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为何成了鸡肋散文

文章 2019-07-20 21:45:53 1个回答   ()人看过

根据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集体讨论进行,也就是要进行集体备课,这也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体研究和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从而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何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多农村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依然流于形式,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反却成了教师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鸡肋”。其原因在哪里呢?

一、进行集体备课是应付上级检查,迫于无奈

[教师日记案例]

中午开会,老校长传达教育局最新规定:每周四的第一节晚自习是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教育局要组织人力进行检查。

去年也是这样说的,就没见来一次。但校长可不敢马虎,说下午放学后,教师要签到,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学校要进行检查。

我们备课组5人总算到齐了。大家都说,等上级领导来检查了,再开始讨论也不迟。但看到别的组聊的那样的热烈,我们也忍不住说了起来。可说着说着就说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无聊的事情上了。至于下周的课该怎么上,谁也没去问。

我有点疑惑,既然不得不进行集体备课,那为什么不真正进行组织呢?可是,到底该怎样进行,怎样做才有效,怎样做老师才能接受,才愿意去做,才能真正做出成效,学校的领导也是一脸的茫然。他们的回答是:你问我,我问谁?算了,既然没人来知道集体备课到底该怎么进行,也没人来指导,那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闲聊一下,有何不可?

[评析]

该校进行集体备课是迫于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是做给局领导看的,在意识上不到位,在准备上当然就很仓促了,只是要求各个备课组的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至于怎么组织,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就任凭各个备课组发挥了。如此的集体备课,说是集体,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估计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事务多了,局领导不来检查了,集体备课就会不了了之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真正地发挥出教师集体的智慧,需要热心教学研究的领导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并努力去挖掘和发挥集体备课的价值和作用,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集体备课的活动才能越搞越活,越搞越有成效,教师才能从集体备课中真正受益。否则,教师只会在进行集体备课时用闲聊来打发时间。

二、对集体备课的要求和规定过度统一。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换了新校长,对集体备课很重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是“四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并设计了详细的考核措施,甚至规定集体备课时迟到一分钟怎么扣分,迟到5分钟怎么扣分,哪一步不合乎要求都要扣分。于是,我们就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一项项地把发给我们的表格一样样填完填满。好多时候,甚至都没来得及讨论什么,完成各项要求后就草草收场。

我很疑惑,自我感觉集体备课就是备课组几个人在一起讨论讨论课该怎么上,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是必要的,但有必要弄那么多详细的条条框框的硬性规定吗?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同的,人为地硬性规定成“几统一”,不就成了本本主义了吗?难道集体备课就是为了按步骤完成规定的任务?

[评析]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集体备课统一规定是必要的,这样便于管理、检查和评比;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什么都定得很死,什么都统一要求,教师的个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无情地抹杀了。有必要把精力纠缠在教师迟到一分钟该怎么扣分的细节上吗?

教学的艺术,就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艺术,是灵活运用的艺术。集体备课统一规定过多过细,就会抑制集体的智慧,使教师沦为“规定”的奴隶。领导只有深入到教师当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集体备课的各项规定。这样,把自上而下的领导的意志和自下而上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集体备课的规定变成教师内在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集体备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集体备课教案过于繁琐或简单

[教师日记案例]

我校前任教务主任曾对集体备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规定教师要进行“三次备课”:第一次,个人初备,要写教案;第二次,通过集体讨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订,完成正式上课的教案;第三次,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对自己上课用的教案进行再次修订和充实。

说实话,我很欣赏如此的备课要求和方式,这应该是进行集体备课的正确方向。但是,这种备课模式因为其各项硬性的“统一”规定太繁琐,使我们不堪重负。按照要求,一堂课的教案我们要按详案模式写三次,这让人难以忍受。

