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朗读者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11:39:15 1个回答   ()人看过

《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

青春朗读者观后感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 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青春朗读者观后感二

北京时间5月6日晚,央视《朗读者》迎来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也受邀参与录制和朗读。

与主持人董卿对话时,郎平将自己运动员生涯刻苦训练以及去年里约奥运会率队攻坚克难的事迹娓娓道来。

您如果听郎平的述说,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选择勃兰兑斯的作品《人生》来朗读了。

里约率队摘金,她暴瘦14斤

去年里约奥运会,郎平熬夜看录像,经常只能吃方便面充饥。“没办法,下一轮的对手很晚才结束比赛。我们的工作相当繁忙,做梦都是比赛的画面。不过吃泡面也没变胖,大家都说我瘦了、脸尖了,结果一称体重,比奥运会前瘦了14斤。”

尽管运动员时代历经辉煌,但郎平很少向弟子们提及自己的高光时刻,“其实我更多地是屏蔽那段历史,这是为了更好地站在教练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年苦练,她曾被球砸到脑震荡

“胜利了,胜利了,是梦这是梦吗?我只感觉我们场上六个队员是那么默契,那只球那么听话,任我们随心所欲,站在球场的中国队告诉人们,她们无所畏惧。”

董卿深情读出上世纪80年代郎平写的一段文字,把时针拨回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摘金的场景,“当时无论中国的国力还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跟欧美差一截。”

郎平则回忆道:“我身高1米84,要搁现在的中国女排肯定找不到位置,但当年在队里是数一数二的。不过,欧美强队又高又壮,我们要请一些男陪练帮忙,他们的扣球又快又重。记得有一次,有个教练站在高台上扣球,前排拦网判断错了,那球啪地打我脸上了。当时我觉得脸不是疼,而是‘爆’了。后来一看,瞳孔都放大了,脑震荡!我现在记忆力不好,可能跟那个球有关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枯燥,超负荷……

但回顾那段青葱岁月,郎平坦言自己是幸运的,“我还打排球,觉得特别幸运。在女排这个集体,遇到这么好教练和队友,女排最辉煌的时候我参与了,我还是主力队员,觉得特别幸福。”

郎平获赞“场上战神,场下女神”

节目中,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和袁心玥4位女排队员也登台了。董卿让她们每人用一句话说说心中的郎平。

惠若琪言简意赅,称赞郎导是“场上的战神,场下的女神”。

魏秋月则说,郎导“有非常小女人的一面”,“去年奥运会我们都要戴驱蚊的手表,郎导用的是Hello Kitty牌子。”

袁心玥说:“对我们而言,郎导不仅是偶像,还是很好的榜样。”

徐云丽直言,郎导是“一个能够带给我们希望、光明和力量的人”。

随后,四朵金花朗读了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节选),谨以此篇献给郎平以及女排的前辈们。

《理想》(流沙河)|节选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郎平深情朗读《人生》

压轴环节,郎平朗读了丹麦文学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人生》,谨以此篇献给一直支持中国女排的人。

《人生》(勃兰兑斯)|节选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年复一年。

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的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

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青春朗读者观后感三

日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嘉宾们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和家书,把一篇篇美文通过声音再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实的情感和音韵之美,触动了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们朗读的心绪。朗读重回人们的视野,使众多观众跃跃欲试,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朗读是欣赏文字的方式,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小时候,常见父亲手捧一本厚书在大声诵读。为何要读出声来呢?父亲说,古书没有标点,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称看书为读书,民间把上学叫念书,都是说书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声读出来。后来,读了一些古书,发现古人确实在看书学习上只认"读"字。《史记》中凡是说到读书时,司马迁都用的是读或习诵。陶渊明自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强调朗读的重要,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见,在古人眼里,朗读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文字内容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给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载体更加多样,但朗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上小学,朗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功,对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熏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朗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还给人们一份久违的阅读亲切感。看了《朗读者》,我们突然意识到,朗读是那么的美好,高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温馨、感动、美好和喜悦,似的人们情不自禁要拿起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朗读让冷漠的阅读,变成饱含情感的声音,让视觉的单一,变成声音与视线的交融;让自我的学习,变成与他人的互动;让枯燥的文字,成为有温度和情感的倾诉。

在今天,信息和知识不断走向影像化的时代,朗读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割舍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大声朗读吧,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怀、学习知识、倾听文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