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教案
《女歌手》是一篇精致、静谧的散文,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女歌手》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女歌手》教案1
教学目的:
1.概述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文中交织的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
2.赏析重点段落,学习本文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描绘自然景色的方法,理解人物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文中交织的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概述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体味文中交织的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导入新课。
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奥夫相卡村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逝。先由祖母抚养,后来进了孤儿院。参加过卫国战争。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中篇《山口》、《老橡树》(1959)为作家带来声誉。《流星》(1960)写卫国战争期间一对男女青年在军医院相识并且相爱,然而出于对生活的责任感未成眷属的故事。《偷窃》(1966)以孤儿院里两次互为因果的偷窃为线索,描写一群性格迥异的孤儿和在他们身上萌生的“俄罗斯的怜悯心”。《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称为“现代牧歌”,主人公负伤后,在对恋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现超平战争的残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由23个短篇和一部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最后的致敬》(1957-1977)贯串着作家对生活中稳定的道德价值的关注。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维佳成长的同时,刻画了一系列普通的俄罗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征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恒的记忆”。作家的几次故乡之行产生了《鱼王》(1972-1975,获1978年苏联国家奖)。《悲伤的侦探》(1986)揭示苏联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犯罪行为。此外著有《士兵和母亲》、《老马》、《枞树枝》、《一片落叶》等短篇。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性的议论,创造出一种熔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他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从原始森林直至战争前沿),善于描写农家孩子的童年,善于描写自然,并以自己的想象赋予它灵性。但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实在是一位人性的诗人。
俄国作家维彼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犹如一首忧中有喜、苦中有乐的小夜曲,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读完全篇,你会有一种想哭哭不出来,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感觉。
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时间为序,以一次点航标灯的航行为线索。
2.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明确:
(1-30)盖尔卡随父点亮航标灯。(航前、航中、航后)
(31-33)成年后的盖尔卡忧郁的生活及期待。
3.概述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文中的小盖尔卡是个从小失去母亲,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的小姑娘。她爱做事,爱自然,爱唱歌,但她的世界里没有小伙伴,没有游戏,甚至连儿歌都没有,因此,这位小小的女歌手天真中透着成熟,快乐中含着忧伤。
三、细读课文,赏析“航前”部分。
一般写人的散文总是在开头对人物作一个总括介绍,但本文的人物却不是作者介绍出来的,而是作者让人物从具体的场景中走出来的。
盖尔卡一出场就在帮父亲往航标灯的灯肚里灌油,那“扶着漏斗,把连着灯芯头旋入灯颈”的动作十分麻利。接着,她又在为出发做生活用品上的准备:“她沿着木梯阶在陡峭的岸坡上上下下地奔跑,把油灯、船桨、一只小水桶(舀水用的)、两件旧的棉背心(给父亲和自己穿的)拿到小船里去。”看得出,这是个勤快懂事的小孩。然后她又模仿母亲的样子和声音催促父亲:“你还要在那儿磨蹭很久吗?”当父亲“胆怯地拍打自己的口袋”,表示自己没带火柴时,她又嗔怪父亲“真是一点记性也没有”。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她的动作、语言总透着一股成熟。当我们顺着父亲的两只眼睛看到的竟是这样一位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她郁闷地皱起了眉头,一根编得不太高明的小辫子,穿着一双凉鞋,鞋底业已磨平,鞋面也被水冲成灰色了。他把女儿抱在手上,让她坐在小吊座里,不知不觉地顺手把潮黏黏的鼻涕从她的鼻子里擤掉,然后把棉背心披在她那肩胛骨尖尖耸起的脊背上。”这犹如电影里渐拉渐近的特写镜头,让我们清晰真切地认识了本文的小主人翁。她实在是太小了,父亲轻易地就把她抱在手上,她坐的是小吊座,鼻子里还不时流着潮黏黏的鼻涕。她的勤快的动作与成人化的语言跟她的年龄、跟她的外貌极不相称,在这个二人世界里,小姑娘“既没有小女伴,又没有儿童游戏”,她只能模仿父亲扮演航标工人的角色,但她不认为自己是在游戏,也不认为自己是在扮演,她认为她就是在当一名航标工。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了,她的父亲也有意识的创造这个氛围,让女儿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她一会儿催父亲,一会儿怨父亲,一会儿模仿母亲,一会儿模仿老太婆。尽管这一部分写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但我们透过小姑娘“一本正经地皱起”的“淡白色”的“忧郁”的“双眉”,我们还是觉察到一丝忧伤。在这里,我们既看到这对父女对生活的热爱,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无奈。
