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者也》曹保平专访:剧本不行,再天才的演员都没用

文章 2019-07-21 07:12:57 1个回答   ()人看过

曹保平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12年间只拍了5部电影作品,然而,他每次出手,都能赢得无数好口碑。有人说他是“犯罪片老司机”,他却说只是钟情于故事;有人说他是“影帝制造机”,他却说演员拿奖的秘诀不在表演,而在剧本。他对于剧本精益求精,经常边拍边改,已成创作中的常态。

在《追凶者也》中,曹保平又回到他之前两次取景的云南拍摄,依然是讲述他所熟悉的犯罪题材。相比之前作品,这部片子更多了一些黑色幽默与荒诞成分,但依然保持着现实主义的肌理。他在创作上有洁癖,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平时温文尔雅的他却时常在片场发脾气。采访时,他依然对于美术部门在片场的不专业而心有怨念。

【剧本】:人物前史一定要扎实

《电影》:您的电影特别容易让演员拿奖,《烈日灼心》诞生“三黄蛋”,《追凶者也》让刘烨拿到金爵影帝,您有秘诀吗?

曹保平:我觉得秘诀不在于表演,严格意义上在于故事和剧本。你的剧本提供一个复杂和丰富的人物,以及人物性格,在拍摄的时候,才有对演员要求的可能和前提。如果剧本不能够给演员发挥的空间和可能性的话,再天才的演员都没有用。

《电影》:这部戏的原始剧本您没有参与,拿到剧本之后哪点最打动您?

曹保平:我拿到的时候已经写了20多稿,剧本的基础和底子是好的。其中一个作者本身是四川人,他写的台词特别生动,就是那种朴实接地气的劲儿特别打动我。

《电影》:您在剧本创作的时候都会编写一个人物前史,这部戏的编剧也做了这些工作吧。

曹保平:任何一个剧本都需要人物前史,否则我就觉得是根本不够格的一个剧本。这两个编剧肯定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能这些工作做得还有一些距离,因为后来准备开始拍这个剧本的时候,有些地方是推敲不下去的,当一个剧本在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上有漏洞的地方,一定是你前期没有做扎实,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电影》:之前的剧本有些逻辑关系上的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

曹保平:原来的剧本中纯粹就是要杀猫哥,然后就怀疑到了宋老二,但是这个事和宋老二没有关系,叙事内在的动力就要相对弱好多,所以,我要把它建立起来,从一开始这个杀人事件就和宋老二有关系,但是他自己浑然不知。到最后会建立起剧作的一个突转和意外,叙事会更强烈,人物也会更完整,剧本中有很多这些环节的调整和完善。

《电影》:据说,张译和段博文在摆渡船上的那场戏,是根据场景设计的剧情?

曹保平:原来剧本中是张译把段博文弄在一个屋子里严刑拷打,但是我觉得拍不出新鲜来,没有趣味,而且它也跟地理环境不产生互动的作用。后来采景过程始终在想,在视觉上一定要想出一些不一样的办法,尝试过采石场的粉碎机、工地上的吊车,最后选择了云南和四川交界河边的一个摆渡船上,船上绞盘的转轮一放,跑的飞快,包括绞盘沉到江里,各方面都觉得它在视觉上会特别有意思。然后,那场戏我重新写了好几页纸,说白了就是“刑讯逼供”四个字,只是换了一个方法,而且也会很蠢,等于刑讯逼供半天,人家还跳江跑了,张译自己折了一条腿。所有这些都是后来建立起来的。

《电影》:这场戏拍了多久?

曹保平:制片主任下的计划是拍两天半到三天,最后我拍了八天,严重超期。因为这里的地形两面环山,江在中间,日落非常早,不到4点太阳就开始往下掉了,为了抢光线我们从船的底层一层一层往上拍,拍最后一层有场砸玻璃的戏,都来不及换糖玻璃了,就用真的玻璃拍了后面几条。压力真的非常大,多拍一天就要花好多钱,摆渡船一天租金就要9万到10万块钱。

《电影》:这种边拍摄边改剧本的情况多吗?

