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与我的小狗故事
有时候我会怀念我的小狗。
曾在我孩童时代承载我无限欢乐与悲伤的小狗们。
在乡下,养狗是一种习俗,如果谁家门口没拴着或院子里没撒着欢地跑着一条狗,那这家会被认为不完整。狗跟人的关系暧昧但又距离分明,但终归是家禽里跟人最亲近的家伙了。养狗须得从小养起,大狗成年狗会被认为不忠诚,其实也不是不忠诚,只是对前者忠诚而对后来者不驯服罢了。乡下的狗大多是用来看门守户的,不像城里的狗,生来就是让人爱让人宠的,环境不同,脾性也被决定不同,乡下的狗要野些,命运要坎坷些,不合胃口吃不饱肚子的情况暂且不说,不定在哪儿冒出来的被药死的耗子横在面前,一个念头不慎,眨眼就送了命。可是在离世前,这些狗总是会拼尽全力,口吐着白沫向家的方向挪移,纵死也要死在家里,而主人总是会心疼地咒骂两句,如果有小孩,会在小孩低沉的抽泣声中,挖个坑,庄严地为这狗料理,后事而我们这些小孩,会再抹着眼泪,郑重其事地在块木板上写下这狗的名字,权做墓碑,“大黄之墓”,“黑黑之墓”,然后趁父亲不在工夫,像祭拜爷奶一样,隆重地刻上几个响头,谁叫是平日相依相偎的朋友呢?
失去了好朋友的日子,会闷闷不乐,看着空荡荡的窝,时不时还会有几滴泪星闪烁。可是一个家怎么能没有狗呢?几天后,父亲又不知从何处抱来一只毛茸茸的还只巴掌大的小狗,一下子天空乌云散尽,赶紧铺窝喂奶,百般呵护,而黄土之下的先前的好友早已被抛得远到九霄云之外了,而且永不再回来了。童年的记忆中,总是会有小狗的影子相伴左右。乡下孩子的童年,狗是最密不可舍的伙伴。
出门上学,小狗会在身后摇着尾巴紧紧跟随,到了校门外,招呼一声,“回去吧”,便一溜烟地沿着原路跑回去了。
上山打枣,下地拾麦穗,狗寸步不离,在无人的旷野,年幼的心也不至于紧张得忐忑。
晚上钻到被窝,小狗会在炕下静静地卧着,仰着头睁着大大的眼注视着你,真想一把搂它上来,拥着它入睡,可就当沉思这工夫,小狗已被母亲轰到了屋外。门被栓上了,灯熄了,还能听到小狗沉沉的呜咽声和用爪子重重的挠门声,会冷么?爪子会疼么?可终是不敢跟父母执拗,拥着无尽的心事,进入了悠长悠长的梦,可梦中,还是又触碰到了那双无辜的眼睛。
在孩子的眼里,狗有时甚至是比母亲还要亲近的人,受了委屈的时候,小狗是唯一倾诉的对象,搂在怀里,把一股脑的不如意讲给小狗听,不知道它听不听得进去,不知道它懂不懂悲伤的心思,可当小狗用湿打打的舌头吮舔手心时,我知道,它会懂。
养过许多许多的狗,可往往总是无疾而终,一开始机灵毕现,活蹦乱跳,可最后总是会病恹恹地颗米不食,大人们不以为然,这生命在他们的
眼里轻若浮尘,可他们不会明白,对孩子而言,它是最好的伙伴,那感情,抵得上天。
孩子心想:狗不吃别的,狗得吃肉的,可去哪儿找肉呢!正巧这天父亲卖完粮食后特意从街上捎回来一吊肉,母亲做了做,不多,刚满一碗,香喷喷的肉端上来,孩子夹了一口,好香啊!再吃一口,搁嘴里嚼了半天,刚要咽,忽然想起了那已经几天不能进食的朋友,一股心酸涌上心头,赶忙用筷子夹了好几块往嘴里塞,父亲不知其意,笑呵呵地说:慢点,慢点吃。等嘴里再也塞不下了,撂下筷子就往外跑,父亲问一声:干啥去?边跑边用支吾不清的声音回答:上茅房。几步跑到门外的狗窝旁,把嘴里的肉一股脑吐到狗身旁,这狗虽然几天没吃食,可还能歪歪咧咧地站起来,来吃地上的肉。肉真是香啊,怪不得狗爱吃呢!看着狗贪婪的样子,孩子舔舔嘴唇想道。
可是狗还是不吃别的东西,一段日子过去了,父亲踢踢已经瘦削得皮包骨头的身子,说,不行了,挖个坑,埋了吧。孩子哭着拽住要拿铁锹的手,“它还没死呢,我能救它,我能救活它”,孩子哭道。父亲摇摇头,叹口气,“那就等咽气了再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