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论文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因赊销产生的风险,增加赊销的成功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企业信用管理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一)
一、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受重视程度低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都不是很强,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只把信用理解为存在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品质,而没法真正认识到信用其实是一项资源是一种财富。很多的企业更是只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许多企业信用销售坏账严重,拖欠账款的情况严重而且拖欠时间长。结果便是我国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信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信用水平的高低也不够重视。
2.专业人员缺失。
信用管理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原因是它涉及了市场、财务、商法、统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中总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这也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管理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信用方面的立法相对于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来说显得就比较落后,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尚且没有统一的关于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便是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对于信用管理的立法必须要做到严格详尽,因为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这些信用管理体制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然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这个运行过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失信违约的情况就比较常见。
4.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且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
我国的征信数据都主要分布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切的反映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这些部门之间无法做到完全的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上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缺少统一有效的信用信息检索平台和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这就意味着要想得到一个企业比较真切的信用信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对企业都有自身的一套信用评级法则,这些评级法则相去甚远直接导致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一个企业的信用评级差异巨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也是由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开放度低导致的。所以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打通信用信息渠道、使零散的杂乱的信息高度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
5.信用信息的公开管理问题
最可靠的信用信息其实就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可是要得到这些信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原因不仅是前面提到的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信息的公开管理的问题。对信用信息的征集会涉及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便是会不会触及商业机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对信用信息和商业机密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需要征信的企业在收集信息和拥有信息的企业在提供或者出售信息时,因为无法把握商业机密和公开信息之间的关系畏首畏尾而无法收集到或者提供最有效的信用信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对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建立造成很大的阻碍。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用管理意识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信誉便是首要的保证。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意识,改变过去只重视利益而忽视信用水平的情况。其次各个部门也应该积极响应提高对信用管理的重视,销售部应该详尽的给客户讲解企业的信用政策,并且严格的按照政策来进行交易;财务部门也应该踏踏实实的做好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现金支出等方面的工作;采购部门也应该认识到,一旦企业有了好的信誉那么就可以向供应商争取更多的信用优惠;监督部门更是应该在调查、审核、批准、监控和追收环节上严格把关,监督好各部门信用执行状况。企业全员都树立好信用管理意识,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
2.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
中小企业要想有一个高的信用管理水平,在其拥有了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后,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低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水平。企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例如:企业应该招聘符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的人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的业务情况来对新进的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帮助这些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和融入企业;定期组织企业的信用人员进行再培训以帮助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学习新的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
3.建立健全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个中小企业就算拥有再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外部环境的公平守信,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所以政府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的法制化环境,为中小企业构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让中小企业在遇到信用问题时有法可依。
4.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信用信息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而且信息的质量和获取信息的便利度都不高,和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其实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是来自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诉讼情况等。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一个信用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包括企业信用体系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体系数据库。从而通过这个系统来整合大量信用信息和构建一个方便其它企业查询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查询平台。
