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
《摔跤吧爸爸》讲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父亲自己有未完成的梦想,但却念念不忘寻找寄托。孩子又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行为,渐渐习得摔跤术。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一
《摔跤吧,爸爸》去年在印度上映的时候,就一直希望能“还”阿米尔汗一张电影票。“豆瓣评分9.2”,“阿米尔汗为拍戏猛增猛减50斤”,“女权主义”,这些标签足以令人充满期待。
电影一开始就很好的展现了底层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1)迷信,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法子来增加生男孩的概率,对此乐此不疲,当然并不管用,但他们依旧对自己的法子深信不疑 (2)重男轻女,电影用了很多细节来突出 (3)女性的束缚,一生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伴,14岁便要嫁给不认识的人。这也是本片的主题,女性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还有机制上的问题,国家要求金牌,却不细心培育,官僚既不作为,运动员“失败”后还要被谴责。还有对国家级教练的讽刺,对权威的质疑等等。当然还有父亲深沉的爱。
电影的立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披露是很好的。但在构思和表现的处理上还是多了些刻意和俗套。(下面有剧透)父亲是全国摔跤冠军,但屡屡在国际比赛受挫,印度从未获得该领域金牌。父亲很想有个男孩来继承他的理想,但连着生了4个女孩。偶然的机会,让父亲觉得女孩也可以为国争光,于是开始训练。父亲的训练让两个女儿苦不堪言,反抗却被镇压,然后消极怠工,然而在一次婚礼上,电影通过新娘的口点明了传统女性的无奈以及霸道父亲的“伟大”(帮两个小女孩改变命运),然后两个小女孩就开始奋发图强,参加比赛不停得奖牌。。其实父亲只不过是想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理想,所以非要说帮女儿改变命运多少有些牵强,其次通过新娘直接点明,又多少有些突兀,缺少铺垫。
女孩获得全国冠军后,开始进入国家培训中心。那里教练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方法技巧来训练。而这与父亲的训练大相径庭,于是矛盾便萌发了,女孩开始蓄长发,逛街,吃垃圾食品,女孩心中开始认同“更时兴”的方法和技巧。而矛盾的爆发,是在女孩回家后,因为对父亲“过时”方法的不认同,和父亲有了一场“决斗”,父亲被打败了。这里我最初以为是电影想表达权威的终结,但电影只是用来作为铺垫。然后剧情就是,女孩用着教练的一套方法,在国际比赛的不停不停的失败,首轮都赢不了。女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开始用重新指导她,然后开始不断赢得比赛。这个地方太过牵强,用丑化“国家级专业教练”来美化父亲,太过刻意。这个地方也不知道表达什么?“专业级教练的浪得虚名?”,“父亲被掩盖了的才能?”还是剧情跌宕起伏的需要,是结尾要父女共同获得成功的需要?
女孩在参加最终决赛前,询问父亲比赛的策略是什么。父亲说,策略只有1个,就是你要知道,人们只会记得冠军,冠军会成为榜样,不会被忘记,而榜样会激励很多很多被看不起的女孩子。所以你打败的不是你的对手,而是千千万万瞧不起女孩子的人。这里可谓是画龙点睛了。不过也稍显刻意和突兀。我最初想,这是女性之间的比赛,无论谁得到冠军,不是都是女性的成功吗?但思考了“榜样”这个词后,会有些改观。这个下面再展开讲。
这部片子的视觉效果非常棒,摔跤比赛的激烈,力量和技巧的对抗,充满美学意味。立意也很高,剧情紧凑。但不足的还是上面说的,多了些刻意和堆砌。也是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父爱,爱国主义理想,女性命运的改变(女权主义),教条腐败的官僚体制,更高更强的体育追求(冠军梦),孩子的教育,权威的打破等等。
电影看完后,反复思考的是孩子的教育以及体育的意义。当然女权也值得重视,只是要讲的太多,不便展开了。
片中的父亲是深沉、严厉、固执而权威的。相对于那些为了节省成本而将女儿过早嫁出去的父亲,也许是很好了的。但依旧不是特别认同。父亲将自己的理想贯彻给下一代无可厚非,但强制要求则过于专权。“虎爸虎妈”式的教育好或者坏没有定论。但对我而言,始终觉得过于偏执。片中的女儿成功了,但如果不成功呢?片中的女儿是喜欢摔跤的,如果不喜欢呢?我觉得真正的女权,不是要求甚至强制要求,女性在男性领域做的更好。而是女性可以在一些领域做得更优秀更自由,公平不意味着你能做什么我就能做什么,而是能更自由的选择。想当一个女企业家,想当一个设计师,一个家庭主妇都没问题。所以以摔跤这项运动来表达女权有些矫枉过正。父亲的专权,又何尝不是对女权的捧杀呢。
反观自身,关于子女的教育。我会倾向传达更本质本真的东西,对爱的理解,美的理解以及世界的理解,体验体味世间的有趣。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即使无法给予他们更多机会更好的起跑线更优质的生活。即使他没有考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又如何呢,至少从中国现有的教育来看,大学前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的松垮教育并不很好。我并不期望他成为所谓精英,我更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对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追求自由和独立价值的人。到最后,我们会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进阶的通道,敲门砖,未免舍本逐末了。
其次是关于体育的意义。德智体美劳,体育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更高更强的精神追求,也是团队合作以及娱乐调节身心的一种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但如果只是到了为获奖的层面,又不得不引发深思。金牌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得金牌才值得欢呼和崇拜?不得金牌或者连奖牌都没有的运动员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08年奥运会时,读高中,那时候会因为得金牌而激动。16年里约奥运会,大学毕业了,再看奥运会,不会因为谁为国争光而觉得自豪,而更多关注运动本身以及对获奖运动员的祝贺失败运动员的惋惜。把很多成功,荣誉都与爱国主义串起来,会有点变味。奥运会的本质是世界主义的,是让不同国家在体育竞技中共同追求全人类的和平与福祉。而“体育无国界,运动员则有自己的国家”这样爱国主义情怀的誓言却显得有些狭隘了。
