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非诚勿扰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00:48:43 1个回答   ()人看过

标新立异不会加分

总会看到某些女嘉宾把另类的装扮当成是时尚的潮流,或是个性的表达,而某些男嘉宾看似于总不同的出场和表现,往往得到的结果也都是被灭灯,标新立异不是错,但在相亲这件事情上不会加分只会减分。在男女双方都不了解的时候,符合大众审美观的穿着和举止更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非主流或许也是一种美,但在能欣赏你的人还没有来之前,过于标新立异只会让你和别人的交流变得困难。

谁也没资格考验谁。

或是用一句唐诗和宋词让别人说出至何处,或是弄个脑筋急转弯什么的来测试对方的智商,好像说不出或是答不对就是没文化和没前途了,谈情说爱的地方弄成了公司面试,这样的场景一出现实在是让人很无语。情感世界只有爱与不爱,没有考官与学生,那种动不动就弄出点事去考验别人是否真心,又是否有资格爱自己的人,往往最不懂得爱的深意,这年头的“卫道士”都是装逼范,我们谁也没资格考验谁。

情感专家是讨人嫌。

明明是来找另一半的,上来一个看了一眼就把别人一棒子打死,还能说出一大堆道理又分析的头头是道,好像自己比台上的真专家还要懂男人懂情感,生活中此类伪“情感专家”也为数不少,但无一例外都是讨人嫌。我们执著真诚的爱情,我们学着带眼识人,我们屡败屡战,这些当然都是勇敢,但如果没有爱情却有心机,遇到混蛋就不相信美好,身经百战只是练出自私逃避,即便成了个真情感专家你也不会过得开心。

自卑是男女的死穴。

场上那些被“踩了尾巴”般的短暂冲突事件,几乎都来至于男女嘉宾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被刺痛被点醒,然后又一怒之下将自己更糟糕的一面暴露无疑。而自信的男女则不那么容易悲愤,就算遇到同样沮丧的事情情绪也会很快转移,自卑其实是人际交往和情爱选择中最大的障碍,这又完全来至于自己,可自卑的男女偏偏都喜欢怪别人,甚至全世界都已经将自己抛弃,把自卑演绎成了高层次孤独。

总有人会为你而来。

只要你好留住了你的一点好,就总会有人为你逆流而上来到你的身边,情感世界更信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规则,帅哥娶得都不是美女,美女嫁个“野兽”也不稀奇,所以在对方还没出现的时候,你不要自卑,不要失望,不要放弃,更不要轻易老去。任何男女都有追求情感的权利和自由,即便有些价值观我们不能苟同,但也不能否认或许遇到了对的人以后,幸福还是可以长长久久,前提是不要一再错过。

下一个不一定更好。

很多男女在择偶方面都希望下一个会更好,于是挑挑拣拣疾步快行,就是不能定下心先看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于是宁肯在悬崖上把自己展览千年,也不愿意在爱自己的那个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样的情景在《非诚勿扰》上已经不止一次,走是走了结果却可想而知,台上的牵手是台下的朋友,别人眼里的浪漫不过是当事人的作秀。在这一个可以爱到深处,就别指望那一个会更好,你根本还不需要这样的劝慰和鼓励。

为何你舍不得扔掉那些旧物

1970年代的破木箱,1980年代的旧家具,1990年代的老式自行车,还有分不清年月的报刊杂志,挤满了阿美原本挺宽裕的南北两个大阳台。“这些东西其实是破烂儿,没什么用,家里人一看见我这些东西就很烦,可是我就是不想扔,只要看到它们在那里,我就能安心。

将一些再也不可能利用、也不是收藏的旧物扔掉,对于某些人来说,太痛苦了。他们对于自己使用过的一切都非常怀念,以至于家中到处都是没什么实际用途的旧物。他们不是收藏家,没有辨识的能力,更不会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宝贝;也不是那种乱丢东西、缺乏条理的人,通常后者都是愿意且有能力做清理,也欢迎别人来帮忙。而那些“储物症”患者区分他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肯扔”,通常十分抗拒别人的帮助,对于乱糟糟的环境也视而不见。

