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影评
导语:《泰坦尼克号》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灾难电影,该片上映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成为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泰坦尼克号的影评,欢迎阅读!
泰坦尼克号影评篇一:
这个世界上似乎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这位技术与艺术兼具的狂人,能够十二年前拍出灾难爱情的《泰坦尼克号》问鼎全球票房18亿美元的影史票房纪录,十二年后带来3D异星世界的《阿凡达》,自己超越自己的将纪录刷新到27亿美元的新高度。卡梅隆的电影带有不折不扣的商业大电影的痕迹,但是谁说商业电影只能如同爆米花一般无营养呢?事实证明《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在商业大制作的保障下都已经成为影史的经典之作,而经典的待遇则是:当十五年后《泰坦尼克号》3D归来,影迷翘首,观众狂欢。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大西洋底,而卡梅隆通过影像让泰坦尼克号伴随着杰克和露丝“you jump,I jump”的爱情故事深埋在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只要稍加打捞,就能引起最大的共鸣,而此次3D转制后的重映即是对观众心灵深处泰坦尼克号的打捞行为,浮尘乍起,往日重现。情绪略有不同的是观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情感已经由当初的傻傻惊羡杰克露丝爱情变化为如今的选择跟谁一起重看的问题上。
巨轮重新远航,观众继续热泪。十四年前《泰坦尼克号》在国内引发一场全民观影的盛宴,也正是有这层情感基础,才让今天的重映如此引人注目。此种情况放到世界范围内也同样成立。卡梅隆此番重映经典借着先进的3D来吆喝,实际上主打的却是怀旧牌。旧事物是件很奇怪的东西,因为它溢出来的总是美好的记忆。何况《泰坦尼克号》承载的是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假装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会撞冰山会沉掉,目送着三个烟囱的巨轮起航;假装不知道杰克和露丝最后生死相随,跟着汤米一起调笑杰克看中富家女是痴心妄想。不过这种自我欺骗并不起效果,那些经典桥段已经成为熟悉的文化符号,每一处转场切换和台词都能俗烂于心,杰克和露丝船头飞翔画面出现,眼前就刷刷的出现了依仗像素高的人拿手机对着屏幕拍照。而丝毫没有改变的故事情节则让观影情感直线下降,即使画面够大也无法让人再鼻涕一把泪一把。反倒是看着周围情侣成群,自己同样订的情侣票,侧身一看,身边坐着的却是舍友时,内心有些酸楚。
你可以不穿衣服,我却不能不动剪刀。十五年前香艳全世界的露丝裸体只定格在杰克的画上,露丝为了艺术为了爱的一脱在为了和谐为了前排观众的脑袋的大剪刀下只剩背影,空余幻想。不过真实的围坐在满座的电影院时,看着凯特薄布轻纱缓缓走来,安静的氛围里有不少咽口水的声音,空气凝固一般的压抑着。轻纱滑落,镜头直接跳转背影,观众会心一笑,氛围缓和而轻松,大剪刀确实缓解了尴尬。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是一次爱情与灾难捆绑营销的典范,也是所有用大背景下小视角模式讲故事的影片中成功之作。灾难的大背景和爱情的小视角双向联动,无爱情,灾难沦为视觉云烟;无灾难,爱情无处寄托伟大。当然《泰坦尼克号》成功的地方并不只局限在爱情灾难上,卡梅隆以完美主义者该有的苛刻程度完成了从各方面细节来看都相当出色的故事,船上的人物故事,从船长、设计者到船员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段,每一位表演者的演技都浑然天成。瞭望塔上两位负责查看冰山的瞭望员看到冰山时的表情,到后边一连串的快速剪辑中展现的从掌舵者到蒸汽机、锅炉房每一位员工的紧张的工作状态,临时驾船的穆先生一脸冷汗看着冰山不住的喊快转,一众小人的敬业本职工作画面都变得激荡人心;沉船后回来营救者听到露丝的哨子声时一句“come about”,呐喊式的语言带来的心灵震撼无与伦比。而其他诸如甲板上演奏的乐队、维持秩序的船员遵循的妇女儿童先上原则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真实而感人。
当然最感人的还是杰克和露丝的爱情,贫困艺术帅气男和富家叛逆女的爱情故事。这样纯粹浪漫的爱情故事一直能放在百年前的环境背景下了。事实也证明,只有帅气的脸蛋是不足以抓住姑娘的,还必须有一身的艺术细菌;不经历考验的爱情也无法打动人心,经历的灾难越大越好。这肯定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有些不满,我们平实的爱情又该如何体现伟大呢?