四、课堂小结
《女歌手》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析鉴赏小姑娘这一形象。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赏析重点段落。
3.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文章结构的梳理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鉴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我们读散文,一是读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二是读作家为刻画人物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合理的结构安排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着作家的艺术匠心。《女歌手》就是这样一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见长的散文,更是一篇以巧妙的结构安排见长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品读·探讨]
一、作者简介
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奥夫相卡村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逝。先由祖母抚养,后来进了孤儿院。参加过卫国战争。1951年开始发表展作品。中篇《山口》、《老橡树》(1959)为作家带来声誉。《流星》(1960)写卫国战争期间一对男女青年在军医院相识并且相爱,然而出于对生活的责任感未成眷属的故事。《偷窃》(1966)以孤儿院里两次互为因果的偷窃为线索,描写一群性格迥异的孤儿和在他们身上萌生的“俄罗斯的怜悯心”。《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称为“现代牧歌”,主人公负伤后,在对恋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现超平战争的残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由23个短篇和一部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最后的致敬》(1957—1977)贯串着作家对生活中稳定的道德价值的关注。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维佳成长的同时,刻画了一系列普通的俄罗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征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恒的记忆”。作家的几次故乡之行产生了《鱼王》(1972—1975,获1978年苏联国家奖)。《悲伤的侦探》(1986)揭示苏联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犯罪行为。此外著有《士兵和母亲》、《老马》、《枞树枝》、《一片落叶》等短篇。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性的议论,创造出一种熔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炉的独特
风格。他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从原始森林直至战争前沿),善于描写农家孩子的童年,善于描写自然,并以自己的想象贼予它灵性。
但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实在是一位人性的诗人。
投影出示阿斯塔菲耶夫的照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斯塔菲耶夫的照片吧,平凡而内敛,过早稀疏的头发,额头的皱纹与隆起的眼袋处在一张长而椭型的脸上,并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反而容易让我将其与孤儿和儿童保育院的生活联系起来。在阿斯塔菲耶夫的文字世界里,没有对集权制度的愤怒控诉,没有对俄罗斯命运的大声疾呼,没有情绪的加速与描写的减速,只有一个徒步者对大地持续的丈量。他看见,他说出。如降落在河面的雨水,有的在开花,有的在凋谢。
二、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2.试着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3.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航标、小船与自然景色,作用是什么?
三、研讨
1.概述小姑娘形象。
盖尔卡是个从小失去母亲,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的小姑娘。她爱做事,爱自然,爱唱歌,但她的世界里没有小伙伴,没有游戏,甚至连儿歌也没有,因此,这个小小的歌手天真里透着成熟,快乐中含着忧伤。
2.分析文章结构,赏析重点片断。
文章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从航前写到航中,再写到航后。属于流线型结构,全文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第一部分:1—6节,写父女俩为起航做准备。
问题:起航前,作者告诉我们有关小女孩的信息有哪些?(按课文介绍顺序)
明确:①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蛰居在远离人烟的小木屋,没有小女伴,没有儿童游戏,唯一的游戏是扮演航标工人。
②单调的生活使她变得少年老成——“一本正经地皱起淡白色的眉”“模仿母亲的样子和声音”“心事重重”“郁闷地皱起了眉头”。
③生活艰难——“穿着一双凉鞋,鞋底业已磨平,鞋面也被水冲成了灰白色”,脊背上的肩胛骨尖尖耸起。
④年纪小,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小衣服”,需父亲抱她坐上“小吊座”,帮她擤鼻涕。
总结:艰难、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小女孩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她的动作与语言都是成人化的,跟她的年龄极不相称。
第二部分:7—23节,写父女俩出航去点亮一盏盏航标灯。
[板书:航中]
问题1:这部分写了小女孩哪些活动?
