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抛锚式教学通过创建一个以“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注重教师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性,强调被动学习与接受学习,使该课程日益沦为一门基础知识性课程,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个性特征相背离。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法是对“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行政学原理”课程具有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抛锚式教学法对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真正融入学习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知识记忆上升为理论探究、专业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抛锚式教学法解读
(一)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法(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992年创立。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不同于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教师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其首要任务是创设“锚”。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以专门设计的“锚”为起点启动教学活动。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信息的供给者与解析者,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适时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特点
1.坚持学生主体性,教师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抛锚式教学法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权威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学习者”。在这样一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更有兴趣与动力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其课堂实践者的主体身份。
2.教学活动围绕“锚”来设计,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为第一原则。情境是一切认知和行动的基础,抛锚式教学特别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因为学生面对的学习情境越接近真实,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和感知自身话语权被鼓励,就越发能投入到学习活动,其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深刻,而且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越强。抛锚式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将真实情境融入课堂。
3.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学习。由于真实问题情境通常十分复杂,单凭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知识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抛锚式教学”主张从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以此为锚点,为学生提供思索、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加到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中去,即“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而是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4.关注学习效果的评价,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动机以及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学结果的个性化。因此,抛锚式教学采取过程性评价,通过对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进行观察,适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共同体成员协作探讨的情况,以及自我规划与反思的能力表现。
(三)抛锚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抛锚式”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学习是获取知识完善经验的过程,但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对世界进行理解并赋予的意义的。“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体悟与经验,而应把它们作为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而“意义建构”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二、抛锚式教学法对“行政学原理”课程的适用性
“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开课目的在于使大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内容体系,掌握行政管理实践的基本理论,使其逐渐具备进入行政管理实践角色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一)“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1.“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包括人、财、权、职,而“人”是国家公职人员、“财”是国家公共财政、“权”是属于公共权力范畴的行政权力、“职”是国家行政职能。这种“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在的政治倾向性。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习得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行政学原理”课程实际上也是一门管理性的技术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行政管理技能,如行政决策中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技能、公文写作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决策评估技能等。
2.“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原理性决定了其理论性较强,如行政权力的性质与来源就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但是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这就决定了“行政学原理”课既要重视理论传授,更要活学活用理论,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中,而这必须借助长期的情境训练。
3.“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点,但是其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而应把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理解与现实融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行政管理现象,发现行政管理规律,即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素养与能力。
(二)现行“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泛滥。长期以来,“行政学原理”课堂都被教师主宰,教师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客体存在,忽视了学生主动领悟知识的意义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而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等待学习、被迫学习的角色上。如课堂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圆桌会议等基本还是教师唱独角戏。
2.教学方法组织失当。当前“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的线性积累,是教师对学生的强权式灌输。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奉行单向线性思维,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特质都被标准化、一统化的教学计划忽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承认事实、维护权威。如圆桌会议、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对创新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缺乏感知与思考。
3.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目前该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具体理论的实践应用则重视不够。教师们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效率至上,注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突出强调知识的机械传授,异化了本课程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
(三)抛锚式教学运用于“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抛锚式教学理念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具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人,更在于培育具有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与学习能力以及具备公共精神、人文关怀与法治观念的人才。而学习共同体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协作与共享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更是获取了诸如爱国意识、公民精神、公平正义等的价值观念。可见,抛锚式教学沟通协作等特点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有内在一致性。
2.抛锚式教学的“抛锚”符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模式。抛锚式教学法特别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他们认识事物仍以感性认识、形象认知为主,借助真实的问题情境利于其理解、内化知识技能,这对于在大二阶段开设的“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学生认知模式非常切合。
3.抛锚式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行政学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不借助问题情境,将抽象的内涵化作直观具体情景,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抛锚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任务中主动去学习,有助于理解理论,并获得一定实践技能。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以本校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教学对象,遵循“抛锚式”教学法的“设锚”“抛锚”“探锚”“解锚”“提锚”五大相互联系的环节,以行政过程一章中的“行政决策”一节为例,展示“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设锚
设锚即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这是抛锚式教学的切入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本节内容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创设情境。情景模拟是在课堂上构建一定的行政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参与者,开展具体的行政业务,体验行政角色定位与职责。本节具体采取课堂现场模拟方式进行。首先提前两天让学生研读案例,并告知需要模拟的角色,然后教学当天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决策的案例。事件发生在某年7月底,三峡库区某地连续遭受数次暴雨袭击,某村村民在后山发现一条宽两三米、长数十米的大裂缝后报告到村,村报告到镇。我们的课堂模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根据行政决策体系,选取了决策中枢系统(具体角色是镇长、镇办主任)、咨询系统(省市地质专家)、信息系统(险情观测人员以及村组干部)三大类五个角色。五位同学扮演,其他学生观摩。
(二)抛锚
抛锚即明确问题。“抛锚”的实质是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供学生解决。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抛锚式教学法中“锚”点不但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的方向。本人在课程前两节课中已经教学生把案例所要涉及到的行政决策的特点、行政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模式等理论知识理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著作与论文。本节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行政决策体系的职能”“行政决策的价值”“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等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抛出本案的主锚:如果你是镇长,你该怎么办?围绕这个问题,先组织全班同学评判五位同学角色扮演情况。大家一致认为镇长在危机决策面前,欠缺果断与全局意识,而其他四位同学角色进入不佳,危机情境下缺乏危机意识,对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一些称呼语使用不当。面对上述情况,在抛出主“锚”之后,又抛出次锚:其他四个角色该如何扮演好辅助者?如果你是扮演着,你会如何扮演?
(三)探锚
探锚即学生个体自主探究。探究是师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这个环节,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为了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本人提示大家,关于“你是镇长,该怎么办?”这一主要“锚”涉及的具体问题其实包括:在得到观测人员和地质专家的相关信息与建议的前提下,作为决策中枢的镇长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险区居民搬到哪里去?巨大的搬迁费怎么办?如何安抚群众不安和恐慌的情绪?群众大会该怎么开?而关于咨询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角色,需要学生在掌握行政决策三大系统各自职能与作用的基础上,就如何辅助中枢系统做好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这样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分析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四)解锚
解锚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抛锚式教学强调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协商。经常使用的组织形式便是小组学习。“行政学原理”课程采取的是班内小组学习模式,6~7人一组。本班学生共40人,分成6组。每个组对五种角色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小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和相互启发思维。在协作学习环节,本人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在学生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学生需要背景知识的时候给与点拨,在讨论的末尾,则由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做出小结。此外,在协作学习阶段,本人还抛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行政决策中,行政上级态度与资源供给的价值何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继续进行对话合作,做更深一步的延伸学习思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
(五)提锚
提锚即学习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能否解“锚”,也要关注学生解“锚”的过程与方法。因此,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而这两个方面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等。本人在一次抛锚式教学法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对组内同学或其他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此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便于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好下次抛锚式教学的情境与“锚”的设计。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法是对“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当然并不是本课程的所有内容都有必要或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