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长培训心得范文
篇一:教研组长培训心得
这个学期,我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区组织的教研
组长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想起来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让自己有时间坐下来听几场有水平的讲座,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机会。尽管培训安排在上班期间,加之自己担任两班语文,回学校后要补回许多课,感到很累很累,但是回过头看看,这样的累,换来的是一次次认识的提高,一次次地促使自己也更多地对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和思考,应该说,还是值得的。
从接到培训通知开始,就能感觉到教育局对这次教研组长培训活动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甚至于有点让人“受宠若惊”,因为,有不少老师也许也有像我一样的感觉,哪有这么严格的培训活动啊,从来没见过。严格的考勤制度让人就觉得气氛的非凡,果然,在培训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极其严格的签名、点名、请假制度,是我见过的最为严格的一次。有了制度的保证,让大家对这次培训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应该说,最为难得的是,这次能听到几位专家的高水平的讲座。他们有着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思想,既精辟又简洁,有不少思想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
如第一场缪良华主任的《谈学科教研组的工作策略》,从多个角度引领我们思索了现实中的种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让我们跟着他,能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矛盾,以及种种可以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缪老师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是一场很难得听到的讲座内容。
再如第三场张丰的《教师研修的组织与策划》,也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讲座,他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非常深刻,专业性强。广博的知识面也让我们扩展了视野。
而最有收获的应该是参加舟嵊小学开展的“以课文《恐龙的灭绝》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尽管这是我笔记记得最少的一次,但是却是感到最有收获的一次,舟嵊小学低段语文教研组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是如何进行教研活动的。而想想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几乎是名存实亡。
通过学习也使我意识到了作为教研组长身肩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使我有了方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好本校教研组工作。使我充分地认识到,团结才能有力量,教研组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共同协作,共同进步,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
的方法来促进教学,管理教学,促进教研组的进步。为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对此有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团队能力。
有这么一句话——工作需要助跑器。是的,教研组长就是教研组的助跑器。我们要拥有一支具有凝聚力、团结、和谐的团队;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有良好的协调能力、要在单位里起到表率的作用;要在教学中有一块自由支配的“自留地”,在快乐中收获总结经验;要把组内的每一位老师当成成自己的老师,互相学习。让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不断成长,使教研组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共同体。
二、转变教研观念,推动组内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研工作、教研经验、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用新的教研观念和教育理念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新的创意,要采用新的教研方式和方法,为教学研究的发展探索新路。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校本研究的水平。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到落实。所以我认为校本教研要以科学的态度、科研的方法进行,每位老师只能不断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研组长个人的发展,关系着整个教研组的发展,关系着学校大家庭的发展。这一次的培训,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教育理念,还提升了个人视野。参加这样的培训机会很难得,我要好好品味,慢慢消化,让它渐渐的渗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篇二:集体备课培训心得体会3篇
篇一:集体备课培训心得体会
古语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此次芦溪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我又一次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个小小的教室,我体会到的不仅有我们芦溪县英语学科领导人——成老师的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的作风,也有我们芦溪英语教师其乐融融的团结、上进、开放、包容。在短短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了年轻教师们开阔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和认真的治学态度。作为三年级的组长,其实我一开始就有担心。担心我没有能力协调好大家不同的意见,担心我不能组织好讨论程序,甚至担心有老师不会听从我的分工。毕竟,我才工作一年,无论是从资质上还是经验上都远远不如其它老师。可在后来的讨论中,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这里我真的很感激我们组的成员,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
此次讨论中有两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一件是在教学模块分析中,我与几位年轻老师的讨论。我们涉及到的东西很细,细化到了教完了three该怎么教four这样的事。也涉及到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初所教新内容。如:在let's talk 部分如何引出how old are youi'm . 赖清林老师就提到,可先用english 做一些铺垫。做铺垫时就会提到i'm .这个句子。让学生在听觉上先对i'm .这个句子有感知。然后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句。当然,还有其他老师的一些观点都很都见地,这让我感触不小,也让我很高兴。我心底是喜欢这样的状态。似乎是久违的阳光,让我温暖很多。
还有一件事是在讨论快结束时,成老师叫我们把组内成员的名字登记一下。我一听就立马跟何玲老师说"你能不能帮我登记一下我们组内所有成员的名单呢"她爽快地答应了。(因为,那时候我在做有一些总结)然后,我就听到了成老师讲了一句话"....登记名字的事最好你亲自去做,要不然你们在一起讨论过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我顿时觉得脸上辣辣的。于是,拿回了那张签名的纸。
有些细小的事看似简单,甚至是难以发现的微小,可正是透过这些不经意间的小事,我们感受到不平凡的人格。也许,这也是体会生活美好的开端。
此次培训带给我的更多感悟我在此也不能逐一讲述,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踏实地做到自己的最好,也希望自己能坚忍地朝梦想一步一步迈进。
篇二:集体备课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话题,集体备课则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它弥补了个人教育智慧、知识上的盲点,引发了参与者思维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补充了教师自身个体的不足,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既有个体积极参与,又有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方式,有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但是如何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研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交流,防止集体备课变成集体"抄课"呢