现在学校换了新领导,推行一种简单的备课形式——教学案一体化。但在实际操作时,组长都是把一周要备的课进行分解,每人负责某一个章节,然后合在一起印刷出来就行了。这样一来,确实轻松多了。但是,每个老师写的教学案并不是在统一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共同商定的模式来写的,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习惯进行设计的,这样就很难满足别的老师的要求。用这样的教案上课,常常不知所措。

有一天,我对同组的一位老师说,很抱歉,由于时间仓促,我设计的教学案有点应付差事,没想到她根本就不在意地说:“没关系,反正我在课堂上也不用。”我听了心里虽然有点难受,但也能理解。因为她设计的教案,我也从来没用过。

[评析]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就是如教师日记中写的那样,采用“承包式”的集体备课模式,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这显然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教师的真正的参与和讨论,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挥集体的智慧了。每个人所备的那一课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的,几个人凑起来的备课,风格迥异,设计思路不连贯,很难在教学中实施。集体备课之后,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备课。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这样一来,集体备课不但流于形式,还成了教师的额外负担。

大多所谓的教学案一体化,实际上就是习题的罗列,这样的教学案模式会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节奏的把握,因为教师不能只用写满习题的教案去上课。教师不必写详实的教学预设过程,但简单的教学步骤还是要事先设计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备简案,这个简案,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是确实为了教师自己上课所用。这种个性化的教案设计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教案的繁简要根据具体的上课内容和教师个人的基本情况,比如老教师由于经验丰富就可以备简单一点的,新教师就可以把教学步骤写详细一点,各取所需,才能发挥出各自的长处。

四、学校的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让我们进行集体备课,说是打“拳头”仗,发挥集体智慧,但还是要对我们进行教学评价,名次上还是要分出一二三的。在个人利益和荣誉面前,谁都要留个“杀手锏”以期取胜,教学案上的那些东西,就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了。

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水平都相差无几,提高教学质量都还是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作保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难啊!多挤占学生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成绩,一天上一节课的效果很难抵得上两节课的效果,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暗地里找时间,谁也不在乎集体备课时该怎么讨论。

这些天我发现,对桌的张老师总是偷偷地在纸上写一些题目,让课代表拿去抄在黑板上。我也就学他的做法,感觉自己亲自为当天的教学而设计的习题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当然更好了。这样的好的做法,为什么不能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讨论共同进行呢?

[评析]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的考分还是决定教师教学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教师之间,竞争的压力自然使他们难以真正进行合作。备课组成员都是带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竞争对手,让这些竞争对手聚在一起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来一起共享,想想这可能吗?

教师之间的竞争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但学校的考评制度使他们不得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利益。所以集体备课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停留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很肤浅的层面上。讨论完后,课该怎么上,都还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来。

竞争与合作是相对立的,教师之间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关键是如何把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这里面有好多文章可做,关键看领导怎么通过考评制度去协调了。

五、备课组长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日记案例]

八年级英语组一共5位教师,张老师,谭老师和我都做过备课组长,但我们三个深刻体会到备课组长的无奈和无聊,于是这学期初都向学校表态,因为一些具体困难,坚决不做备课组长了。于是,备课组长的头衔就落在了刚从小学调来的成老师头上。主任安排他的时候特意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备课组长的任务就是召集组员讨论和收交材料,成老师自嘲说自己就是个跑腿的。我就想,当备课组长只把自己当成“跑腿组长”,组员们对他还能有多少期待?

[评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优秀的备课组长就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备课组。学校不应该把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任命为备课组长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活动的灵魂,必须精通业务、擅长研究和善于合作,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并能让组员信服。通过集体备课,组员能从组长那儿学到自己渴望的东西,而组长通过和组员的交流与分享,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研究水平。如能这样,即使学校不进行集体备课,这个备课组也能自己进行有效的集体研究。

因此,学校对集体备课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组织,花大力气对备课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努力把备课组打造成一个研究机构,使备课组的活动都能围绕某一个课题而展开,使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活动,都能得到专业上的发展和成长。这样一来,集体备课在领导和教师的眼里,还能是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