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和地形教案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这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较多。遵循探究性、活动性等原则,我用以地理板图教学为主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分层设色地图与地形剖面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丰富多样地形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略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学习描绘中国略图,培养爱国热情。
[复习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有利于寻找探究新知识的依托点和旧知识获得发展的生长点,搭起一座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辨别异同,尽快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有关旧知识,提出如下问题: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与地势有何区别?
(2)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又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绘出略图)。你怎么区别山峰、山脉和山系?
(3)在黑板上绘出如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让学生判断其走向。通过探究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设置问题]
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绘出略图说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对照《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明。
学习“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后,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山脉分布有什么规律?请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绘出略图加以说明;
(2)请用红笔在自己绘制的山脉分布图上勾划出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合作探究]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通过看书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导学生将《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相结合,分析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掌握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是该节的难点。要求学生绘出山脉分布略图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中国轮廓图”中绘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完成,但学生可以不描绘中国轮廓略图。
接着,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找出、并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填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再设置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再次设置如下问题:
(1)我国东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脉、最南一列山脉、跨越我国三级阶梯的山脉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两列山脉分别是什么?
(3)我国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4)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评价与反馈]
学生通过讨论、看书完成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以及评价和指导。如对问题(2)阶梯分界线作补充:“昆仑祁连横断山,兴安太行巫雪山”,帮助学生识记,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规律、观念。
[教学探究]
该节内容需两个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个课时内容。在下一节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地形暗射图(手绘版图或用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及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巩固上一节所学知识;接着,花3-5分钟时间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课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形风景图片并互相交流,加强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最后,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进一步掌握中华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点;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
(2)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指导)。这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教学反思]
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该节地理版图教学很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1)遵循由复杂到简单认识规律,凸显和明确了学习目标。(2)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教师不必准备太多的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而浪费时间,而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
(3)是动态的教学,真正地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了起来,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