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夫读后感

文章 2019-07-21 05:49:59 1个回答   ()人看过

雷夫读后感篇一:雷夫 讲座感想

“对话美国最伟大教师雷夫--------探秘56号教室”

9月24,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了三中,近距离接触了美国最伟大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并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心情是如此激动。

随着热烈的掌声“跑上”一位朝气蓬勃、身材高大的美国人。我被他漂亮的英语所吸引,因为我是英语专业的,对英语有着更深的感情,这么地道的发音让我兴奋不已。他的随意和平易近人让我们没有感到距离感,相反雷夫老师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那样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亲近感。他的报告在同声翻译的帮助下让我们走进了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他的内心时间。

在短短一天的报告会中,雷夫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深刻的阐释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分享了发生在56号教室里许多我们听起来如奇迹一般的故事;说明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和创建互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揭示了为什么56号教室里那些五年级学生个个都喜欢学习而且成绩突出的秘密。并真诚的给中国教师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建议。同时,雷夫老师与现场在座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并回答了一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在座的一千余名教育工作者切身感受全美名师的热情与才华,不出国门就领略了美国最著名的课堂—56号教室的

风采,深刻的感受了雷夫老师为业、为师、为人的独特和崇高。

同样身为一个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感到受益匪浅。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感悟:

1.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了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老师说“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要想我们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他以会场的纪律来说,假如你们在座的老师有的正在说话、玩手机或者打瞌睡,你怎么能够要求你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你的课呢?

2.雷夫老师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3.“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留心一下,我们会发现第56号教室没有讲台。雷夫说:“课桌是用来坐的,而给我薪水,不是让我在这里坐的。”他说:“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给孩子再多的奖赏也比不上我们用心的陪伴。教育无捷径,真相往往是朴实的。

我知道聪明不是那么重要,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人们总是巴不得孩子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无

所不知,但我从不赶时间,我不在乎每周末的考试,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孩子10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

4. 教师要学会控制情绪。“我的学生天天让我生气,做的事让我难以置信。有次开学第一天,有个学生把画画的油漆喝了,我很生气。但我学到一个经验,若希望学生控制情绪,首先我自己要控制情绪,因为我生气也不会让他们变成我希望的人。”雷夫告诉老师们,“如果我希望学生做善良的人,可我自己却大吼(转载于: 博 文 学 习 网:雷夫读后感)大叫,那就是言行不一。年轻时我确实对他们吼叫,可是他们只学到一点,那就是怕我。假如我安静,学生也会安静。假如你能很好地调适你的情绪,你会发现奇迹就会发生。”

我们学校的王静老师在与雷夫老师交流时就问到,你说你的孩子惹你生气时你甚至想把他们丢出窗户,那么你是怎么控制情绪的呢?雷夫老师只说了一个词,安静。他教我们这样控制情绪。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们无法像雷夫艾斯奎斯这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当然,其所收获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达到的。

报告会是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会用的我们的实际工作来践行自己对这次报告会的收获和理解!

雷夫读后感篇二:雷夫读后感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南韩学校

张乐俭

201x.05.24

雷夫·艾斯奎斯这位喜爱阅读的小学教师是不平凡,他用一颗充满爱和智慧的心,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学生。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感触很大。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为他的学生所做的早已超出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与义务。他在数学教学上的颇多方式方法无一不书写着一位师者的耐心、爱心,还有对孩子的信心,他的学生也并不是最优秀的,但通过雷夫老师的帮助,学生们却都成为了美国的精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一名教师,这也正是我们所应该

追求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雷夫老师提倡并实践的“没有害怕的教育”。

他的教室以信任取代恐惧,我们通常遇到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就会很生气地责问:“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遍还是记不住?!”没有了耐心,用恐惧来压制学生,可是雷夫老师讲3遍不懂,可以讲5遍,5遍不懂,可以讲10遍,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雷夫老师有着旺盛的精力,他带着学生搞乐队、看电影、排练莎士比亚的剧本、做实验、出去旅游,并且乐此不疲。为什么他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是他与众不同吗?其实,每个人的精力都是一样的,但是他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为之而奋斗终身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才会想出那么多别出心裁的创意。相比较我自己而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工作好象也已经有了一种倦怠,好象是每天为了生活在忙忙碌碌,习惯了按部就班。白天在学校忙了一天,傍晚回到家中精疲力竭,不愿再多花其他的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只把份内的事情做好。这就是区别。从这个区别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奉献就是毫无条件的付出。这是他对事业的热爱。

其次,关于“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让我倍有感触。

对于雷夫老师提到的劳伦斯·科尔伯格,我只知道这位心理科学家的“道德六阶段论”和“道德两难故事”这两个概念,具体内容不了解。当看到雷夫老师极为自豪地写道:“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

