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剧本文学审美研究开题报告

文章 2019-07-21 14:14:41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

昆曲文化复兴

昆曲本身正面对着濒临灭绝的窘迫环境。虽然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 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因此又一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然而,昆曲面临的困境却无法因为一时的名声而解除,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戏剧的”活化石“正在因为从事人员稀少,难随时代发展以及现存剧目和文献资料逐渐遗失等问题而奄奄一息。本文意在展现昆曲文学艺术之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昆曲,研究昆曲,爱上昆曲。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国外:所能找到的国外的有关昆曲唱词文学审美研究的研究资料稀少,对昆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唱腔与舞台艺术表现。

2. 国内:由于昆曲历史文化渊源极其深远并且广泛,且由于昆曲本身不符合现代浮躁和快节奏的时代主题,所以对昆曲的研究大多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做到从根部了解昆曲以知晓它广博的枝树叶脉。学习研究昆曲的学者与研究者不多,将着眼点置于昆曲唱词的专著论文就更加寥寥无几。因此,现代研究远不及古代文学研究着的研究。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的写作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昆曲的历史发展历程简介以及昆曲唱词念白概述

内容提要:

1. 起源: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2. 发展与兴盛:

昆曲获得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后,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时许多一流的作家、学者参加进来,用精美的诗句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撰写了大量剧本。明代晚期,昆曲演出进入宫廷,成为供皇帝娱乐的新形式。从清代初年到清代中叶,昆曲演出继续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势头,各种家庭剧团和职业剧团也仍是演出的主要力量。宫廷昆曲演出也有所发展,清代初年主要是演出各种经典剧目的选场,乾隆时期,一些文化官员奉命创作了部分篇幅较长的大戏,将昆曲演出完全纳入了宫廷文化的范畴。

3. 花雅之争:清代中叶,昆曲经过长时间的繁盛之后,日渐失去原有的活力,开始走向衰微。

第二节 昆曲唱词念白研究综述

2.1研究概况 【内容提要】

1. 唱词:

1) 渊源:唐宋词乐

2) 主题:政治、爱情

3) 内容:

符合音律、雅俗共赏、细腻生动以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优美洗练,文学性强。既有古典诗词的意境,但又不囿于格律,有着民间口语的生动活泼,听来倍感亲切而又不流于粗鄙。

例举:优美典雅,如:描绘春色:“红杏深花,菖蒲浅芽……雨过炊烟一缕斜。”;写农事场景:“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把农夫们俊煞”用词简洁和表达准确,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思春时的唱词,先是慨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以景自喻,后来则直抒胸臆,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迟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简单的“淹煎”俩字,就把无处托放的情欲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长生殿哭像》中这几支曲文纯系白描,不用一典,看似寻常却情致极深,生动细腻的表现了唐明皇的复杂心情。同时,此几支曲严守音律、字字妥帖,没有明显格律束缚的痕迹而显真情流露。

【脱布衫】羞杀咱掩面悲伤,救不得月貌花庞。是寡人全无主张,不合啊将他轻放

【小梁州】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

【么篇】如今独自虽无恙,问余生有甚风光!只落得泪万行,愁千伏!(哭科)我那妃子呵,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

4) 特殊词句

如《牡丹亭》中叹词的运用。《牡丹亭》剧中的叹词,或叹息、或赞美、或惊疑、或愤怒、或斥责、或指令、或呼唤、或应答,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都同表达情感、展现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密切相关,并更深地表现了对戏剧语言情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的理解。

5) 演唱方式: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对名声、行腔、节奏有严格的规范形成一套专业的演唱理论

名作剧家:(按年代)

1) 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南码头。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2) 汤显祖,被称为“绝代奇才,贯世博学“,其曲文常乖音律,自云:余意所致,不妨拗折天下人嗓。”他文辞瑰丽,擅长用典,有名句被评过于曲折含蓄,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亦有名句被赞直抒胸臆、撕心裂肺,称之为极具震撼力的人性呼唤,如:《牡丹亭寻梦》中杜丽娘唱道:“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3) 洪升,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代表作《长生殿》。

4) 白先勇,著名昆曲推广人,青春版《牡丹亭》编剧

2. 念白的语音特点:

吴侬软语;含有吴中一带的市井方言,充满传统文艺的生活气息

3. 曲牌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统一。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4. 唱词及念白对戏曲演绎整体效果的作用:

1) 姿态辅助说话,抒情舞蹈配合唱词,有效地表达了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方研究资料稀少原因:

1. 历史发源古老,发展进程漫长,以及特殊历史阶段的影响等原因使得昆曲资料大量流失,现存昆曲剧本稀少。

2. 符合当代时代潮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对于现今,由于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和陈旧的故事情节,昆曲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的娱乐功能。

(二)地方性,高雅的文学性增加了研究难度原因:

3. 昆曲作为地方性戏剧艺术,采用方言的演唱形式。古东吴方言与现代国语相差甚远,加大了非东吴地区研究者的研究难度。

4. 昆剧的内容主要叙说的是古代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和他们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这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但伴随时代发展进程,市民阶级的崛起以及士大夫觉醒的务实精神导致昆曲这一高雅艺术渐渐被人们摒弃。由于昆曲已长久地淡出东吴百姓的生活,研究者要深入了解昆曲的难度也加深了。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1.比较、归纳法:用于比较昆曲的唱词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剧种类在创作方式、表现内容、传达情感、存在意义的不同

2.论证与反驳:用于表现学者研究者观点的碰撞与火花

3. 传统考据、考证:引用原昆曲剧本中的唱词及古代诗词人的诗词句,及近现代、现代研究者、学者的观点

五、论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1. 集中介绍了昆曲的唱词的渊源、特点和审美价值。

2. 对诸家对于昆曲以及昆曲唱词的赏析进行综述和总结,为今后对昆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并对历史文化研究有推动作用。

3. 通过对前人所创作的昆曲唱词的解释与赏析,有助于激发后人昆曲的创作。

4. 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今后对昆曲有更深一步的研究

5. 作者本人是苏州人,能从根源上的理解昆曲,且表面的说,作者能听懂昆曲。

【参考文献】

1. “诗般的妙曼与婉约”——感受经典昆曲的性感 金燕著

2. 《上海戏剧》 几支绝妙好词 唐葆祥著

3. 百度百科词条 昆曲

4. 河南教育学报 《牡丹亭》中的叹词运用 作者:刘钦荣、孟昭泉,2005

5. 东南大学学报 大诗人的昆曲情结——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 王永健著,2009

6. 艺术百家 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 刘祯著,2010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