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晚呼唤后春晚时代到来散文

文章 2019-07-21 04:56:37 1个回答   ()人看过

说这个倡议前,先来点八股调:春晚走过了二十九个年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每年年三十送给人民的娱乐大餐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正如我党从前二十八年打天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二十八年老人家去世一样,时代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纵观春晚走过的二十八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国情,春晚该谢幕了,我们应该思索迎接后春晚时代的到来!

之所以说应该鼓掌欢送春晚老人家下岗养老,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

在一九八三年开始创办春晚时,那时由于全国的电视网络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都是无线发射,用户外天线接收,基本观众范围很少;二是,因为很多地方在省级地级刚刚建立无线电视台,全国普及化很低,更不用说现在的有线、数字电视可以看到百十个台;三是,那时的观众,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初次接受电视机,大都是黑白九吋、十二吋,而且。受到几十年的思想禁锢和外部信息闭塞,思想和欣赏程度局限性很大,对于生活中的新形态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新鲜感;四是,八三年前多年,虽然说电视节目早就有了,其实那些只是极少数城市和极少数特权阶层才能收看,一般来百姓听都没听说过。就是改革开放之初,除少数大城市和能买得起电视机的观众外,极大多数是没有电视机的,春晚播放时,有电视机的家庭就聚集了左邻右舍,使能看到春晚上百花齐放节目的观众极容易满足;五是,那时男女老少,就是最小的现在也已经三十左右,在老思想老观念老传统的束缚下,几乎同声同气关注春晚,潜在的思维深处呼应率和赞同率很高。现在大大的不同了。

窃以为,送别春晚,打造后春晚时代时机已经成熟。

从观众看,由于观众区分越来越细,在观众群迅速成型的当代,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人生观道德观的变化中,老一代和中年代、青少年代口味大不一样;

从地域看,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观念不同,不同地区的文化沉积不同,可谓是萝卜白菜各人所爱,再怎么说,即使每个地域性节目都上一两个,也不能占有各类观众的喜好,何况总是唱歌、舞蹈、杂技、魔术、相声、小品,其中大多数是北方的文化,有点过去朝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大中华观念,就是赵本山的节目也风光不再,好像北方每年春节饭桌都要端上的一道红烧肉,调料总不变,变的是肥瘦;

从环境看,各地的电视系统已经能担当区别地播放各种爱好的需求,今年就有一些地方诸侯试行自己办春晚,其实也不影响观众只接受看其他比如央视的节目,注意换台也就有了选择余地;

从央视和地方频道看,已经具备进一步使各个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条件,诸如人员、场地、舞美、演员、财力和收视率。

因此,我认为,中央和地方电视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频道设定的基调,在年三十播放自己特点的“春晚”节目,这样,可以更好地区别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艺术范围、艺术设计,选择各自的曲目和演员;观众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味选择喜欢的频道,各台各频道可以提前预告年三十节目单,为了公平竞争可以设定公布节目的同一时间,人们按照节目时间表及时换台观看,使得观众及时在不同的频道间不停地调换观看。一来观众选择性多了,年三十更加高兴了;二来,各家电视台可以竞争,利于推出更多新曲目新人;三来,春节七天长假出去旅游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无所事事,可以在七天假的重播中看到更多的好节目。

我这是抛砖引玉,送春晚退休,迎接后春晚的时代到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