依靠《阿凡达》成功引领电影向着3D立体化发展的詹姆斯卡梅隆,当然有实力以“King of the 3D”自居,在《阿凡达》之后,各种“只有字幕3D”的伪3D大行其道,已经看晕了的观众也需要卡神亲自出山,给3D正名。由他本人对自己的经典作品《泰坦尼克号》进行3D化的后期转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旧电影捣鼓出来重新上映一向被认为是炒冷饭行为,可是相比于吴思远把《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经典老片只将画面色彩调整调整就匆匆挂出来捞钱,卡梅隆的3D化转制即使是炒冷饭也炒的新鲜热乎。十五年前沉船灾难银幕秀中的杰克和露丝不但没有年华老去,反而立体化的呈现在眼前,纵深感衍生出的逼真效果,星辰近在咫尺伸手可摘,对于怀旧来说真是太合适不过了。而且对于泰坦尼克号这种级别的巨轮来说,也只有立体化才能让百年后的人们感受到它的庞大,灾难如若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刺激和惊悚感也会被最大限度的叠加出来。
应该说詹姆斯卡梅隆的3D转制能力确实强于一般后期转制3D电影,凯特大妈年轻时的饱满身材和小李子帅气年代的深邃眼神都在纵深感的带入下更加富有魅力,子弹射进水中激起的水花直刺银幕,空间立体感十足。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优质效果,观影下来还是显得十分沉闷,卡梅隆毕竟有《阿凡达》珠玉在前,寻常3D效果已经触动不了观众的兴奋G点。十五年前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并没有为后期转制留下什么伏笔,子弹击水的画面毕竟是有限的,《泰坦尼克号》没有那些繁多的可以在空中飞舞、夺人眼球的特意为3D设计的小花招,即使是大船屁股高高翘起,慢慢被海水吞噬的画面通过杰克露丝二人的主观视觉来展现也毫无立体感可言,汹涌进入舱室的海水也只顾着汹涌了,没有带来任何的压迫感。当然这些情况在考虑到泰坦尼克号的年龄后也可原谅。
泰坦尼克号影评篇二:
在我的心目中,《泰坦尼克号》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爱情片之一,它不止让我在电影院里模糊了双眼,也让我的泪在电脑前一流再流。1912年4月,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沉睡在大西洋底,至今还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能船上未必真的有Jack和Rose,但我却如此执着的相信这个爱情故事,相信有那样两个人,一见钟情,一见永别。
电影是在用插叙的形式讲故事,Rose通过摄影机看到沉入海底锈迹斑斑的泰坦尼克号时,回忆起了那艘邮轮上的明亮的灯火,精致的回廊,喧嚣的筵席,但最美的不过是某人单纯的笑容,尽管他从未说出“I Love You”。
我更喜欢用“浪漫”来形容这部电影,毕竟,这是个一见钟情的故事。Jack靠打牌赢来了两张船票,对于他这样一个穷小子来说,能有机会登上泰坦尼克号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大船起航,Jack向岸边挥手,对于我这个知道结局的人来说,他如此幸运又如此不幸,他登上了这艘豪华的游轮,他遇见了此生的真爱,但他又在最灿烂的时候陨灭,在冰冷的大西洋里。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的大多是温馨的感觉,那么当大船撞上冰山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各种情绪都即将爆发。《泰坦尼克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一段绝美的爱情,也展现了灾难来临前的各种冲突。下等舱的乘客被关在闸门之外,必须在上等舱的乘客之后上船,是谁决定了他们不该被拯救?为了减缓进水速度,锅炉房的闸门落下,但是又有多少工人们被活生生淹死在水里呢?有的人没有资格上救生艇,有的人却在抱怨救生艇上位置太挤;有人千方百计的疏通船员,只为了救生艇上的一个位置,有的人拿起小提琴,拿起大提琴,谱写生命最后的悲歌。“与各位合作是我的荣幸。”——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面对死亡而以歌曲送别,他们纵然是贵族眼中低人一等的演奏家,纵然在这慌乱的时刻没有人认真听他们的音乐,但在电影里,那些或欢快或沉郁的曲调成为了震耳欲聋的背景音,船上的惊慌奔跑的人群都已成了远景,生命的最后,只应当这样尊严的告别。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恐怖的,船身越来越倾斜,船尾高高翘起,巨大的螺旋桨暴露在空气中,船上灯光全灭,广阔的大西洋,无人救援。Jack攀在木板上,Rose说,“Jack, I love you.”这是全片唯一的一句告白,在濒死的时刻,在希望快要破灭的瞬间。最后的最后,Rose放开Jack的手,看着他迅速消失在暗蓝色的海水里,看着大西洋吞没了她最美好的记忆。
多年以后,满脸皱纹的Rose依然还是能清晰地回忆起他,但是也只能回忆了,没有照片,没有文字,没有定情信物,只有一副画,一颗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Rose颤颤巍巍的走上甲板,踩上栏杆,就像她多年前做过的一样,但是这艘船不像它那么大,也不像它开得那么快,并且身后也没有他,她打开手掌,剔透美丽的海洋之心,向前一抛,很快的消失在海水里,就像当年的他。她的生命,早就不会再有超越那时的惊艳与传奇,因为那个人,可能是花光了一生的运气才会和她相遇。不会再有人找到海洋之心,不会再有人记得Jack,那种情怀,那段时光,只配让大西洋拥有。
Rose的床头有许多照片,她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了,有许多孩子,去骑了马,也有许多快乐的回忆,但是,不是和他一起。其实,故事终结在泰坦尼克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再惊心动魄的爱情到最后也不过平淡如水,再怎么样山盟海誓最后也不过是柴米油盐,在最悲情时结束,在最美时化作流星。
像《泰坦尼克号》这样获得一致好评的电影少之又少,我还没有见过哪个人不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2012年电影3D版重新上映时,我在电影院哭得像傻子一样,或许卡梅隆讲的故事太真,真到我愿意去相信它。
在我妈妈那一代人心里,《泰坦尼克号》是当之无愧的佳片,在我这一代人的心里也同样如此。电影最动人的地方是被岁月赋予了力量,是成为一代代人记忆中生生不息的传奇。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