5.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目前国家也没有对可公开征信数据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所以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定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加快立法明确规定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限,并且出面干预强制性要求这些保管信用数据的单位有偿或者无偿的公开这些数据。这是增加信用市场透明度,提升信用信息可靠性的关键。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6.学习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学习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技术比我国先进很多,因为这些国家在这方面比我国发展得早,多向这些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使我国在建设信用管理时少走弯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求创新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三、结语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不重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或多或少都有信用不佳的问题。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时代,良好的信用水平对中小企业而言绝对是有利的,失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特别不利的,所以中小企业都应该尽早构建适合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来提高信用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本土的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寻求长远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以自身的快速发展来推动辽宁整体的经济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二)
1有关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献
信用管理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到21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信用管理研究逐渐深入。例如,谭中明、梅强考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分析了其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任伟分析了目前有担保情况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认为其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游碧蓉等围绕担保体系建设、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关系、风险防控等探讨了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孙建国则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信用保证制度生硬乏变。刘兆锦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落后的主要根源就是由于融资难而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汪芹则阐述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作用、基本要素及其应用方法和发展过程。郭建新认为现代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它在本质上是经济目的要求之“利润”和伦理关系要求之“责任”之间的冲突,是信用关系中客观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殆尽的后果。彭晓娟等提出应通过信用评级等机制将优质中小企业筛选出来,作为授信的参考依据。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揭示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依赖现象,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本文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尝试运用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探求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具体措施。
2PDCA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运用
2.1PDCA循环管理
PDCA理论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工作过程,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可以改善企业每个局部环节乃至于处理突发事件,从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中应用PDCA管理法,应对照PDCA“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总结、再优化阶段(Action)”的步骤,对信用管理的每项工作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的顺序进行严格的管理,然后再一次从终点到新原点,依次螺旋循环,不断上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PDCA循环管理过程中,它是将企业的信用管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的顺序进行严格的管理,而不是将整个信用管理放在事后控制这一单一薄弱的环节上,使整个信用管理以“正确思路、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对照执行、全程穿透、过程监督、事后反馈、及时纠偏和预期效果”等管理有效性评价的九个要素为方法,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四个步骤为节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结点,权、责、利明确,从而提升企业信用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穿透力。信用管理运用好PDCA循环法,不仅可以增强对于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够完善信用管理的流程系统,形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一个有章可循、有效实施的管理过程中。
2.2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
(1)P(plan)—在计划上下功夫。在前期信用管理阶段,P是指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拟定计划。中小企业要明确对资产所有权负责的信用理念。随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日趋完善,企业经营者必须对出资者负责,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此,企业对客户的选择需要规范的制度和流程。由于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如果交易前不调查、不评估,而只注重人际关系等表面现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授信前的逆向选择及授信后的道德风险。因此,在该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调查和评估客户的资信情况,包括:注册信息、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环境分析等。这一阶段交易成本主要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选择交易对象应付的费用。在此,销售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要经过多次逐一推敲客户特点与信用,最终确定是否授信。中小企业业务部门或许没有规范具体细节,但企业主应充分参与了解客户资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分析。
(2)D(do)———在实施上下功夫。D即执行实施计划的阶段。企业各个部门应有方案、有措施、有行动,以在此过程中增强授信管理的生命力。此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制定合理适用的企业信用政策,包括授信期限、授信额度、授信标准、授信方式等内容。尤其在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信用政策差别很大。此环节需要考虑包括交易双方为签订契约、规范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谈判等提供交易条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授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很多情况是由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或是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存在问题造成的。所以,需要建立企业内部各级、各类人员的信用责任制,把日常的信用行为作为一种责任来加以规范和考评。在此,企业必须树立信用理念,使对客户的质量承诺变成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质量承诺,并创新营销服务信用制度,强化对客户的营销服务承诺管理,同时重视物流流程变革,创新物流信用制度等。
(3)C(check)———在过程监督上下功夫。C指的是检查计划执行结果,它属于信用风险管理阶段,信用风险是伴随信用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为此企业需要改变授信和管理决策失衡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尤其是在整个信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不定期了解利益相关客户,深入剖析授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与企业客户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同时,企业各部门应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并邀请更多员工共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避免信用风险,尤其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因为,作为授信方的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很大一部分是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的,由此产生应收账款,可以说,回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信用管理的实际效果。如有的中小企业对风险的事后控制重视不够,往往发生了拖欠行为才开始催收欠款,这就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增大了坏账的可能性,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在回收机制上有所创新。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企业因使用信用销售手段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持有应收账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4)A(action)———在总结提升上下功夫。A环节是企业在后期的信用管理中的整改提升阶段。在此,企业需把考评情况与企业所有相关人员的绩效挂起钩来,对不能及时兑现的内容要按照“三清楚”的原则予以落实,即:“问题原因弄清楚,解决措施搞清楚,履约时间定清楚”。由此,企业通过目标考评,总结提高,既达到激励先进、奖勤罚懒的目的,又从中发现问题,明确新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为新一轮PDCA循环打下基础。
