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或者说,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专业设置和发展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和命运,也关系着人才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管理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由于专业定位不太清晰,办学思路不太明确,制约了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如何依托部队需求,结合目标院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为部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管理科学专业 定位分析 构建研究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伴随着中国改革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虽然经历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现实中,高等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同质化的现实问题突出,各种矛盾交织,自身建设和体制都急需完善。教育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这值得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强调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实质,立足人才培养质量,把管理科学专业办好,办出特色。
1 目前管理科学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专业归属模糊
从本科专业申报上可以体现,后勤专业申本论证前后进行过数次,从最初的法学,到军事学及管理学,在论证时就出现专业取向不统一,在争议与分歧中不断地调整,最后定为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专业。海警脱离现役管理后,管理科学专业(海警后勤管理)又成为专业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是微调还是转型,是压缩还是扩容,没有明晰的思路。
1.2 专业发展受限
为边防部队及海警部队培养的人才与传统意义的后勤专业人才有明显区别,所用专业选择性强、门类杂,掌握实践技能多,造成专业和课程系统性不强。作为一种打破后勤专业规律和体系的不规则专业,导致专业发展没有前瞻性和规范性,外部的理论发展和科学研究可借鉴性少,解放军后勤的一些发展性成果难以为我所用,海警后勤的研究和发展脱离了军事后勤体系,不军不民,两个专业方向都靠不上,又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何去何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不明。
1.3 目标指向不清
如果只培养面向海警后勤的本科生,相对容易,但如果为整个公安现役部队加上海警统一培养后勤人才,难度太大。公安现役部队后勤不同于解放军后勤,没有相对严格和统一的后勤编制体制,后勤岗位设置随意性大,没有较好的定岗定编,各个警种都不同。虽然经过调研,都提出了急需后勤人才的意向,但需要的人才素质都不尽相同,后勤专业不可能办成一个“大杂烩”专业,众口难调,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哪里,以谁为主,都有待系统论证和推敲。
2 管理科学专业及特色定位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定位和特色研究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使其具有动态性;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要有前瞻性。专业定位的动态调整周期应与技术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和调整周期相对一致。
2.1 以面向部队人才需求为导向
不仅部队专业,所有专业的定位首先应考虑服务主体,因为绝大部分学员毕业后要在部队工作。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后勤就应培养怎么样的人才。所以,专业定位不能照搬照抄,要切合现役部队实际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专业定位有利于服务部队现实和长远需求,就是科学的、合理的。
2.2 以适应学科专业发展为基础
每个学科类别和专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既有学科间的统一性,又有个自的差异性。如果专业定位不能体现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就会自我束缚,空间越来越狭窄,直至被淘汰。后勤管理专业本身应从属于军事类军事后勤范畴,现归属于管理类,势必会剥夺其军事属性,从这点上讲,后勤管理专业必须在定位上给予一些有效的弥补。
2.3 以学院学科整体布局为依托
每个学院的学科建设都有侧重、有梯次,该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及发展规划。管理学在该学院的学科建设中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这也直接影响着后勤管理专业的科学定位。因为,我院各个专业都担负着为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培养人才,从宏观和微观上看是“大同小异”。
2.4 以学员自身综合素质为考量
专业定位不能过低和过高,脱离学员实际能力。重点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员肯定有能力差别,要结合学员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从理论上讲,定位目标过高,学员能力也就越高,越符合现代化部队建设需要,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3 管理科学专业的定位与设想
3.1 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的调整
后勤管理系现有本科专业1个,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专业(海警后勤管理),拟把海警后勤管理方向调整为后勤管理方向。主要考虑:申办本科专业时学院处于原有领导体制模式,为了有效体现海警特色,融入学院发展大环境,将专业定为海警后勤管理方向,该学院专业属于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体系,不能纳入军事学门类,因此,定为管理学门类。学院的人才培养任务面向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海警后勤管理方向过于单一和局限,如果再申报面向公安现役部队的后勤专业又面临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原有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重新修改专业名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体系,使之适应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的双重需求。培养目标拟定为:培养德、智、军、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公安及海警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适应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后勤建设及执法工作需要,精通财务、军需、营房、物资、装备、交通运输等业务知识和软件操作,能够胜任大队(边检站)及支队级后勤部门工作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3.2 专业特色的凝练
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具体体现在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是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的特色应归结为:专业设计的功能性、专业结构的浓缩性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不是解放军传统的大后勤专业,没有严密的专业体系和系统的专业结构,只是按照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的后勤岗位及需求,进行功能化的筛选和优化组合,是结构浓缩性的专业,而且培养目标指向性强,群体特殊。 3.3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选择与搭配决定着学员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目前的课程选择与搭配,过多的是解放军及地方现有专业课程的“拼盘”式组合,实施“拿来主义”,缺乏公安现役部队及海警部队本身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保证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同时,注重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强调培养学员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突出对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部队后勤岗位技术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培养,重视专项技能的培训。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共同科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既体现边、消、警及海警部队的通用技能知识,又体现后勤岗位上扎实的业务能力,充实教学内容、建立现代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多层次或多维系统的互动过程、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重视对教学实践基地的投资或建设等。
3.4 培养模式的打造
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对部队的贡献程度,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又直接决定了学员的素质和技能。要解决人才供需结构配置的错位现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形势,探索“3+1”或“2+1+X”等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在教学思想观念更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课程考试改革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和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3.5 知识能力的提升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起着先决和导向作用。
为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让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部队后勤管理领域所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因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教育、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新型模式,突出培养的阶段性,注重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的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成为摆在该专业建设和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的知识结构如下:一是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大部分体现在大一及大二的课程之中。包括语文、外语、数学、计算机技术、哲学、文学艺术及思想品德等,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二是军事基础知识。作为公安现役部队的军事院校,军事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如,军事战略思想、军事历史、武器装备、军事组织指挥、警务实战技能等,都必须有一定地了解和掌握,这是区别于地方院校的知识种类。三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知识结构中的主干,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是学员4年学习中的核心课程,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的主要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管理基本原理、后勤业务知识、财政金融、会计、被装管理、营房管理、建筑构造、装备管理等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深浅直接体现了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的高低。四是法律法规知识。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培养的人才面向公安现役部队,公安又是具有执法职能的部门。因此,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必须体现出与公安执法相适应的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刑事诉讼、社区警务、讯问学、治安群众工作、安全防范、治安案件查处及国际法、海洋法等知识,都应有初步的了解的基本认知。
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这都是围绕能力讲的,具体包括4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这个基础上,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院校和部队后勤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后勤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有:一是学习能力。本科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习仅仅停留在以前的靠教学传授,课后的辅导,要加强学习力的培养,要会学习、善学习,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挖掘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把自学作为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二是科研能力。科研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对于学员同样重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学员不能沦为纯粹的“存储器”对象,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互动多交流,与教师一道进行合作式探索,利用论文写作、实践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4 结语
在管理科学专业的构建上,不仅要注重体系建设,还要关心怎样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不能简单的成为知识吸收器。要在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有别于他人独特的、新颖的新技能和新成果能力。不论是社会还是部队,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因为从本质上讲,没有创新性,就谈不上是人才,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这也是该专业建设和科学办学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怀凡.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途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2]闫丽霞,王振华.论区域资源与地方高校的特色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3):118-119.
[3]陈嘉.高校发展中的科学定位与同质化[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2(17):2.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