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机制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流动机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基础教育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基本体现。因此,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构建并推动教师队伍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在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社会主旋律的时候,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应该说,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小学教师流动也是大势所趋。教师合理流动有利于教师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有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教师不合理的流动,已给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小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拟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一、现阶段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分析
1、性别结构
不管是在已经流动的教师中,注意的现象是已经流动在外的初中女教师已达到29%,而小学女教师则高达74%,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参与到流动大军之中。
2、年龄结构
流动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据调查小学中20—30岁的教师较为集中,31—40岁的教师只占29%。但31—4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教师高达82%。
3、职称结构
在调查的初中学校中,小学的教师有小一职称的较为集中,占55%。但在流入地是初中的学校中,中高职称的流动教师占到了47%,这个数字显示现在初中学校中高职称的教师人数更是微乎其微了。
4、学科结构
流动的初中教师在新学校的任教学科较为分散,小学教师流动后大多任教于语、数、外三门。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归因调查
1、政策因素
(1)政策制定与落实失衡
尽管国家早已明确把教育作为各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优先发展,但是在把政策和实际结合的时候,其过程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2)教育政策调控失效
目前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是教师个体趋利性的一种表现,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合理的。但教育领域不同于经济领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更应该强调和加强政策导向。
2、经济因素
(1)学校经费短缺
“一费制”取消了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之后,导致学校每年出现的经费缺口更大。目前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杂费收入、寄宿生生活费、勤工俭学收入。
(2)工资数额发放不全
不少地方由于财政拮据,教师的工资低而且发不全,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3)福利、补贴基本空缺
在调查中了解到,从公平的角度讲,各地教师在福利、补贴等方面的差距不等,农村教师的福利少之又少;另外农村教师所承担的捐款项目一点也不比城市教师不少,其中包括贫困捐助。
3、管理因素
(1)权势与知识失衡
教师的发展是应该有所不同的,有的适合教学,有的适合干行政工作,但部分学校的官本位的思想也很严重。
(2)职权与责任失衡
在官本位思想的驱使下,教师一旦拥有了一部分权力,就有了成就感,再也不愿意从事费心费力的教学活动,开始热衷于、劳心于“治人”的行政工作。
(3)利益与才能失衡
人都有利益需求,如果在解决住房、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的管理中论资排辈,不够公正,不向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倾斜,那么势必会引起教职工的不满,当感觉干与不干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教师对于利益与才能的比较就会失衡。
4、个人因素
(1)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绝大多数想调到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学校,更大比例的教师想凭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去应聘,这就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生存的关怀和对自己发展的憧憬。
(2)部分教师不满意于各种压力的存在
生活压力大——神圣职业遭质疑。农村教师的配偶多数是农村户口,生活水平偏低,工资和待遇问题仍然是农村教师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工作压力大——责权利不对称。部分学校教师人数少,超负荷运转的情况较突出,任课科目和课时数明显偏多,工作时间偏长,还承担了很多与其获得的利益不相符的工作,如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做流失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等。
继续教育压力大——好事做成坏事。部分教师的寒暑假基本上是在理论学习或业务进修中度过的,普通话培训、学历达标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等等。
社会压力大——支撑系统失衡。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教师强调的往往是奉献和责任、爱岗敬业,众多的家长也对教师往往持以挑剔的眼光,忽视了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所以从上到下对教师要求多,给予少。
心理压力大——评价制度受指责。基于以上压力,加之以升学率指标、教师考核、学生难教、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等,教师长期处于紧张心态中,心态失去平衡,多数出现一些诸如自卑、精神不振、焦虑易怒等心理症状,身心不适感等等。
三.教师流动机制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1、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其中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它既是起点公平的延续,又是结果公平的必要前提。从微观层面来讲,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了同等质量的学校教育。
2、教师流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活动过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在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享有的教师资源状况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尽管从客观上看,不管是教师的群体之间还是个体之间,素质的差异是永远存在而且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不同学生享受到完全相同的教师资源是不可能的。但是,立足于教育公平,应该通过一些制度化的举措,努力使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享受到尽可能同等质量的教师资源,尤其是不能人为地使本来已经存在的教师资源质量上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化。
四、如何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
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观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国家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1、建立新型经费管理机制,缩小地域差距
根据目前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上移的国际趋势,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可考虑建立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或由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税费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中央与地方分担,分级管理,按比例适度增长”。
2、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建立城乡衔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教师在医疗、再教育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3、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通过采取名校兼并弱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新的办学模式限期改造。同时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给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因此,要统一办学标准,加快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等均达到规定的办学要求,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中的差距。
五、结语
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对于解决当前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科学合理的县域教师流动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还能够最大化满足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4)——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8—259。
[2]马永成。均衡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机制创新[eb/ol]。中国课程与教学网,2008—12—7。
[3]刘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5,(11)。
[4]石邦宏,戴霞。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中国教师,2005,(1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