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文章 2019-06-30 21:38:39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涉及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能否真正成才的大问题。本文阐述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剖析了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试图为解决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问题提供基础。

关键词:经管类 大学生 实践能力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指在校接受经济学和管理领域的系统专业化高等教育和初级科研训练的学生群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本科专业设置中经济学包含了经济学类的一个门类以及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四个专业;管理学中包含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等个门类以及18个专业。依据这一规定,高校在校生中所有以上专业为主修专业的学生都将属于本文当中的研究范畴,即经济管理类大学生。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定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的岗位。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满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本需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能力、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本科生还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经管类大学生对实践能力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有了解社会的愿望。但是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其主要表现:一是有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认为实践能力重要,而轻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处理好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有些经管类大学生认为只要在社会上做事就是实践能力,而轻视专业本领的学习,没有正确处理好专业本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三是有些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赚钱就是本领,而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处理好过早赚钱与完成学业的关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是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具有专业本领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学业的基础上发展事业的实践能力。

2.经管类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当前,大学教师实践意识淡薄和实践能力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大学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较少。二是大学老师用较多的时间钻研理论知识,再加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去企业调研和实践,对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相对较少,造成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很好地与现实企业管理的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普遍感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这必然降低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三是有些大学老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势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造成障碍。

3.经管类大学生实践机会相对缺乏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难度大。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不仅需要固定资产等硬件设施,还需要经济管理条件等软件环境,不像理工类实验室建设那样仅靠资金投入就可以建设好。二是企业对经济管理类实习生接受程度不高,由于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及企业存在商业秘密的客观性,企业对理工科实习生的接受程度要高于经管类实习生。三是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到企业实习难于上手。由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以上几个原因造成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有要求。但是有些学校对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表现出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还是比较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有些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认知引导不够

学生是受教育者,学校有责任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引导和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知,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进行正确的引导。现在的引导不够主要表现:一是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空泛现象。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不少,往往是空泛的内容多,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少,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实践能力认知的困惑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实际思想问题,现实中难于得到有效的引导。二是学校做学生工作的人员引导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现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来源多,思想活跃,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问题体现在多方面、多角度,这对学校做学生工作的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校做学生工作的人员按照传统的思路、传统的方法、传统的语言,是很难解决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问题的。三是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引导少。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阵地,不仅思想教育课程的老师具有引导学生认知的责任,专业课程的老师同样具有引导学生认知的责任。现实中,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老师只讲专业课,很少贴近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问题。

2.有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存在问题

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决定了大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大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提高经济管理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现在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存在不适应提高大学经济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一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过于强调学历文凭。现在进入大学当老师基本条件是博士学位,即使是当讲师也要求具有博士以上的学历。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中有许多课程是有很高应用性要求的,而这些博士们的学位学历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位学历,与他们的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少关系,仅凭博士学位学历而无实践能力就教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是难于教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二是大学教师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大学。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大学教师具有实践能力,从大学读书再到大学教书的教师,绝大部分只能对学生教“书”,他们难于教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社会兼职教师形式大于内容。现在许多大学也从社会上聘请企业老板、社会名流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如果真正利用社会这些资源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是很好的举措,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些学校聘请企业老板、社会名流,是看重老板的钱包和名流的光环。

3.有些高校对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重视不够

学校是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主体,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少,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有些高校对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是学校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认识不够。学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认识到对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而言,实践机会的提供不亚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实践的机会,训练不出优秀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二是学校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少。有些高校在学校内基本上没有提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学校外建立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基地也不够。三是学校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习教学组织管理控制不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习是他们得到实践机会的有效方式,如果学校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管理控制,有助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是有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习环节是自己找实习单位,自己管理实习行为,自己控制实习效果,只要实习单位出一个所谓的鉴定,学生自己编写一些记录,就可以完成实习环节,这样的实习难于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全.职校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实践与探索,2011(2)

[2]何万国,程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3]孙涛,秦录芳.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中心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4]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6]夏建国,杨若凡等.新建本科院校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