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
2016年的诺贝文学家颁给一个歌手鲍勃·迪伦,顿时引起世界的争议,争议的内容无外乎是鲍勃·迪伦是作家吗?他配拿诺贝尔文学奖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希望对你们有用!
正方:
吴亮(先锋文学评论家):
“迪伦从来没有过时!诺贝尔奖的评委老爷们终于想起了他。我在《朝霞》里仅仅提到了两位美国摇滚歌手,梦幻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一个鲍勃·迪伦,另一个就是大卫·博伊。后一位去世了,另一位得了诺奖。”
黄昱宁(上海译文编辑,文学翻译):
“其实老头在名单上也已经好多年了,只是太多人把这个当笑话看了。很多摇滚、民谣甚至说唱的歌词都是绝妙的、冒着活气的、随时可以从舌尖上绽放的现代诗,嗯,比很多诗更像诗。瑞典的老头们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还是与时俱进的。”
孙孟晋(乐评人):
“他的歌词写的很好,他的回忆录《编年史》也很好,在非虚构文学里是典范。在中国,好像只有作家协会的写小说诗歌的才是作家,才是文学,他们忽略了,摇滚乐里歌词写的好的也是文学。他的作品很深刻的,他对人性的洞察,他歌词里面对时世的关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甚至我觉得他的歌词一点都不比一些大诗人写得差,他早期读了很多诗人的作品,比如金斯堡,他的名字都来自于迪伦·托马斯。他的《编年史》回忆录就放在文学作品的范围里面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那本回忆录,他也不一定能获奖。回忆录是从他走向纽约街头开始讲起,他怎么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到纽约寻找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伍迪·格思里怎么指引他往前走的一段故事。”
李黎(书评人):
“迪伦当然是作家。作家或诗人身份不是官方或机构授予的玩意儿,写作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与变革。写作的本质是对一切的冒犯,重点是冒犯上一代。鲍勃·迪伦的写作确实是为了唱,技术上追求流畅、现场感,但他一出手就摸到了写作或诗歌的本质所在,演唱和演出只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容易选择的文化方式而已。”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作者,布克奖得主):
“从《俄耳甫斯》到巴基斯坦作家法伊兹,音乐和诗歌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迪伦是吟游诗人伟大传统的杰出继承者。选得真好!”
郭强生(台湾小说家、剧作家)
“凡以文字表达出思想与灵魂的,都是文学创作;能诵唱的文学,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反方: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作家,诺奖热门人选之一)
我被问到迪伦获诺贝尔奖有啥感受,我的评语是:鼓舞人心,眼光独到。他的音乐与歌词令人难以忘怀,从深层次看来,还是很有文学性的。如果要找一个准流行音乐偶像的话,有趣又大胆的诺贝尔奖也可以选择颁给甲壳虫嘛(或者别的谁?),他们也应该拿这个奖。人们应该成立一个针对杰出流行音乐的国际大奖,更确切点儿,是针对那些显得很流行但又超越了流行的音乐。我想起来了,鲍勃·迪伦之所以取名为“迪伦”,是为了向20世纪伟大诗人迪伦·托马斯致敬——那个本可以得诺奖却终究没得诺奖的诗人,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一样。
周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唐·德里罗译者):
“Shame!这对于美国文学来说,其实更像一次羞辱,1993年以来好不容易轮着了,没人,那就弄个唱歌的吧。”
吴文忠(恩古吉·提安哥译者):
“感觉评选偏大发了,这里含有政治因素,可能有巴结美国的意思,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不应该把诺奖看得太重要,诺奖更多是西方的兴奋,诺奖是为英语世界宣传,就算take it for granted吧。”
林俊颖(台湾作家):
“我根本不在意诺奖谁得,但是给鲍勃·迪伦?有没有搞错!迪伦的歌是有意思,很多我很喜欢,但给他文学奖,是乱搞。起码给文学留些尊严吧。”
黄小邪(专栏作家,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
“本来想缄口,还是凑了个热闹。这结果很讽刺,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社会意义。不过说到底也许我们不必太在乎某奖的 ‘权威性’。当过几次电影节评委后对这点体会更深,很多偶然因素。”
北村(作家):
“说是阿多尼斯的时候,我有些遗憾,我个人对诺贝尔级诗人的标准如果不是里尔克级的,至少也是策兰级的,结果给了个鲍勃狄伦,眼镜真是碎了……瞎颁!诗歌,如果追溯歌的传统,只会想起荷马,不会想到狄伦。”
王周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自此,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艺术奖。”
中立派:
毛丹青(旅日作家):
“刚才日媒分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鮑勃・迪伦与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有关,因为这位带有朋克风格的女性是瑞典学院200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常务秘书,她从去年的出现对评委界定文学等议题也许起到了作用,但不知这一分析是否靠谱。”
方方(作家):
“蛮喜欢诺奖评委的思维方式:就是不按人们预设的思路出牌。文学就该开阔再开阔些。诺奖评委经常做这种开拓式工作。比鲍勃·迪伦诗好的人一定有,但给了你们这些作品完美者有什么好玩?评奖本来就有游戏色彩。这不,今年的诺奖就玩得很嗨。把全世界闹炸,而大街小街庙堂草庐一律响起诺奖得主的歌。”
更多相关文章:
1.2017高考热点话题:对女子活剥猫皮,变态心理如何消除?
2.2017高考热点话题:“顾客是上帝”为何日本人不提了?
3.2017年高考热点话题素材:街头曝光嫖娼人员”缺乏法律依据
4.2017年高考热点话题素材:“带血旧衣翻新”真的“未发现”?
5.2017年高考热点话题素材:“死者家属情绪基本稳定”如何理解?
6.2017年高考热点话题素材:自己配药救母”只是个案
7.2017年高考热点话题素材:高速扔烟头,缺德带冒烟
8.2017高考热点话题:治理“马路丐帮”:动嘴不如动法
9.2017高考热点话题:公民“健康素养”低不容轻视
10.2017高考热点话题:关于延迟退休,需进一步细化“挂钩”设计
11.2017高考热点话题: “抓鸟入刑十年”,如何把握法律
12.2017高考热点话题: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教育
13.2017高考热点话题:备考素材集锦【集锦】
14.2017高考热点话题:大国工匠(深植根基,方有工匠精神)
15.2017高考热点话题:2016年11月时政评论及热点关注素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