一、反复研读 吃透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特别在集体备课中面对一组教材时更需要精心研磨,合理整合。
(一)不同层面备教材
每一位教师在对自己承担的单元组进行备课时要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备课。一是针对全册进行备课。不仅要明确新课标中本学年段的目标和任务,还要明晰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同一知识的衔接和贯通,相邻单元内容上的联系和运用。二是针对每篇文本进行备课。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如有的教师采取这样的做法:先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一一分解,按册分类归纳,得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然后进行分析。做到在有所侧重、有所联系。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贯通。
(二)细致深入读教材
备课时,每一位教师对教材不仅研读,而且朗读。通过研读旨在把握文本的内涵要点,掌握课文内容,理清纹理脉络,明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等。通过朗读,促使备课人尽快进入课文,入情入境,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找到授课的心理感悟点。
(三)高广角度展教材
这里所说的深读是指以教材为起点,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这里所指的深读拓展,不仅仅是对于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而且还包括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拓展阅读等。
二、研究学情 多种预设
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在教学中,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进行预设。
这种预设主要从三方面加以考虑:第一 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无论是新编入的课文还是老教材,无论是识字、阅读还是口语习作,不管从哪一方面语文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在他进入校门前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有多厚,与具体语文学习内容有多少联系,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具体分析生与生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特点各具特色,这些在备课时都要加
以区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从多个方面进行预设和准备。第三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具体到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和反应。那么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多少认知,会关注哪些方面,可能忽略哪些方面......教师在备课中都要有所掌握和了解。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备课中一般采用以下做法:一是预留变化空间,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调整主要依靠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二是在备课时,做好教学预案。至少应准备一种预案。
三、融入特长 张扬个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备课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行为。多年来统一的模式化要求,助长的是老师们复制教参,抄写教案的风气。试想:如果教师们可以用自己方式和风格,进行创造性备课,必定会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让组里的每一位老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权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融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备课。
我们的课堂反对作秀式的表演,但是如果教师能恰当地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的魅力,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适当融入一些能展示个人语文风采的环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四、反思交流 整体拉升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堂课,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备课的终结。我们要求组里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不应是三言两语的应付,而是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次师生交流、生本对话的归纳总结,试着从中提炼宝贵的闪光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自我反思完成后坚持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拓展了视野,圆润了自我,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拉升了
全组教师的备课水平。
篇三:集体备课培训心得体会
11月27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基地校平遥实验中学的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的集体备课组由学校的名师主持,参与的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建言献策,教研员们畅谈了对集体备课的看法,指出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大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教师做了重要指导,各位老师积极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融洽。
下面谈谈我参加这次集体备课的心得体会。
一.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
这次集体备课,学校备课组强调了在每次集体备课中都确定一位主备人,主备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等,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初步形成教学设计预案,最后备课组长总结,形成共案。这是集体备课的好模式,值得贯彻。
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三.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篇三:科组长培训心得
历时3天的培训,不短不长的时间段,可是收获的知识却是很多,在培训中我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科组管理经验,开拓了新的教研视野,通过培训让我对科组工作和今后的工作方向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工作教研方向。
在培训中,区教育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在学习中科组工作提高认识,提高将来工作的能力,使科组工作的得到质的提升。在培训中深深体会到科组长在实际教学中的责任和重担。
第一次培训(5月17日): 听黄芳主任和四间本土学校科组长演讲
心得体会:快乐是幸福的源泉;科组长要起到引领作用,要加强备课组的作用。 这一天是教研室黄芳主任主持,黄芳主任在培训中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要求,教学和教研中要有足够的快乐,当老师就是要开开心心的,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忧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人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若是不快乐就会影响工作情绪,将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教学中,是不值得的,会感染自己的学生,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怎能学得好。只有快乐了,幸福指数也会得到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做事情也容易成功。因此,黄主任说:快乐是幸福的源泉。