爱国主义没有错,为着集体而不是个人荣誉而战,也更符合国人的集体主义观。但过多的爱国主义则会让人们忽视一些东西,过多的荣誉感也是。只有成功的人才值得尊敬,只有为国争光的人才能享受几百万的奖金和无数的鲜花,“干掉日本队韩国队”成了多少人的希望。体育运动变成了国家间攀比变成人民之间的“争斗”。从奖牌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但实际上如何呢。国人的整体体育和身体素质远远落后欧美,而未“成功”的运动员未来的生活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只是花重金去培养专门为了夺奖牌的运动员,不如关注更大众的体育普及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当人们不再关注奖牌数,如同学校里不再关注学生排名的时候,也许不是坏事。
我们一直在说榜样的力量。这部电影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当某运动员或某项运动获得金牌的时候,会带动整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因为知名度的原因,也因为受到鼓励。就像很多人因为喜欢科比喜欢詹姆斯去打篮球一样。但我觉得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会因为得了摔跤冠军,就很多人去学摔跤。又得了游泳冠军,而很多人去学游泳。就像莫言得了诺贝尔,掀起了莫言热,文学热。一个成熟的社会,会逐渐淡化掉榜样这个概念。人们的追求更独立、理性和自由。在非完善的社会,比如电影中的印度,榜样的力量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要警惕的盲目的追求,比如刘翔热,人们过多关注刘翔个人的成就和国家荣誉,而不能融入体育精神,实践体育运动,就本末倒置了。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和思考的电影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二
我分为两点,一个是“小我”,一个是“大我”。
1.“小我”:亲情、自我超越、人生挑战
——“爸爸,我想再比一次”
因为不服输,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故女主吉塔后来在童年的比赛里一路披荆斩棘,屡战屡胜。
——“别忘了这一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任何时候,都别轻易放弃,生命如此,生活工作也如此。
——姐姐去了大学后的变化。
不卑不亢,尤其是取得成绩之后的心态,永远保持谦卑和进取,别自我膨胀,保持自律。
——很多妹妹和姐姐的画面,母亲和两个女儿的画面,父亲和两个女儿的画面
家是我们永远的臂弯,它会包容我们的一切,给予我们爱和希望,让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相信”
相信别人、相信自己。女主父亲相信女儿也相信自己,女儿相信父亲也相信自己。
因为相信,就会有奇迹。
——敬畏
吉塔爸爸第一次带她们去自制的摔跤地时,父亲就说了一句话,要对大地充满敬畏之心。后来吉塔赢了比赛后,第一反应是亲吻了摔跤场地。
我们要对大自然给予给我们的万事万物充满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2.“大我”:社会使命感,自我实现
——消除了我对体育的误解。
以前我也会想,运动员从小接受非人般的训练就为了在场上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我突然明白体育是一种精神,一种民族情怀,是一种让世界看到国家,让人民看到信仰的运动:增强体制,健康向上,积极努力,挑战人的意志力和爆发力。
——“当你不再是为了自己去争夺金牌,而是为了国家的时候,xxxxx”
就像有米的发展历程,可能前期还是几个人的团队的时候,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为了把有米做好,当公司越来越大就会自然而然暴露很多问题,女主父亲讲的这句话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管是之于人民还是之于企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保护我们的国家,同理,当“有米”成为所有有米人共同奋斗的目标,这个企业定能成为这个社会真正的文化传播者。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三
影片的男主角是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爸爸,从二十多岁满怀梦想的壮年,到四十岁梦想破灭,大腹便便的大叔,再到六十多岁两鬓霜白仍为女儿奉献所有,表演可谓出神入化。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自信,总能从他的电影里感觉到大爱,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把父爱如山刻画到极致。
在印度这个男权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子的命运无非就是结婚生子,早婚也是常态,而如若抛弃这些桎梏,会有怎样的下场,惹来怎样的非议?这部影片记录着阿米尔汗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年轻的阿米尔汗曾是个全国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还是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开始企盼儿子可以替他圆梦。然而现实很残酷,连生4个闺女,令他绝望不已。
他的世界冠军梦,也这样在女儿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中破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两个女儿把男同学打的遍体鳞伤,被同学家长找上门来,他才恍然大悟,天赋不是只有儿子才有,他看到女儿身上特有的摔跤天赋: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于是,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两个女儿的苦逼训练就此展开……
然而,想要得到国际冠军十分困难,所以这条路也自然充满荆棘。
让俩女儿真心的接受摔跤就历经波折。
看到这里,我对男权主义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近乎变态的训练,冷漠是非常反感的。而对两个女儿的无奈,竭尽所能逃避、反抗充满了同情。
不过,这位不苟言笑的爸爸那深沉炽烈的父爱也令人动容:
为了让姐妹俩顺利的训练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自己搭建训练场地,实在没有多余的开支的时候,一脸严肃的向小贩压低鸡的价格,为姐俩补充营养(莫名喜感)。
为了争取到比赛权利不惜大打出手。再严厉也会默默心疼,在女儿们睡下后悄悄按摩她们红肿的手臂......
但女儿对这种表面看似严厉的深沉父爱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天,邻家女孩披着嫁衣在一片欢快音乐中郁郁寡欢,流着泪对两个女孩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番话,点醒了女儿们。才了解到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她们的小宇宙开始燃烧,她们梦想的火种被点燃。
愚昧者怨天尤人,无能者长吁短叹,儒弱者颓然放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