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改故事分享
常言说,学无止境。我觉得,教也是无止境的。
这个学期开学后,才开始接触新一轮的课改,就“我的课改”这个话题来说,本没有什么故事。但回想起过去的教学,或许有一两件事,也和课改多少有些关联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实说,我的课堂教学,一向都是比较沉寂的。有时甚至自嘲说,你看百家讲坛,哪有下面听的人可以互动的?但在一次学科组循环听课的教学中,确实让我体会到了教学中让学生互动的快乐。
那是2010年4月的某一天,学校教研组的老师来听我的课,上的是《林黛玉进贾府》。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仅通过其中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三五个课时的教学,要想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是很艰难的,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一般小说的阅读鉴赏的层面,对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学习语文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结合学生的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我用自己所写的“语文老师的寄语”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文字”,应读到何种境界,学会深挖文字的深层含义:
如果你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只读到文字,它就是枯燥无味的,就会令你觉得厌烦甚至会怕它。如果你从其中能读出秀美的绿水青山,她就会令你觉得赏心悦目;能读出澎湃的感情,她就会充盈你的心胸;能读出深邃的哲思,她就会启迪你的思维,让你智慧的火花随处飞溅;能读出血肉丰满的前人,她就会走进你的心田;能读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她就会令你肃然起敬,深感兴衰更替,去勇担使命;能读出悠久而又焕发着灿烂青春光彩的华夏文明,她就会令你倍感自豪,然后你就会对她灌注无限的爱。
然后交代教学推进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百科”这一中心问题,一个同学率先就课文的某一点提问,然后指定一名同学来回答;回答满意的,再就课文的某一点提问,再指定一名同学回答,以此类推;回答不满意的,可另请同学补充,直到满意,再往下推进。
于是,一名学生就林黛玉“步步留心……耻笑了他去”一段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回答,学生解答:“这段文字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教育观念、等级观念”;接着又指出对贾府布局描写的一段,再指定,同学回答:“表现了建筑方面的成就和园林学方面的学问”;“众人见黛玉……有不足之症”一段,表现了“教育学、审美学、营养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王熙凤出场一段,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学、经营学还有管理学等方面的学问”;等等。有的问题,一人回答就让大家觉得满意,有的问题,则要经过其他同学的补充,甚至是几人的补充,大家才觉得挖掘到位。再通过教师的摘要板书,让学生全面地看到了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我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充分领会“《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一本质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一直处于认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准备提问和准备回答问题、准备补充完善的亢奋状态,一节课下来,大家意犹未尽,而听课的老师,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热烈和精彩。参加听课的学校领导也认为,这一堂课,老师“彻底颠覆了过去的一贯形象”,极其开放,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而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需要,有时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材,另选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比如对联的鉴赏与写作,将自己随时写的对联给学生共享。如五十周岁时的自题联:
暴霜露斩荆棘品味酸甜苦辣已然知天命;
跋青山涉绿水咀嚼冬夏春秋莞尔就人生
又如到长顺白云寺偶拾寺中对联并修改其中一字:
白云山白云寺山寺俯仰白云里;
长顺天长顺地天地和谐长顺人(将“人”改为“中”)
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体会推敲语言文字的妙处。
又如到黔灵山看到一幅石刻,受到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深奥哲思。按照传统的从右向左的读法,该石刻读出来是:“佛即是心”,但刻在石上,呈现给我们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则是:“心是即佛”。像这样正读反读,都能够表达意义而且同样臻于至高境界的语言和文字,怕只有汉语和汉字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博大精深,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给人类的巨大贡献。
学生领悟了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之美,于是就有了元宵晚会征联的师生积极应对:
春晚迎春春不晚;月明赏月月常明/联欢对联联更欢(学生对下联)
一百八行业展,一呼百应八方庆;五十六朵花开,五光十色六合春(师对上联)
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顺便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并用自己写的作品给学生分享:
春日偶拾
冬至冰雪覆苍莽,
春归芝兰流清芳。
人生处处皆风景,
观鱼何须到濠梁。
并把学生的名字嵌入自己的诗中:
葛衣穿闹市,
忠心育后人,
老杨思进取,
笑迎教风更。
桃李正成林,
佑鸟有绿阴。
逍遥当远行,
东方永留根。
这既是自己情感的抒发,又是对学生殷切的期望,于是,在节日的学生祝福中,我收到了这样的赠言:
才德兼备;智勇双全
更令人难忘的是,2010年12月9日,在全省示范性高中评估专家组对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进行升类评估期间,应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的要求,根据广东省江门市高考辅导专家到贵阳市进行高考辅导教学交流的需要,本人上了一次“现代文阅读”的公开课。这是一次师生之间心灵碰撞的教学实践。因本人近几年来都注意研究高考模拟测试的命题工作,所以,将这次教学定位于:把学生引入命题的角度,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的作者和命题者,尽量与作者和命题者走到一起,顺着散文阅读的思路和散文鉴赏命题的思路,根本把握解题的方法,真正学会阅读和鉴赏散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大胆地尝试,用自己写的散文《在那遥远的地方》来给学生练习阅读与鉴赏,但文中不标明作者,让学生在浑然不知作者是谁的前提下进行散文阅读鉴赏实践,感受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和命题者。经过简短的方法点拨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完成课堂练习:
(1).从文中找出1--2个你觉得是重点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为什么。
(2).你觉得文中的哪个句子或段落值得认真体会?为什么?
