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着的生命随笔
“以后想我了,可以去看看我的眼睛。”诊断出白血病后,吴联军决定捐献眼角膜,他这样劝解自己的家人。目前,已有谢、杨两位女士成功获得了吴联军的眼角膜移植,继续感受着光明。
20世纪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让健康的器官能够通过手术在另一个人体内迅速恢复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新生”。这让已经终结生命的器官重新活起来,也让器官得到了重生与延续。据介绍,随着角膜保存和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认为不能用的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角膜都可以应用于各种移植手术了。即便出生 3天的婴儿捐献的眼角膜,也可作为患者角膜穿孔时应急修补之用,可以治疗小范围的严重角膜感染或者是皮样瘤等移植手术,是眼库需要的供体材料,能挽救不少患者的眼球。
目前,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病致盲,这些盲人中有60%以上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然而目前我国角膜资源十分稀缺,很多有希望重见光明的患者正在排队等候健康眼角膜。
同样匮乏的还有用于基础医学教学的遗体资源。“每年接收20—30具遗体,而我们临床教学需要的数目大约是50具,只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一半。” 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登记接收站技术员金铎表示。按国际惯例,一个解剖台通常由4个人使用,捐献的遗体经过处理后将为学校提供一个学期左右的教学和科研之用,部分器官会被制作成标本,利用完毕的遗体,学校会负责送往殡葬单位妥善处理。
基础医学是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作为医学院所,这里只接收遗体的捐献,不过如果捐献者有意愿捐献眼角膜的话,我们会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医疗机构。”金铎说。大部分遗体捐献者希望自己捐献的器官不仅仅用于科研和教学,而是能够将更多的功能延续下去,更多地实现其价值。曾有消息表示,武汉市拟通过《遗体捐献条例修正案》,将人体的骨骼、皮肤、心瓣膜、听骨等组织用于临床医疗。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