2.3中小企业的受信管理
企业受信管理包括企业筹资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偿还方式、应付账款管理等内容。作为受信方的企业与作为授信方的企业在责任方面恰好处于相反的位置,因此,双方企业信用管理的思路与具体操作方式均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既是受信方又是授信方。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完成受信管理与授信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为此,中小企业应做好PDCA四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1)P环节的前期管理阶段。中小企业要获取信用必须以自身良好的信用评级为基础。企业应该注重运用信用评级这一外部风险揭示工具提高自身的资信水平,以通畅信用渠道。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人对各种环境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情况下,受信方往往拥有比授信方更透明的信息优势,而受信方若存在隐瞒信息的情况,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因此,授信方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另外,因为在信用标准和受信额度方面,企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基本上全凭财务经理或企业主的主观判断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前期信用管理阶段尤其需注意不要受信过量,以避免受信企业信用状况恶化,以后融资困难的问题的出现。
(2)D环节的中期信用管理阶段。交易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在非金融公司中约占短期负债的40%左右,而短期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更为突出。因为,中小企业通常由于规模小而难以利用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所以商业信用,即交易信用就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常用的短期融资方式。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信用偿还机制,以保障信用交易的及时清偿。在此,中小企业应根据信用额度、信用期限、信用种类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要与企业的现金流、流动资产等进行有效的配比以控制偿付风
(3)C环节的中期交易监督阶段。由于企业信用供求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小企业信用需求始终大于信用供给。信用需求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融资性输入和信用采购交易量明显大于信用销售交易量。因此,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了解清楚,动态监测,遏制各种不良倾向,如受信过量、贷款逾期甚至道德风险的发生。
(4)A环节的总结经验、修订目标阶段。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选择权的增加,大量信息使受信企业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这种信用关系成为受信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因此,如果受信企业能同时准确了解本企业各部门的信用需求,就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和信用制度。
3PDCA循环管理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3.1“综合循环”原则
PDCA循环是综合性的循环,四个循环环节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且是紧密衔接连成一体的,有时甚至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等交叉进行的,只有进行综合性的交叉循环,才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整改思路,做到既指出目的地,又画出“路线图”。为了加大对客户的信用调查,避免客户信用等级下降导致的收账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序列调查机制,进行授信流程的优化。同时,企业在授信过程中应加强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关注程度,并通过信用评分的方法评价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信用评分的方法操作性强、成本低,但不够灵活、及时和全面,企业可以通过资信调查的方式对客户信用质量做出评价,从而全面权衡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和收益,以制定出恰当的信用决策。另外,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控制与消除应收账款的逾期和坏账现象,在此,企业可以通过账龄分析表来控制应收账款的实际收回情况,同时,企业要注意授信与受信的有效结合,以避免“三角债”的产生。
3.2“环环相扣”原则
PDCA信用管理循环是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它通过PDCA循环的不停转动,把信用管理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成统一的运行体系,统筹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实现企业总的管理目标,其具体包括的环节为:
(1)P环节。P环节主要是客户的开发、筛选与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过程。它要求:首先要获取足够的客户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此,企业可从客户的注册资料等内部信息、银行提供的客户资信证明书、供应商提供的商业资信证明书、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取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筛选授信客户。客户选择不仅可以是有实际交易的客户,也包括未来可能发生交易的潜在客户,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2)DC环节。DC环节主要是授信与信用风险的事中控制。中小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用政策、信用标准和进行信用条件的选择、信用额度的授予,让企业的各项活动(生产、营销、服务等)围绕不同的客户进行,并为客户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企业可以保持一定的应收账款,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销售额的目的,但这样做不仅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还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信用风险。所以,对企业应收账款的额度应根据销售规模及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企业还必须提高合同的履行质量,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履行合同质量不高造成的违约或坏账的产生。在受信管理中,企业应合理偿还债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总之,中小企业在信用发展过程中,要均衡地使用授信与受信管理。
(3)A环节。A环节主要是应收账款的监控与债务处理。授信后,企业要进行应收账款追踪分析,跟踪客户信用的动态状况,及时收回到期账款。当前,中小企业限于各种条件,单靠自身力量还无法或不能有效地进行全过程的信用管理,因此,有必要借助资信咨询机构,委托其代理客户资信调查、信用分析、账款追收等各项业务。同时,在债务预警发生后,中小企业应和授信人积极沟通,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债务风险,例如采用“债转股”等方式规避信用风险。
3.3“成本效益”原则
一般情况下,信用收益是由于信用销售的扩大获得的收益增加额,而信用成本主要包括前述的交易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坏账损失等。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如故意不履行合约、曲解合约条款、以不对称信息欺骗对方等现象的发生,使企业须想方设法确保合约的正常履行,由此造成交易活动越来越复杂、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值得交易了。PDCA是要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等的商业流程,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拓展企业所需的市场、渠道,是提高客户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有效方式,为此:
(1)中小企业或个人在交换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循信用管理制度。在此需要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建立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缺失,并对企业每位客户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设定限额作为警戒线,以防止损失的扩大,但若损失难以避免,企业就要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尽可能弥补已发生的损失。
(2)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信用风险。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中小企业或银行也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的目的。由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授信企业在赊销时所承担的风险,等价于出售该贷款企业或受信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的风险,因此银行或授信企业可以通过期权市场,把自己的风险转移给投机者。
(3)采用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基于成本或管理费用方面的考虑,近十年兴起的由信用管理公司代管其信用中的某些工作。信用管理公司的服务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或向客户提供信用保险、国际保理、商账追收等服务。尤其是涉外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用管理公司的“企业资信数据库”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3.4“螺旋上升”原则
PDCA循环每转动一次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有新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周而复始地螺旋上升。对此企业必须做到:
(1)营造企业信用管理的微观基础。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就是企业必须诚实经营、明晰产权。因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才能为发生的行为承担各种责任,才会在经营活动中以积累的信誉获利。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规范公司的资产结构,制定明晰、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信用价值作用,努力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要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就要求经贸委、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价体系,制定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有关信用信息的措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发布、信息共享的网络化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另外,还应进一步发展资信咨询业,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同时使企业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的守信行为带来外部性效益,失信行为造成外部性损失。为此,除了要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外,还要求政府制订科学的失信惩戒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三)
一、配备独立性强的信用管理部门和领导
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的信用职能管理部门,由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降低坏账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应设立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承担三项重要的职能:客户资信管理职能、信用政策制定和授信职能、应收账款监控和催收职能。根据这三项职能应设立三个下属机构:资信管理科、信用评审科和商账科。资信管理科主要负责客户的资信管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征信数据库资源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并提供其他服务。这样的制度化、常规化的资信管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客户资信状况的全面掌控,保护客户资源。信用评审科的核心工作是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该科应制定规范、统一的信用政策;通过科学、定量的信用评估方法和模型度量客户的风险,建立起规范系统的客户风险预测系统,能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客户的评价接受客户信用申请、对客户授信、进行投诉服务、对不同信用度的客户进行奖惩;实现以信用额度控制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将“信用申请书”作为常规的管理工具。商账科负责账款的监管和催收。根据财务部门定期编制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表、收款占销售额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监控应收账款的持有状况,根据应收账款的实际发生额度和允许发生额度的对比,调整企业信用政策的松紧程度,并预测应收账款的发生概率,启动预警机制,争取损失最小化。账款催收人员需要与专业调查类公司、催账机构、保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合作。其次,由于信用管理部门的权限较大,与其他部门很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冲突,因而要求的独立性较高。该部门应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并设立独立的部门经理,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信用管理部门除了内部机构的分工合作、明确划分责任与权利外,在外部还应指导并协调好与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工作,并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责任范围。由于权力过大,企业领导层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该部门进行审核,授权其他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并定期评估、考核。
二、培养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是一门交叉学科。信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公关、法律、统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的专业技能。但目前我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极大。很多中小企业对专业人才缺乏严格、科学的筛选标准,致使专业能力不足、流动性不高,有的企业临时调配其他部门人员充数,造成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稳定性差、业务能力低,最终致使本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不佳。在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信用管理人才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从内部自我培养入手。首先,为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应对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管理经验。其次,应建立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赋予信用从业人员以权力,保障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专业性。让信用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性意见和建议;能够实施为大多数部门所接受和服从的可行性操作;能够享受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奖惩条件,便于提出中立性观点;能够具有协调销售收入和商业风险的权利。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信用管理理念推广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导致了自律性不高、管理混乱和主观随意性大等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了授信不当、违约率高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规范、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有效地从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风险,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系统化地控制信用风险。
1.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资料都无法满足企业控制风险的需求,无法对客户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估、筛选。这就形成了劣币驱良币的效应,流失了真正需要赊销的优质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建立起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评级为核心的一套管理规范,包括企业内部客户信息收集制度、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评估分级管理制度、客户群日常监督与检查制度等。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企业从客户自身获得外,也可以通过公共信息渠道获得(如互联网、行政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工商部门、银行、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或者向专业信用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代为进行信用调查。
