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婚礼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09:14:43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看了电影《安静的婚礼》吗,各位观众有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静的婚礼观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安静的婚礼观后感一

“肉放上一周就全烂了”,新娘的爸爸向苏联军官说道。影片中当时的情境是,随着一阵忽然弥漫过来的不详的灰尘,苏联军官出现在村庄里,要求立即停止婚礼。他公布了一件大事,并传达了一个决议:斯大林同志昨夜去世,罗马尼亚要开始实行七天的哀悼,禁止一切公众活动,不准笑、踢足球、办婚礼。准备了很多食物招待亲戚和村民的新娘爸爸,只好和军官商量,他说:“这可是婚礼啊。”

《安静的婚礼》中的这个村庄遗世独立。在对村庄的设定上,你可以把它和《欢迎来到东莫村》里的东莫村,看成是一对素不相识的姊妹村。村民们对出现在身边的是朝鲜人民军还是韩国军人,对在边界上开来开去的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的坦克,缺少根本性的觉悟。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肉就要烂了。

影片传达出的小人物陷于大时局中的命运感,则又会令人联想到《再见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的雕像被直升机悬吊着送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突然谜一样去世——这些大人物的“倒下”,和小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然而他们激起的时代的巨震,就如同真实的地震那样,震源很远,但却精准波及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可怜辛苦生存的人们,真的尽力而为了,他们让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的房间里延续,也尽一切可能,让婚礼照常举行。

三部影片都是苦中作乐的悲欢剧。《安静的婚礼》比《再见列宁》要超现实、魔幻得多,但还没让自己滑到《欢迎来到东莫村》中装疯卖傻的地步。

影片以一个摄制组前往村庄寻找古怪素材,以及最后他们正式开机拍摄,作为首尾的一对“引号”,中间的主体部分用于回溯1953 年3 月村庄里发生的离奇又悲戚的往事。首次执导长片的罗马尼亚导演霍拉蒂乌·马拉埃雷,真是擅长营造气氛的好手,并且擅长把各种不挨边的气氛得心应手地捏到一起。在开篇部分,他让观众和摄制组一起从轻松闲谈开始,迅速受到村庄诡异氛围的震慑。正当观众抖了两抖,做好准备观赏一个灵异事件时,他却切入了故事的正题,用优美到难忘的田园风光,一洗前面的不安。如此出乎意料的气氛转折,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鬼新娘的部分,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中,让片中人物集体和观众惊恐对视,发生得不太快,但真有点缓慢地吓到我了。随之在恐怖和紧张的段落里,导演以夸张的戏剧感进行喜剧化处理。这部分叙事简洁,但是气场强。

如同片名透露的那样,影片最重要的段落,当然是那场无声的婚礼。前半段塑造的生动的村民角色,几乎悉数到场,超过17 分钟的时间里,人们少部分时间窃窃私语,多数时间仅能比手划脚。为了“老大哥”,一切都尽可能安静地进行,无声的鼓掌、无声的碰杯、无声的乐队、轻声的祝福……谁没有参加过婚礼,婚礼怎少得了吵吵嚷嚷?用现实的经验来比对影片,越好笑处也就越心酸。

影片只以昔日优美的田园来讽刺荒芜的工业废墟,以年轻时谷仓中的尽情欢愉来怜悯眼前衰老孤单的人们。能够逃脱掉时代命运的,唯有皈依超现实世界的侏儒和鸟人们。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无论是摄制组的部分,还是回溯的往事部分,所有对话都营造了一种会心的气氛,说的人只要开个头,影片中的听众全都默契意会,作出反应。用今天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懂的入”。这种默契揭示了大背景下集体的伤痕,尽管此时倒可以笑着观赏。

安静的婚礼观后感二

一场别致的婚礼,没有笑声、没有音乐声、吃东西也没有声音,他们不想失去一次快乐的聚会,哪怕要禁止发声。但轰隆隆的坦克砸开了墙壁,他们仅有的尊严也被夺走了……

这本是一个快乐的村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做农活、喝小酒、聊聊荤段子、互相开着玩笑,任何一点小事,都能成为逗乐大家的源头。虽然通不上电,日子还是比较贫穷,但不妨碍单纯的快乐。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几十年前的村庄,好色色哦!除了年幼的娃娃,人人都会拿情色开玩笑,在这个封闭的小地方,那只是生活的调剂。当然小娃娃也没闲着,趴着墙洞,偷看里面的床第之欢,真正的教育从小抓起。

其实影片带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对于罗马尼亚这个国家,过去的军政统治予以赤裸裸的批判。人民完全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可以有自己的异议、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人身保障只是奢侈的词语。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那段十几分钟的婚宴,除了偶尔的几次声响,整个过程相当安静。但仔细观察,缺少了音乐、缺少了笑料,人们仍然很快乐。外面危机重重,还冒着生命危险,此刻村庄的人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聚餐。但这也更像是黑暗前最后的宁静,告别式一般,无底的深渊正在等待着他们--这群可怜的人。

于是,这个世外桃源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女人们,以及一个留恋尘世的冤鬼。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