黄主任好提到:科组长是科组的引领人,组织好科组工作,让科组每位教师得到提升和发展,那么每位教师幸福也会得到提升。黄主任要求每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立德育人放在首位,品德优先,知识很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个人也不能成才。教师要做表率,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老师快乐的情绪会感染你的学生,他们也会快乐。
黄主任鼓励科组长多看书,看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组长站在科组建设的至高点上,学识自然要高一些才能服众。同时,教研组是教师从事集体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学科教研组的活动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课改、实施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教研组建设。教研组长在课改中承担着引领、改进和组织教学的职责。 通过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教学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教研组长组织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为突破口,促进教研组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第一天上午,黄主任开展了很多的互动,在互动中,让我们体会到增城区各间学校不同学科组的风采。
第一天下午,在新塘二中数学科组,增城中学英语科组、增城中学生物科组、中钧中学
数学科组的发言中,深深体会到科组长在科组建设中作用。科组长不但要把握教研和教改方向,还要制定科组发展计划,形成科组建设文化。完善科组制度,形成规范的教研体系,形成教学研讨氛围。他们分别强调了科组建设的重要性。还强调了“传—帮—带”作用。加强了每个年级备课小组的作用。备课过程中,要求做到三备“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课堂教学好坏,教师功夫要到位。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做教师的尤其面对那么多的学生,你就是在面对观众,要有风趣和激情去上课。要让学生学友所成,备课组的作用不可替代。
第二次(5月19日): 听常州北郊中学陈小平校长和英语科组长演讲
心得体会:教育是一种有思想的行为,教育只要有心去做,思想才会闪亮;科组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文化。
20XX年陈小平校长来到常州北郊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常州北郊中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质量越来越高。陈校长是一位懂教育爱教育的校长,在他的引领下,他的每一个教研科组发挥的有声有色。他在治理学校的过程中,先进行顶层设计,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和教研组文化。学校的教研组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陈校长很重要学科的建设,每个学科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打造教研组文化的时候,陈校长亲力亲为,注重教研组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陈校长在科组建设中,特别注意,科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一个人战斗不算战斗,一群人合作才能赢。一群人合作才能赢。学科组的建设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引领,做到各尽其职,科组长引领科组建设,备课组长承担起备课组领路人的角色。在学校的发展中,陈校长还聘请了一些知名的专家来学校指导工作,在专家的指引下,科组和备课组有了方向指引,在方向指引下,每个科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促进了北郊中学的素质教育发展。
常州北郊中学教研组特色体现在“课标—教材—考题”。要求每个学科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心中有题,在各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全体老师集体干,自编了《理解性教学手册——各年级各学科分册》,分为《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真正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采用了教师自制微视频的方法,以便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重点学习、课后再复习。特别是他们“研考题、拟考题”研究,他们从知识结构、课标解读、考试说明、考题扫描、命题传真、复习指导、仿真模拟七个方面来建构自己的复习框架,这种落到实处的做法必定能使学生出成绩,使老师出思想、出成果,使学校出名师。 常州北郊中学的校本研修也很有特色,他们做到了“无为成有为”的上课状态。当然这种“无为到有为”的状态体现在:北郊中学学生的作业很少,学生学的不辛苦。由于课要上
到这种极致状态,对教师就不一样了,他们要备好一节课,通常花费了很长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学得到有效呈现。教师的课下功夫主要体现在:开展公开课,上课前备课组说课,指定主讲人,说课后修改,斟酌,讨论,再修改,于是课堂上的课就上成了精品课,极致课。北郊中学在备课组建设上是舍得花功夫的,将科组教师又分成备课小组,组员在备课组长带领下落实工作和责任到个人。制定了扎实的工作计划,计划不虚,落实到位,学期制定的计划有很好的延续性,定期进行计划落实工作检查。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如果在科组教研工作中按照北郊中学的标准去做,虽然教师是辛苦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事情,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读书,想不成功都难。
下午,常州北郊中学的英语科组长进行了发言,这位英语科组长讲得很精彩,他从接任科组长开始就组建科组文化,具体体现在: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改变课堂传授方式,形成翻转课堂;编写《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形成“injoy”英语科组特色文化;建立“微课堂”“云课堂”等等。
报告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微课堂和云课堂,这是一种新型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学与时代共进步。在智能化社会中,需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喜欢碎片化的知识积累,喜欢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术,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发言报告中,我深深感到科组长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学校虽然虽然有校本研修框架,但是在二次教材的开发上做得很不足够,没有充分了解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尤其是新智能社会学习方式和方法。由此我想到,科组要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天(5月30日)微信群内组内讨论
心得体会:科组要建设好,一定要立足本校学生基础和实际情况,科组要在传统教学中进行革新,以适应新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
这天大家在微信群内讨论的很激烈,大家都奔着一颗“改变”的思想去认真探讨科组建设,收获很大。
通过三天的培训学习,收获很多,感触很多,我深深觉得科组建设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教师要改变角色。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改下的能力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二、研透教材,课标,考纲,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力争在几年时间内促进科组有效教研体系。在对教材二次开发中,做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立足于形成培养学生能力教研体系,问题教学教研体系。
三、做实课堂。如常州北郊中学一样在教研体系中要做到“五实”。课堂功底扎实、教学内容丰实、学生知识充实、师生互动既要平实又要真实。
四、建设有特色文化的化学科组。
五、组建当代社会新型智能化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制作“微课堂”教学,建立本科组教学资源库。
六、开展校本特色的科组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学校校本课题体系。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