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一种被称为“肛欲期人格”的典型特征。这些人通过“留住废物”的行为,获得像二三岁的孩子故意憋住大便时的控制感,而成因则源于他们的父母在那个时期采用的教育方法太严苛。当然,可能的解释自然还有很多。

对未来信心不足

当36岁的苏珊被问到为什么留着所有的衣服,包括那些早已过时的,她赶紧辩解说:“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们会重新流行,也许我还能再穿上它们。”

“这种反应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法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维耶罗解释。对未来可能的匮乏感到忧心忡忡,大多是基于当事人曾经的真实经验,但也可能仅仅是从身边人那里无意习得的思维惯性。比如今天的我们多数都没有真的经历过饥饿,但还是有些人从父辈们身上保留了大量“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虑和危机感。法国的大学教授凯瑟琳娜·伍维琳提示说:“相反,那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相信,在未来发生危机时自己能找到解决办法,认为提前为将来的需求做好预防措施没有太大的必要,放弃多余之物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抛弃带来的恐惧

2~5岁的小孩子很少会扔掉他/她们的玩具和日用品,哪怕是掉了眼珠的布娃娃,或者是旧得发黄的小床单。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逐渐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对于任何形式的“抛弃”行为都感到恐惧。因为在从事类似的行为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也有被抛弃的可能。

“不愿扔东西的痛苦主要源于‘抛弃’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是出于对那些东西的喜爱。有些人在抛弃了某些东西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觉是自己生生破坏了一段关系。”弗朗西斯科·维耶罗补充说。好像不仅仅是某个东西被我们抛弃了,更是我们的一段人生,以及送给我们这个东西的人也被无情抛弃了。

我的故事组成了今天的我

有些人强调那些“拥有物”的心理意义,拒绝丢弃曾经拥有的一切。他们喜欢说:“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者“我所拥有的这些东西,构成了现在的我。”就像31岁的玛莎。“看看我乱糟糟的抽屉里有什么?用过的火车票,中学的美术课本,旧舞鞋,一个已经残破不堪的玩偶。没人能知道它们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以后一直都能看到它们。”

留着过去的物品来证明自己曾经的存在,或者某些能力和价值,似乎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方式。但凯瑟琳娜·伍维琳却指出:“事实上,是我们的行为刻画了我们的个性,而不是我们拥有的事物。”总是让自己陷入过去,意味着期待将来不要到来,也是很多人逃避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相反,内心世界丰盈多彩的人们,自我的确认感不必依赖实际的载体,也就更喜欢在现实环境中保留一些遐想的空白。

见证????“我平静地摆脱了这些困扰。”美琳,35岁,设计师.

“差不多每隔半年,我就强迫自己做一次大清理。比如哪件衣服在过去的两年中一次都没有穿过,那么估计接下来的两年也就不会再穿。对于这样的东西,我就要求自己毫不犹豫地扔掉。至于那些寄托着某些情感的东西,我已经逐渐习惯了不再看到它们。该记住的事情不会因为具体东西的消失而消失,什么时候忘记就是它们到了应该被遗忘的时候。人不能总活在回忆中。现在的我,能够平静地摆脱这些旧事物的困扰。”

“还是送给需要的人吧!”

罗丹,29岁,老师.

“当我发现有些还不错的东西对我不再有用时,就会马上联系公益组织把它们捐出去。这样我就不会再有到垃圾桶里把它们捡回来的机会。这也常常带给我一种解脱的喜悦。”

来自专家的建议

凯瑟琳娜·伍维琳

“问问自己:‘如果必须扔掉一些东西,我会从哪样开始?’你首先想到的东西就是你可以舍弃,不用担心将来会后悔。想想你将节省出来的空间,你可以再放置进去的物件。憧憬一下这样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会给你带来继续努力的勇气。”

弗朗西斯科·维耶罗:

“找到问题的源头是战胜它的最好方法。把你的恐惧向周围人倾诉;自我检查对要扔掉的东西的感受;把自己的情况和周围的人进行对比;这些都有助你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注意,要等到自己完全准备好了。请别人背着你扔掉东西,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你的挫败感,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节目非诚勿扰观后感]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