她,都要像珍视爱人那样去珍视她。

中国文学的复兴主要依靠一大批有思想,敢说话,并且思想深刻的文人,需要拥有一大批敬畏文字、虔心创作,并自甘寂寞的文化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