2.建立企业授信管理制度。授信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间环节,也是核心工作,需要根据受信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信用等级确定给予的信用政策。这项制度是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的一套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启用债权保护机制,要求客户提供相应担保后给予信用待遇。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枢,它是整个信用管理的结果体现。在企业授信给客户之后应对应收账款实行严密的风险跟踪,当客户发生销售额大降、现金流危机、法律纠纷等问题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提出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坏账损失。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包括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欠款催收制度、事后客户信用反馈制度、企业往来黑名单制度和坏账责任奖惩制度。
四、构建现代化的信用管理技术体系、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
中小企业大多并未使用现代的信用管理技术、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多凭借信用部门员工的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评估、预测、决策手段,因而信用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条理性较差。改善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开发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技术体系。企业应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一套全面的信用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采用委托专业信用管理公司定制,也可以购进成型的专业信用管理软件(笔者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完成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将现有的财务软件外包进行二次开发,增设信用管理功能)。同时,企业需要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模型,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使信用管理人员熟悉信用政策制定方法、信用限额管理方法以及债权质量评估方法等技能。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客户的信用信息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并将该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
2.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债权保障机制能够转移信用风险,使债权得以保全,一般中小企业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的效果。一是通过自身风险控制,即通过上面介绍的内部授信制度来解决风险。通过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转嫁风险,实行信用风险分担和赔偿机制,对造成呆坏账的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合理分担,对于未造成呆坏账的或坏账追缴成功的部门和人员给予适度奖励,从而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转移。二是通过外部机制控制风险,即通过担保、保险、保理、福费廷等方式来降低或转移风险。对于新客户、信用等级低、信用状况有争议、交易额度较大的客户,应要求其提供银行或担保公司担保,或采用保证、抵押、留置、订金等方式(对特定的担保物,须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或公证)。
3.完善销售——回款业务流程。信用管理是牵涉到各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业务,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信用管理业务的流程设计必不可少,规范的流程可以防止部门间产生利益冲突。信用管理是从销售到回款全供应链的业务过程,需要设计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开发和信息收集、客户信用评级、订单处理和内部授信、销售风险控制、账款回收和债权处理等。
五、实施全程化的管理模式
以往,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发展道路上存在两个误区——“救”和“控”。这是信用管理的两个极端。“救”是指在形成了呆坏账之后,企业成立“清欠办”,组织大量人力四处讨债,这种事后救火式的管理往往造成“前清后欠”,企业疲于奔命;“控”是指中小企业在吸收了以上教训之后,成立“应收账款控制室”,将风险管理由“救”转变成“控”,严格控制应收账款额度,甚至拒绝赊销,最终实现无风险经营,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两个极端的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只有将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才能将信用风险管理的“防”、“控”、“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l%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可见,企业需要执行全程化的信用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更高效的监控。全程化管理模式包括:
1.事前控制。第一,企业需要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核实。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客户自己提交、从公共渠道获取、向商业征信机构购买等渠道获得信息。信用信息的内容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地址、法人代表、股东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客户的经营和管理信息,如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采购情况、管理组织结构;②客户信用记录信息,如行政处罚记录、税务处罚记录、商务失信、诉讼记录、违约记录、法人代表信用记录等。第二,中小企业应对客户的资信信息建立档案,并归集整理,随时修订、完善、补充新内容,实现客户档案的动态管理、跟踪与维护。第三,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划分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客户享有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并做出信用决策。
2.事中控制。企业的授信管理属于事中控制的核心环节,要求信用管理部门跟进客户的资信档案,执行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第一,要制定企业的信用额度预算。根据企业的年度信用计划、信用标准、信用政策、企业现金流等因素确定授信总额和现金回收目标。第二,企业在给客户授信时,要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等因素确定信用额度。第三,要对合同进行信用审核,主要针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资金回笼等内容严格审核,要有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相关条款。
3.事后控制。第一,信用管理部门应建立以账龄分析为核心的资金回收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应收账款余额和期限。第二,对应收账款分类管理,对超期和期限内的应收账款采用不同的收账方式。第三,制定并完善收账政策。对不同类别的账款区别对待,执行不同的催收措施,根据客户的信用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客户档案,出现坏账要及时追溯查找审核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纰漏,及时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并建立黑名单,对坏账责任人和部门进行追责分担赔偿。
六、总结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应尽快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培训提升信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企业授信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开发使用信用信息技术体系;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完善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实行全程化的信用管理模式,做好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此外,政府应加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奖惩制度明晰的信用环境,建立优良的市场信用交易制度,推进商业性征信机构队伍的壮大,加强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鼓励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输送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从根本上改革企业落后低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为经营性风险防范做好准备工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