明确:从盖尔卡的角度,写她看夕阳、听鹬叫、逗小鸭、唱情歌
问题2:盖尔卡将傍晚比喻成是一位老爷爷。在位“老爷爷”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温和、长着大胡子、沉默寡言、愁眉百结
问题3:夕阳西下时分的景色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景色特点——天空红彤彤的,悬岩倒影晃动,白杨林沙沙作响,猫头鹰、啄木鸟发出声响,天空逐渐冷却,河面雾带升起,一切归于寂静,河水充满活力而又暖和……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去观察傍晚景色的变化,把读者带入了童话世界。平常景色在孩子的眼中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情趣。这样写,让读者看到处于孤独寂寞中的孩子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憧憬。
问题4:盖尔卡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憧憬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听鹬叫,逗小鸭,都使她感到“十分高兴”“很高兴”。生活虽然孤独寂寞,但大自然给了她情趣与关爱,注意文中“浩淼的河面稍带寒意,平静如镜,它托着盖尔卡,把她抱在软绵绵的手上,轻轻地摇晃和抚摩她”一句。
唱情歌,让她“很高兴”,令她如此陶醉,以至“忘却了父亲,忘却了小船,忘却了那位爷爷”。
问题5:唱情歌的细节,还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盖尔卡“不熟悉任何儿歌,全靠从大人那儿学来的东西度日,所以她的歌曲全是忧伤的、冗长的,并且大多是关于爱情的”——再次说明她的童年生活的单调,所能接触的东西少之又少。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憧憬的孩子过早地或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本不该这个年龄段接受的东西,体验着本不该她所应体验的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童年的生存状况。这种状况是忧伤的,甚至是凄凉的,却又是一种“甜蜜的忧伤”,除了上文看到的“很高兴”之类,文章23节写小女孩“甜滋滋地睡着了”,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轻烟似的惆怅!
问题6:第24节写“父亲摇摇头,在黑暗中忧伤地微笑了一下”,有什么用意?
明确:说明父亲为孩子缺少母爱而愧疚、伤感,他为孩子的现状担忧,希望给孩子找个继母,但自己的处境并不是很好,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找个继母。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父亲“忧伤地微笑”实则是苦恼人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
第三部分,25—30节,写返航之后父亲的心理活动。
问题1:“可是他不会把这句话说出来”,这是为什么?
明确:反映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活处境很糟,内心也是很忧伤,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甜丝丝的愁绪”),但他不会将自己的这种忧伤情绪传染给孩子。
问题2:“女儿,它正在看你点的灯,所以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这句话有什么深沉含意?
明确:此句一语双关,表层意思是说,那些航行的船因为有女儿点的灯,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深沉含意却是以此来安慰女儿,给懵懂的孩子以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让孩子看到自己虽处逆境,但也有存在的价值。孩子或许对父亲所说的话并不能完全理解,但父亲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或许,正是这种处逆境而不消沉的精神动力,鼓舞了孩子,让她最终从困境中崛起,成为一个在“挺大的机关”设计科工作的“白领”。
第四部分,31—33节,写盖尔卡对童年生活的留念与向往。
问题:盖尔卡现在的生活显然是很好的,但她为什么“不知何故总是默默无言和忧郁”呢?她又为什么“经常走到堤岸上去”凝神远望?他在“等待”什么呢?
明确:表面上看,童年生活的影子会长久地停留在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但结合盖尔卡“经常”到堤岸去的行为可以看出,她对童年生活充满着留念之情,不仅因为过去的生活虽然孤独、单调、艰苦,却不失温馨、甜蜜、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有着深爱着自己的父亲所给予的深沉的爱,有着父亲在贫困中给予她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富有生气”,让她感到“温暖”,以至于对它的想念“如此长久而又有耐心”。文中的“灯光”具有某种象征意味。
四、总结
①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
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她生存环境的特殊和艰辛,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也就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体现。
②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绘写自然景色
③采用流线型的结构
从起航前写到航行中,再写到归航。全文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