(3).分条概述作品的内容或情感。
学生们纷纷争着在黑板上书写自己找出的重点词语,共有20来个,然后逐一分条说明选出词语的理由,其中几例为:
遥远:(1)说明小山村的独特位置,远离城市;作者离家乡远,对家乡有无限的思念;空间的距离是遥远的,但在作者的心中,家乡却永远相伴,并不遥远。(2)说明作者远离家乡,借用歌曲名,可体现家乡在作者心中的美好;间接说明小山村的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市的喧嚣;即使有着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作者与家乡父老乡亲也心连着心。(3)在题目、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都出现,字面意思是偏僻,深层意思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表明思乡的深切;空间的距离遥远,心灵上却很近。
咸涩:汗水的确咸涩,如果不是烈日当空,山路难行,负重而归,村民便不至于汗流满面,尝到汗的咸涩;许多村民也许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文化程度也低,但他们世世代代勤勤恳恳地将汗水灌注给脚下的土地,铸一方山水以灵魂,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执著的精神的代表。
莽莽崇山峻岭:写出了小山村的特定环境,周围都是高峻、险拔的大山,也写出了小山村环境的险恶,父老乡亲生存的艰难。
学生选出的重点句子和理解,例如:
“对于人来说,任何因素都可以促其成长,人与人能否成长的区别,仅在能否用好这些因素而已。”人的成长是内在与外部的共同作用,文中“我”的成长是离不开多种因素,但更在于自身的接受与改变,这对我们是一种启迪。
关于文章的内容或情感,学生分述为:
1.对家乡的赞美,对家乡人的赞美,文章开头写了小山村的偏僻,路难走,但人们从未抱怨,赞美了他们不畏艰难;母亲一字不识却甘愿为人民服务,赞美了他们甘于奉献;苗族同胞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赞美了他们的坚韧顽强。这些都是大山赋予的,是家乡赋予的。
表现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怀念,对父老乡亲的思念。
2.写乡路表现出乡亲们的坚毅、坚强与村庄的历史之久,表达出作者对崇高人格的赞美和对曾经养育自己成长的村庄的敬仰。
写家中父母兄长的生活片断,抒发作者回忆生活往事后的深刻、复杂的情感和对山村生活的热爱。
3.文章通过对“遥远的地方”的深情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表达对那种顽强精神的敬佩,赞美这种坚韧的精神。
课堂上学生交流这次教学中的收获,很有意义的有:
1、虽然有很多专家听课,但却没有造成我们班的压力,而是成为了动力,课堂中学习气氛很浓,上黑板写关键词语的时候,我也参与了,黑板上有各种各样的关键词语,把专家们都逗乐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中心思想是赞颂少数民族坚强执著的顽强抗争精神,抒发作者对大山的热爱之情,具体说来,也就是对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的赞美,这一点给我的感触是: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勇敢面对,并且不断拼搏,这是对一颗心是否坚强刚毅的考验,也是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
课上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使大家都开始学会从内心来审视一篇散文,也有同学增长了对散文知识学习的能力,还有的同学真的引起了内心的共鸣,课上的情况很感动人。
2、我所学到的:鉴赏散文时,应找出文章中多次出现的重点词句,据此推敲文章的大概思想主线。要深入文章,并走进作者的内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顺境中,要利用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自身早日成材;在逆境中,更要努力奋进,挑战困难,将不利转化为有利。
3、在阅读文章时,应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以达到“三位一体”的心灵碰撞。感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注入情感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真切动人。最好的文采,不仅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贫穷,仍是一个困扰人类的话题,作为即将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的青年一代,思考并探索如何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还想建议同学们,今后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家乡,要尝试着将我们贵州、我们贵阳发展,强大,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
4、我学到了幸福的秘诀:语文需要眼光,发现其中的美;生活,同样需要眼光,发现其中的美。
