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优秀散文
我与书,似乎总有谈不完也道不尽的话。
记得小时候,自己在父母眼中,也的确算的上是一个“好”孩子的典范。那时,虽不富裕的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的,居住在离故土遥远的一处高原县城。直到我被父母毅然送回故乡渭北读小学以及初中,那几年耳濡目染的乡土经历,也难得留下自己与书本相随的点滴记忆。
我与书的缘分,是自己读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才开始的。后来,随着自己阅读书籍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才又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我渐行渐远被时光与岁月所淘洗的漫漫记忆当中,与书为伴,倾心阅读的场景,每当回味起来,又总是那么甜蜜且充满幸福的味道。
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读书氛围,也总发生在那一个又一个平淡而普普通通的庸常日子。记得读师范那会儿,我总是越来越喜欢,一个人静静的亦无人打扰,近乎有些“奢侈”的也独享那份阅读书本或杂志报刊的美好。除了大大小小的街边书店或书摊,是我那时乐此不疲经常光临的地方以外。那座当时面容还比较“憔悴”的小城——唯一的一家地级图书馆,亦是自己打发寂寞无聊或也满足一时读书虚荣心的首选。那是有一回,自个阅读入了迷,连时间如何悄悄流逝掉都毫无察觉。等到我走出那座周末一直光顾的图书馆的大门,夜色也已有点朦朦胧胧。此时的我却还未进食,只觉腹中空空,些许难受饥饿的滋味,让我寻索的目标又即刻转换为餐馆之类的牌子。经过就近一番找寻,也不知该吃些啥来充饥,就在我十分犹豫之间,一家店面写着“陕西风味”的路边小店吸引了我似乎早已饥肠辘辘且漂浮游移的目光。突然,一股亲切思念家乡般的久违情愫也瞬时涌进了心田。我径直推开关严的店门,里面却连吃饭的人影都没。在光线并不好的情况下,终于才看清了是一位中年模样的妇女的店老板。我想了会,要了碗饺子,等了好一会时间,她才从里间给我端了出来一碗,似乎也香气四溢的。记得当时,跟那位平生素未相识的普通中年妇女没话找话的一席言语,让我当时也有些感觉无人理会的孤寂心情立刻温暖了起来。那也是在我追逐书本阅读文字的路上,令我至今都些许感动和怀念的一幕。
那些年,我也常在悠闲的假期,来往于故乡和工作地之间。每次回家途中,也不愿空着手,却总是匆匆到了一地,下车直奔早已熟络心上的哪家书店。当时还在求学师范的小城,在我念书之际仅存的一两家书店,也都先后随着岁月的流逝,烟消云散,早已不见任何的踪迹。唯一存留的念想或慰藉是,后来我还会在某次回家的途中,匆忙的在仅剩的当地新华书店淘到心仪的书。那样的经历也最终好景不长。现在的小城倒是令人十足的叹息也失望,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购书场所。与从前求学那阵相比较,我倒是更钟情于那时小城虽不繁华,却充满了自己无知无畏般的大街小巷寻觅书籍的身影。
我在某所大学进修期间,也绝不放过任何拥有书的场所。我也时常会不知疲倦的,于这座城市书店之间搜罗穿梭不已。以至往往经过很短一段时间的仔细搜寻,我便对散布在整座城市角落的大小“书肆”也铭记在心。记得,自己的一段阅读时光,竟是在这座城市档次和规模也都是最高规格,各类图书也应有尽有的一座书城的“顶楼”度过的。那是一个书量多仅仅用来借阅的场所。记得当时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多新旧书籍的我,被一排排立着的铁皮书架彻底也征服了,想要立即办证入内,一睹书颜,却因仅有的钱不够,还是灵机一动,借了同来的一位三十元,这才解决问题。后来,我一有空就去那阅读,我在那里也读了许许多多自己喜欢的书。我始终忘不了在那里读书的情形和氛围,随意的走近一处书架,目光在密密麻麻的书之间梭巡,瞬间就能惊喜般的发现自己想要的书本。我喜欢文学类的包括文学评论的书胜过其他,间或也读读人物传记等的。记得一本书的书名忘了叫做什么,当时自己还被书中的某个观点也吸引,内心赞同不已而思索了好半天。
不得不提起,前些年,我在另一座古城买书的经历。每次路过那座熟悉的古城,或是第二天天亮到达这座千年历史古城,或者是当天下午从我的渭北故土抵达(赶着当晚的火车去工作地)我都要抽空光顾一下位于火车站眼前的几家书摊(几乎都是卖盗版书)以及一家颇有些规模的图书批发市场。
我的故乡渭北县城,仅有的些购书场所,很多年前就也熟知于心。令人遗憾的是,我在县城生活的时间并不怎么长。至今回忆起来的倒是,当年在故乡县城显得没落的唯一的那家新华书店也徘徊阅读的影子。
忘了哪一年,我竟然在故乡的新华书店也淘到了一本当时令自己十分喜悦的书。那也是自己难得的一次阅读体验。我记得当时逛书店的情景,那时,书店也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充斥多数的也是教辅图书。就在自己站在少有的几本文学和其他书混杂的书排跟前,一本名为《故土苍茫》的书名赫然也映入我的眼帘。我只翻读了一遍作者所写的自序,就已经爱不释手。那种久违了的似乎心底盼望已久的与我心境甚为契合的随笔文风(亦是作家独有的一种文字风格)彻底也折服了我,也只能让我仅是一个爱好文学的读者在他的文章中细细品咂不已了。
2016.12.10夜晚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