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

文章 2019-07-21 08:24:53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80年代,中国还是朴衣素食,种着田,科技并不发达;到了90年代,科技逐渐发达起来,有了几座高楼大厦;到了00年代,人们生活的速度变快了,科技发达了,人们都有了手机,听歌充电好像是必需做的事情了。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人们也担忧着和自然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年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叫《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主题非常明显,开创性的提出了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书本中还举例了一些案例和事情,接触自然看起来很简单,在科技化的生活中却变得异常困难,作者为此敲响了警钟,也讲述了重建儿童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际方法。

读完后,我有些许的害怕,害怕失去自然,失去“绿色”的感觉,我便开始了深思,深思怎样靠近的自然。一个充满爱,充满生命的世界,如果没有大自然,后果不堪设想,没有人再为天空涂上蓝色,没有人再给小鸟勾勒翅膀,没有人再为太阳充填光芒。是啊,作者也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缺失症,这种病会导致孩子和自然完全割裂,也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的成长道路,在知觉的引导下变得孤独,暴躁,易怒。所以这个问题早已成为大家苦恼的一个问题,不仅在中国美国,这个问题已经是世界性的了。

接着,书中早有许多实验证明,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比如窗外有绿色植物的病房人比窗外是墙的病房人早出院……好似作者想证明;人们不能再依赖科技了,勇敢地去接触大自然吧!文中有一句话: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头。看,现在科技化的社会,一代人比一代人过得更好。像我们一样的同龄小孩,在城中,背过《悯农》却没见过农民,甚至认不清飞鸟走兽。快速便捷的生活中,自然像是被挤出来了一样。提到大自然的话题人们也只是慷慨的说声“还”。好像现在已经无需更自然打交道了。

最近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一群起先不认识的异地小朋友,自己顾着自己的手机ipad和电脑,完全没有沟通,这就是自然缺失症的表现。最后,当听到手机上交时,连老爸们也爆发了。在后面的日子里,没有电子产品的诱惑,孩子们身临大自然,不仅更老爸加深了关系,还治好了所谓的自然缺失症,脱离了自己心爱般的手机和电脑。就像童真的锁终于被解开了,天真烂漫的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更是收获了一份淳淳的父爱。渡过了一次快乐难忘的旅行。当然,在后面的几期里,那帮孩子们也不再执着与电子产品了。

总之,《林间最后的小孩》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简洁,明了,深刻地记叙了人与自然的事例。当然,作者理查德洛夫更希望有更多人能去接触,聆听,感受,热爱自然,有更多人能成为林间的小孩,让这个地球村充满绿色,充满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