曹保平:很多,这是导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自己的剧本也从来不是照搬不误的拍摄,它一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在剧本里有你的设定,但是在下去采景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看到更生动的东西,有的时候是环境的改变让它合理,有的时候也会连带到人物关系的改变,甚至人物命运的改变,都是源于环境给你的灵感和触动。所以拍电影的过程经常会有这种改变,我觉得这是所谓电影创作生动的地方。

《电影》:片中张译的牛角帽造型,也是您在改剧本的时候加上的吧?

曹保平:片中张译要抢一个车,着急去寻找他的西服。而他抢的这个车正好是一个“杀马特”小孩的,所以就给他设计了一个“杀马特”的定位,让他更好呈现荒诞、黑色的气质。这些情节都是在拍摄之前,剧本重写的,加了这样情节以后,就让道具去网上找各种奇形怪状的帽子。我在里面选完了以后,觉得牛角是最有意思的,它很生动,而且其中还有一场戏,张译骑摩托车的时候把牛角摔掉了,他就把那个牛角也掰了,所以后来他就没有牛角了。我觉得最重要的设定是你得让他舒服和自然,如果是生加上去,那就做作了。

《电影》:张译被捕前说的那一大段台词也是重新写的吧?

曹保平:张译一直不满意,因为他演的这个人物没有一个结局,最后没有一场高潮把这个人物推上去,你不能说这个杀手被人杀了,或者死了就完了,你肯定得需要这个人物能够出来的点。在拍的过程我也不断地想,那天收工回去以后,我对张译说,我尽量把结尾给你写出来,然后我回去一晚上把结尾写了两页纸。他看完以后在那犯了半天愣,然后特别凝重的说,我喜欢这个结尾,而且你能感觉到他在哆嗦,他觉得这个结尾把这个人物一下推到了一个高度,因为有大量的台词,在表演上容易传达出来那个气势。

《电影》:您对这个结尾也是很满意的吧?

曹保平:其实最后那场戏完成的并不是特别理想,我觉得张译应该能够比现在完成的更好,但那天他确实太太疲劳了。他从早上三点多开始化妆做一个假鼻子,到后来头上浇满了机油,扎进好多螺丝、铁丝网,整个人就像剪刀手爱德华一样。整个拍摄过程中,造型指导一再跟他说尽量少表情,耗到我们拍这场戏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三四点,体力跟不上了,非常疲劳,而那场戏又有心理压力,往往都是这样,在剧本阶段,你觉得特别打动你,特别好的戏,其实从开始拍第一天这个压力就无形中在你身上了,等到你真的拍那场戏的时候,有可能反而会很难。我有过好多次这样的经历,比如说《李米的猜想》中周迅拍最后天桥上那场戏的时候,拍了好多次,因为大家都知这场戏很重要,所以你拍的时候,无形中的压力就会来。

【创作洁癖】:最不能忍受不专业

《电影》:听说您在现实生活中和片场判若两人,现实生活中您比较温文尔雅,但是在片场中可能脾气会比较暴躁,是这样吗?

曹保平:其实也还好,在片场着急、发火,是因为经常会出状况,而且这些状况会直接耽误和影响到你的计划。一个环节掉链子,就会带来其他环节特别多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急躁。我是一个要求比较极致的人,在现场要求会比较苛刻,可能有些导演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我要求到的就必须要做到。

《电影》:在片场您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曹保平: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不专业,这也和刚才说的有关联性,比如说你有时候发火,你发火是因为在你的概念里,这些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只要你尽心尽力就能做到,但是你没有做到,那就会特别的生气。不管你是管焰火的,还是管道具的等等,每一个环节你的专业性都要求你不应该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你专业性有问题,这个是最让人生气的。

《电影》:这次在《追凶者也》有没有人让您特别生气的地方?

曹保平:有,每个戏都不胜枚举,《追凶者也》的美术部门就很糟糕,并不是说整体不好,所拍之处也都做到了,但我的要求是那些看不到的一些细节也要下功夫,而他们有时候就会偷懒,不想辛苦,能凑活就凑活,很多场景你拉开抽屉,里面的置景是空的。这是我完全无法容忍的。

《电影》:您对创作是有洁癖的,因为刘烨和张译都是第一次和您合作,他们还适应吗?

曹保平:我觉得对于有能力的演员而言,没有不适应,因为去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发自本能的都会有兴趣和有热情,但是前提是他有这个能力,如果他要是没有这个能力,可能就变成一个比较折磨的事了。他们在表演上有这个能力的,你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开心的合作。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