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自豪之情。学生们大都对做人的道理懂得非常多,可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道德修养高的学生。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粗浅的理解是对学生的惩罚教育,是惩罚使孩子们害怕,从而使学生乖巧听话。我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不经常使用惩罚手段,可能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工作时间长的原因吧。雷夫老师也明确指出“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个阶段我称为赏识教育,自认为有“物质奖赏”和“精神鼓励”两种形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对比一下,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觉得有几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就处于第三阶段,当然,他们实际的道德水平肯定不是处于这个阶段。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必须要依次经历这六个阶段,而且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第四个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后三个阶段,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并没有做太多有意识的强调。今后的教学中,就从第四阶段开始,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可能不会创造雷夫老师的奇迹,但是我可以让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我的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天使!我愿意把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把更多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雷夫读后感篇三:帕什雷夫中学读后感

《帕什雷夫中学》读后感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此话不假,但同时也给了天下教师一顶厚重的帽子。尤其恰逢教改热潮和时代大变革,更苦不堪言。时下教师心理压力过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身为“先生”的我们,难道与压力共处之道,只能是简单的逃离或是从此变得无比冷漠不成?或是不知觉中用风行于现今社会的功利眼光来衡量这职业,实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所在。

翻看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帕什雷夫中学》,居然会感觉读小说一样被吸引,这本是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玩”在一起的全记录,自是生动有趣。再回想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一“变”字,体现的是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何等真诚博大的爱。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语更是淋漓尽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细细品味简直真理,也强烈地感受到了拥有一颗童心之魔力,才会有这极细腻的解读。

其实人一降临世间,常带着些神奇的本能,那是与生俱来的,是上苍赐与人极大的礼物。但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有些能力反会悄悄隐退。原因是多样的,也不必细究。但作为人师的我们,有一样礼物,却万万不能轻易丢弃,那就是童心。

记得有日护导,阳光正灿烂,见多位学生围在一起闲谈,也凑了过去,原来被他们围在中间的还有好些绿色植物。因平日也喜欢,我也蹲下来向他们招呼:“在晒太阳吗?”“不,我们在给它们晒太阳呢!”看我真感兴趣,他们就与我打开了话匣子,急指着那些个花花草草考我都叫什么名称。好在平时也喜欢,能答出个所以然。尤其是说到那棵玉树时,我反问有谁知道它和哪个成语有关,他们边答“玉树临风”边用眼神笑看着我,顿时把我的一点虚荣也勾了起来。这时的我,感觉和他们的关系是如此得近。

平日里,我等一直以师道尊严为重,不知觉中变得迅速老成,将一颗童心早早地遗留在了道上。李镇西在《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是啊!师德、师爱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不算什么新思潮,也都知晓这样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生涯中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没有童心的爱是难以开启儿童的心锁的,因为这爱只停留在表面。让我们一起变成孩子,试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用他们的兴趣去爱好,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孩子淘气,玩耍时弄得满地垃圾,母亲要求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收拾干净,“拾起最后一片”母亲命令道。孩子困惑而艰难的找着,“就在那儿!”母亲指着最后一片垃圾说。孩子环视四周,但还是看不到,最后母亲很恼怒的站到孩子那儿去,几乎碰到了孩子的鼻尖。奇怪!从那个角度母亲居然

也看不见那片垃圾??

通常我们就像这位母亲前半程做的一样,所以总很难理解孩子的一些作为,唯独缺少的就象那位母亲那样,站到孩子的角度去。其实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把童心完成丢弃,只是把它冰封在哪个角落了。你想,热捧“童言无忌”类电视节目的主要观众群不正是我们成年人吗?笑起来不比孩童更爽朗?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后面听到本校二位学生的对话,觉得有趣,所以就不敢走太快,怕打断了他们的快乐。

那是一个雨天的途中,一位说:“你看这条大河,那些小船都快沉没了。”在我看来,明明是路边来不及渗下的积水和树叶,不过多一些、长一些罢了。另一位马上说:“那我就是巨人,看水才过我脚背。”说完这孩子马上一脚踩进“河中”??听着他俩的对话,不仅让我想起仿佛还在不久前,自己也会对着家中的盆境,或是墙上的那几幅山水而浮想联翩吗?幻想着让自己缩小多少倍,然后“走”进这亭台楼阁、大河险峰游玩个遍。怎么没过几年,就全然忘了个精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涵哲理。对于师者,还是快快用爱心去激活那颗冰封在心角的童心吧。因为没有爱,童心无以滋润,而没有童心,爱同样亦无所依托。人虽然不可能永远停留于孩童时代,但却可以拥有一颗永远的童心。纯真与善良,是可以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的。让我们记住德顿说的那句名言:成年只是稍大一些的孩子。那样,我们同样会在儿童的世界里看到精彩。

做个顽童又有何不妥?那是我们对生活仍保持着激情与乐观。如我们能多多走出办公室,多多走进些孩子的课间活动,甚至在孩子面前出了丑,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和他们一起看到街面上的那条大河与小船。也许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精彩玩意。在教学改革中碰到的困惑与压力在所难免,让我们学会与压力共处,激活“退化”的童心,和孩子们一同看河听海去。

借用陶行知先生曾告诫师范生的话:“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这样才会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活出味道,活出愉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