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现象与应对措施论文
摘 要:“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学校、教师、学生都表现消极。剖析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积极的教学对策, 是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 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大学语文; 消极的教和学; 积极的对策;
一、“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质的必要手段
语文的人文性, 是指通过语文的学习陶冶情操, 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情感。语文核心素养, 是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从个体层面来讲: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仍需进一步提升。从国家民族层面来讲,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载体———语文的教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可以提高核心素养, 对个人、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的表述和传承都是借助语言这种载体进行的, 所以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表达交流的能力直接影响其专业课的学习。
(三) 写作和沟通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要养成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 提升良好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后还是要离开大学, 开始社会生活和专业工作的。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成绩的因素有很多, 而沟通和写作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提高沟通和写作能力, 就必须认真学好大学语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现象.
大学语文学习对学生至关重要, 但大学语文教学却不尽人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管理消极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大学各专业都应该开设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 但由于重视不够或师资的捉襟见肘, 学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非常消极。一是任课教师安排的随意性, 有的大学语文教师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低标准要求, 从课时总数的安排, 到教学效果的评估, 都没有对专业课程的要求严格。这样就会降低教学效果, 影响师生对待大学语文教和学的态度。
(二) 教师教学消极
一方面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没能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感觉不如专业课专、精、深, 总觉得教大学语文没有成就感, 随便上上就足以应付;另一方面, 大学语文课的综合性, 又不是研究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老师所真正能胜任的。再加上学校和学生的消极, 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消极。
(三) 学生学习消极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 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是随学段的升高而递减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试卷的特点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三个方面决定的。学生几天甚至几个月不上语文课, 仍能听懂。认真去学一个月, 不一定就能考好;一段时间不认真学, 在试卷分数上也不会明显体现出来, 所以在语文学习上就会有一种消极情绪。到了大学, 没有了升学压力, 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 学生对于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会一如既往的消极, 更不重视。
三、“大学语文”教学消极现象原因剖析.
(一) 教学内容的陈旧
语文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不强, 没有环环相扣的梯度。同一篇课文, 可以出现在不同学段的教材里。仔细对比大学语文教材, 内容与中学语文教材有惊人的重合度。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对语文学习已然失去了兴趣, 到了大学, 又出现这么多似曾相识的老面孔, 学习大学语文能不消极吗?
(二) 教学方法的陈旧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学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甚至还不如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强。在应试的压力下, 中学语文老师会运用一些教学策略,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大学语文教学, 则没有这样的压力, 因而多数教师沿袭省事又陈旧的讲授教学法, 导致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三) 教师专而不博的知识结构
大学老师一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固定的研究领域, 在此领域内, 专业而且透彻。同是汉语言文学的大学老师分工非常细, 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小。但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 涵盖很多领域, 要想讲好讲透这些跨领域的大学语文内容, 对于专而不博的老师有一定的难度。
(四) 网络、手机的冲击
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读图时代、多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和现代化技术, 对大学生的学习冲击很大, 对大学语文的冲击尤其大。[1]学生难以把心思沉潜下来, 涵咏传统文化, 吸收文化营养。宁可低头玩手机, 也不抬头听课, 宁可进行网络上的碎片阅读, 也不进行系统地完整地经典名着的阅读。
四、教学对策.
面对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消极现状, 应该积极地寻求教学对策, 唤醒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最终化消极为积极。对策如下:
(一)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首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过去的学生只是被动听讲, 现在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课上集体探讨, 甚至允许学生做专题报告。这样就由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讲, 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 其潜能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就会由消极地听课, 被动地学习, 转变为积极主动甚至创造性地去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出黑板报、班级文集, 班级文学刊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 深入地钻研教材, 查阅资料, 整理归纳材料, 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写作表达等能力, 达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二) 采纳开放式的教学载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这样, 大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对待教材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学生只要是在大学语文范畴内听、说、读、写就是在进行大学语文的学习, 而不要局限在课堂之上, 更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上。对教材要大胆取舍、重组, 更可以把教材之外的优美篇章拉进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如此, 还应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语文实践活动上。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文化传统、文化底蕴的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主持人大赛等语文实践活动。[2]
(三) 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
过去的教学评价以单一的试卷考查形式呈现,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必须相应地改变教学评价。一是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过去的主体只是教师, 现在既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互评, 学生自评, 这能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过去只是以试卷考查, 现在还可以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去评价学生, 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了语文教学向纵深挖掘, 横向拓展, 真正地锻炼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语文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 对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极大帮助。由于教材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理念的落伍, 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起来。[3]为此, 要从教材的开放性、教法的灵活性、评价的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制定积极的教学对策, 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史杰, 宁西林.浅谈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J].教育探索, 2013 (22) :172.
[2]焦凤华, 吉毛太, 应成荣.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学教育, 2017 (12) :50.
[3]张鹭.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15 (8) :143.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