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自留地的故事
我家有一亩三分的自留地,父亲精心呵护着,一天不到地上看看,像掉魂似的,心里就不舒坦不踏实。自留地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土地都是人民公社的,种什么都由队里统一安排。但每户都有一亩三分地是自留的。你想种什么都可以,一般都是用来种菜种粮自己吃。我家人口多,父母生了我们三个男孩和二个女孩。因此,父亲格外关注自留地,除了参加集体生产干活外,一有空隙就到自留地转转。父亲忙碌身影给我童年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对自留地的盘算心里早有谱。冬季种小麦、棉花、油菜;春季种白萝卜、玉米、番茄、南瓜、地瓜、土豆、黄豆、蚕豆、芝麻等;夏季种白菜、胡萝卜、茄子、黄瓜、西红柿、空心菜、芹菜等;秋天种青菜。农作物一茬接着一茬,并且充分利用地的空间进行套种。比如地瓜地里种芝麻,既收获了地瓜,又收获了芝麻。棉花地里套种小麦,小麦比棉花成熟期早,两种植物套种,不影响产量。父亲总是想法设法,因地制宜,将一亩三分地自留地打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半点浪费。
自留地肥瘦全靠打理,连续种植的土地也变贫瘠了,不施肥,菜和粮食作物就发育不良,因此,父亲在家里养上二头猪,再养几头羊,自积肥料。哺乳动物的排泄物是最好的有机肥料,那时候生产队地也正缺肥料,肥料抵作工分,对父亲很有诱惑力,为此,我放学回到家,头个事就是割草。我也经常跟着父亲往自家地里跑,从背影看父亲,单薄身躯肩上再押上近百斤肥料担子,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艰难地跋涉前行的样子,感觉父亲有些吃力,我心里难过不能为其分担责任。其实父亲很乐观,没有被缺衣少食年代压垮,反而更加留心农作物的生长普遍规律,看准农时不怨其烦地挖沟、复垦、平整、碾碎、种植、锄草、上肥、治虫、浇水,细工出慢活,一头钻进地里,忘记吃饭是常事。有时天不亮就跑去地里,有时天黑还没有回家,汗水和露水常常打湿了父亲的衣服。
在父亲的精心打理下,农作物郁郁葱葱,外形像俊秀体格健壮的小伙子,令人喜爱。父亲将脱壳的油菜籽,晒干后上集镇换成了菜油;父亲也经常用黄豆去换豆腐、豆腐干;地瓜藤、菜根收拾后父亲拿回家喂猪喂羊;棉花秆、芝麻秆晒干后成了柴禾,父亲留着家里烧饭;地瓜可充饥,母亲变花样做出地瓜饭、地瓜粥;采摘棉花母亲先纺线再织成土布,给我们兄弟姐妹做作新衣服。自留地上农作物贴补家用,不仅度过了难关,还解决了全家人吃饭穿衣的问题,作用不小啊!对此,母亲发愁的脸上绽放出如花的笑靥。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和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感情非常深厚。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仍然像个壮劳动力似的,每天早出晚归,精心打理责任田,自产粮食吃不完,还让我和妻子往城里带。他让做子女的有些难看,我愧对父亲。父亲在几年前溘然仙逝,他生前讲过一段话我还清楚地记得:“地不会骗人。如果不认真待地,地亦糊弄你。土地肥瘦和收成全靠勤奋和经验,适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误农时,卖些力气,精耕细作,自然有收获”。听完此话我恍然大悟。
做人做事其实像父亲种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