“对于人来说,任何因素都可以促其成长”,而这因素不外乎两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若是有利因素,则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若是不利因素,也要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份相信,这份执著,需要一个支撑,这个支撑就是生活的眼光。
挫折与困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艰涩,更是成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长需要代价,生活中的天堂地狱之别,是人心灵上的一层膜,像是玻璃上的水雾。看到荆棘,看到坎坷,你会感觉到万分痛苦,愁绪剪不断,理还乱,那么,你是地狱的一员;如果你同时也看到黑夜过后的曙光,恭喜你,天堂的大门为你敞开。当然,幻想着明天而不努力克服现在的困难也是不可取的,关于克服生活中的苦难这一点,时间并不能帮你解决,反而会加重苦难。
偶尔会想尝一下黄连,苦中找一点甜。
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来说,高考无疑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我心中,高考考的是我们的文化、能力,更是对一个人品格的培养。一路上,我们的毅力、心理承受力都会慢慢加强。用生活的眼光来看,这不是一个绝好的成长机会吗?高考只是人生路的一道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面临更多更高的坎儿,如果连高考都应对不了,以后的路又该何去何从?
而幸福,就在背后。
5、这次课堂十分灵活,收获也比一般上课时来得多,现代文阅读比其它模块的语文题目更注重考查对于文章精神、情感的体会、分析,所以得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因素,这次的现代文阅读真真切切让我们感到了心灵的碰撞。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情感,这篇文章在字里行间展露得淋漓尽致,很容易引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的共鸣。单纯从欣赏散文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在情与景的融合上也是极佳的,况且通过几个指引性的问题还将深度引到了人生哲理的境界。总之,赏文中情,品文中意,是现代文阅读的必然要求,必要时甚至会要求你身临其境地换位思考,以得到比高分数还更重要的益己的人生哲理。
这次教学活动,用听课的专家和同仁的评价来说,那散文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与张承志的《大河家》差不多,文章写得很‘实’,不浮躁,不虚华,去掩饰。选文没有用高考真题,也没有用名家名篇,而是执教老师自创的散文,新颖,亲近,大气,质朴,厚重。这样的文章,能够贴近学生,打动学生。用自己的文章教学,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分析的是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愫,当然有话可说,且能说好。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放给学生的。学生讨论的环节,很放得开,是很精彩的。主要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高。执教老师是站在命题老师的高度,精心设计、精心执教。如果没有对高考命题的精深研究,如果没有对高考题型的准确把握,很难想象能上出这样的课。二是新。新在教学理念,新在选文。充分调动学生,充分展示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生自始至终是课堂的主体。
有了这次可贵的散文阅读实践的教学,于是,哪怕在时间急促的考场上,也会有学生关于成长的感悟:“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成长是一个叛逆的孩子自我反省;成长是因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而顿然醒悟。当你回想起成长的路,你最怀念的是什么?你最开心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是听他的课,是有他指引我的成长。”还有文情并茂的叙述:“他用他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要怎样秉持自己,要如何承担未来的重任,每每这样的时候,他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全班,眼中充满热忱与希冀,寄托他对我们的厚望。”更有不乏美化的崇敬:“因他的平和与宽容而流下成长的眼泪,我依稀的从泪光中将他的身躯看作一座洁白的灯塔,在这花红酒绿的世界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只恨这篇幅太短,我的文字太过繁琐,不能说清,不能向您致敬——我的指路人!”(引文均选自我校2011届高三9班张鑫宇一次关于“成长”的自选角度自命题的考场作文《成长的指路人》)
不仅如此,学生毕业以后,还表示要一如既往,不仅学语文,更要从所有学科中学做人。于是,还有《勇爷的频率》见诸《贵阳晚报》:“正是这种频率才让我真正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更懂得了人生的多彩。岁月荏苒,光阴依旧,勇爷的频率必将在我心中永存,并影响我的一生。感谢勇爷的频率。”
教坛似乎没有什么故事,平平淡淡,静若止水,可说是生活中的无声之处。但若呕心而言,倾情宣泻,无需掩饰,无需造作,学生或许会听到一两声终身受益的“惊雷”。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