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主要特点
(一)诗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平仄和韵。这样才能使诗句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而朗朗上口。
所谓平仄,指字的声调。汉语拼音中,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 称为四声,即: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第三声 (上声),第四声(去声)》其中第一声 (阴平)、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平仄在诗中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不同种类的诗体有不同的要求和讲究。
所谓韵,指汉字每一个音都属于不同的韵,也就是属于今天汉语拼音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 称“押韵”。押韵是一首诗的主要因素,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旧体诗从唐代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体诗形式多样,常见的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五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二)词的主要特点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诗体。最初它的出现,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曲子词”。由于是按乐填词,每首词都有自己的词调。其乐曲来源,一般认为有四种情况:对民歌的加工和民间歌手的创制、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少数民族地区或域外乐曲的袭用或改制、文人创制的乐曲等。(参见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也有四种情况:乐曲的本名、填写较早而影响较大的某首词的题目、与某词调的创制或有关人物及故事、与词调所据的乐曲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词调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约有100多个。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从字数上大约讲出了这三类词的特点。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和“近”较长,“慢”又比“引”、“近”长。词除一部分小令外,一般都分为两段,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或下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为三段、四段。
词的格律有其独自的特点,这也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依据。大体上说,其格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词调规定字数。每个词调的字数都有自己的规定,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字;长的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词文如需增减,用“摊破”、“减字”来表示。
2.押韵方式错综复杂。根据不同词调,或在句中押(又分在逗断处押、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押),或上下句押,或隔一句押,或隔两句押,或隔三句押等,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句换韵的。
3.讲究平仄。词的各类句子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由于句子字数不一(最短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平仄的格式也不一样。词不但讲究平仄,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但多有选择余地,如有时人声字可当平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平声字用。
4.对仗较为灵活。由于各词调句式的不同,因此词的对仗不那么严格,它不限于平仄的规定。有时是否用对仗,也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