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都是鸟的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分了6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在本科的备课和教学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联系已有经验,顺势生成问题
本课的是比较典型的观察课。对于鸟,学生并不陌生,但在生活中,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各种各样的鸟,观察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各种美丽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鸟产生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观察鸟,研究鸟学习兴趣,学生自然生发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猜想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鸟和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学生的认知大都是感性上的,或是依据自己对某一种或几种鸟的相对片面的了解而得出的经验,如:鸟都有翅膀、会飞,有两条腿、有钩爪、会下蛋、会吃虫、在树上做窝等,这时,我不急于将其中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讨论,而是将学生的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进而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鸟儿,都具备以上所列出的这些特征?激励学生以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精心设计方案,探究事半功倍。
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上,我备课期间层做过多次修改。
学生根据表格进行观察探究,记录探究成果时,对观察的各种鸟的描述漫无边际,如在特征一栏中,关注的是鸟的羽毛的颜色、叫声、特殊本领等,甚至有很多学生用的是描述性的句子,跟要研究的鸟的基本特征没有多少联系,导致在总结鸟的共同特征时,无法归纳。
我将鸟的特征分成了1、2、3、4、5,希望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观察鸟的特征时,有重点,在记录时简洁一些,以便更容易归纳出共同特征。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学生用的时候仍然是没有顺序,不同的鸟的不同特征混在一起,很难从中挑选出共同特征。而且因为要填写的内容太多,写字占用了很多时间,无法观察更多的鸟,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让难以避免对鸟的特征认识的片面性。
由于首先确定了验证研究的内容,记录起来简单方便,学生可以腾出时间观察大量的素材,而且在统计共同特征时,一目了然,因此,大大提高了各小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对于备课中的这一点,我深深感受到,科学课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深入把握,对探究方案的精心设计,以及探究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重要。
三、引导沙里淘金,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年级学生,科学探究的活动还刚刚开始,对事物特征的把握并不准确,因此小组探究之前的方案制订需要教师的细致引导。在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将学生的方案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归纳,并对研究记录表的使用做了简短的指导,避免了学生在观察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鸟时,注意力分散,只顾细枝末节而忽视了鸟的本质特征,提高了观察的目的性。在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几种典型的鸟的特征时,首先让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观察,进行充分地讨论,共同筛选,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个人的片面认识在小组内的相互学习中得以澄清,对于鸟类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初步的思维加工过程,使探究中衍生出来的问题趋于集中,避免了集体汇报时对于鸟类非本质特征的过多描述。对于集中出现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分歧,例如,会飞、有翅膀是鸟类共有的特征吗?再以充分事实来修正自己原有的片面认识,重新建构新知识,在充分的探究和研讨之后达成共识,使整个课堂在民主热烈有序的氛围中进行。最终通过观察大量的实例,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一个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和探究的成就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