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1200字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一
阿米尔.汗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印度男明星了——我也不认识别的印度男明星——他的影片我看过三部,都拍得不错。分别是:《未知死亡》、《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部《摔跤吧爸爸》。
这部影片的故事主线很简单:一个虎爸,为了延续自己的摔跤梦想,玩命折腾女儿,最终成功。从两位女主人公——吉塔、巴比塔被迫训练时起,我心里就在想:这不就是报纸上,我国著名钢琴家,某郎的童年故事吗?后来一看电影结尾,果然真人真事。
片中的很多细节,闪耀着许多人性的光辉,让我很感动。特别是在接近片尾过程,我似乎还听到了观众为里面的人物鼓掌和加油声。这个充满励志的故事,也让懒惰的我极为惭愧。甚至过后还感叹自己浪费了青春。但我还是有疑问:这种“英雄父母”造就不凡儿女的教材,是否值得所有父母学习?
传承梦想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在看了某郎或者某成功人士传奇经历以后,都想着有一天儿女也能像他们一样耀眼。进而来弥补自我感觉平庸的人生,或年少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梦。可我必须说,这种想法挺美好,但似乎缺乏理智。为此我提出四点疑问,仅供参考。
第一个:这种成功概率太小,付出的成本太高。搞好了,孩子可能承传了你的梦想;搞不好他会产生大逆反。不仅会用各种方式躲避你布下的天罗地网,还可能导致你们关系的破裂。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如何解?
第二个:许多家长选择的项目都人满为患。有些选择需要天赋。万一孩子不成功,时间成本又搭了进去。他会不会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埋怨你?会不会因此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且留下遗憾?会不会跟你说:要不是你非让我学xxx,而让我学xxxx,我早就在那个领域成专家了!你怎么回答?
第三个:你如何断定你想让他/她传承的梦想,将来不会被取代或者淘汰?如今科技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大部分工作。万一中的,后果如何承担?
1200字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二
2017年瞬间就到了5月,伴着时间过得真快的感叹,迎来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 爸爸》,电影演绎的就是一位爸爸在众人不解甚至嘲讽下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走上体育竞技-------摔跤运动之路的故事,当然这是真人真事。
这是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一部据说在全球口碑都炸裂的片子,在豆瓣影评上得分尽然是9.8分。整个片子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发展很是紧凑,动作场面拍的也是精彩的扣人心弦,虽然知道结果但是心情依然被镜头牵着不忍离开。
作为一位爸爸看后,在感动父女的坚持中确实又一次很好的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内心,再次感受到了爸爸的力量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每位爸爸都有自己的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往往是还没有实现或者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是命运的残酷,在家庭里这些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这个梦想也是人之常情,在现实中爸爸的这种期望要是处理的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伤害,剧中演绎的正是这样按照自己的理想为孩子设计和安排人生的爸爸。当然剧中结果是非常的好,即圆了爸爸的梦也造就了孩子,真是皆大欢喜。感慨之余,还是应该好好的思索一下如何在荧幕下去借鉴。
首先,爸爸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作为家庭顶梁柱时,哪些该放弃哪些该继续,同时也很清晰自已的孩子有怎样的性格和能力。剧中爸爸悲情埋葬自己梦想,彻底息心后,当看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具有“能打善战”的秉性时,在燃起自己心底梦想焕发出巨大力量的同时,毅然决定突破社会局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女儿走上职业摔跤之路,当然他也是一位负责的爸爸,他也怕走眼,耽误了孩子,因此和妻子约定了一年的观察期,这里也要感谢妈妈的支持。
其次,目标一旦确定,无论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不会动摇,哪怕是前进路上布满荆棘也要去克服,没钱给孩子买运动衣、没钱提供高热量食物、没钱置办训练器材,除了家人没有外部的支持,甚至在女儿不理解想放弃时,爸爸都是没有条件那么就创造条件去解决。爸爸一路的坚定产生出的定力强大到克服了别人都认为的那些不可能。
第三,全然的沉浸在与女儿一同成长的过程中,用爸爸强大的内心力量包容和承载一切,忍他人之不能忍,受他人之不能受,然后在静中用智慧为孩子为家庭营造出一个稳如磐石的环境氛围,传递出只要爸爸在,一切都没有问题,当然要做到这点爸爸是在背后默默付出了他的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针对成人的修为,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的明示,由“阿米尔.汗”在剧中给予了淋淋尽致的展示,这应该是两个文明古国在人生修炼上的一次互相致敬。
为了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目标,爸爸用关爱、不放弃甚至威严包裹孩子,然后助其发挥出最大潜能,为个人为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爸爸 拥有的“止、定、静、安、虑”的能力,使其在充分知晓自己所能和孩子能力的基础上,用笃定、用平静、用信念、用筹划一步一步做着萌发孩子天性的有效陪伴。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成长就是要认识事务本来面目和客观发展规律,然后事有始终,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过程中,爸爸教女儿在技巧上的以逸待劳、防守反击、声东击西这些技时都暗含了符合道的痕迹。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