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生作文心理管窥论文

文章 2019-07-20 17:48:26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中学生作文心理包括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作文动机、作文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教师要探究规律,优化中学生作文心理,变被动作文为学生主体需要作文,培养写作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作文,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心理优化

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作文动机不同;中学生作文动机是其作文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文动机与作文兴趣和对生活认识有直接关系。二是中学生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三是中学生作文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作文,兴趣浓厚,对作文态度严肃认真,坚持练笔,有进取精神;有的对作文有一定兴趣,能按要求练笔,但往往忽冷忽热,有时因作文写得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对作文缺乏持久稳定的热情;有的对作文情感淡漠,态度敷衍;有的甚至厌恶作文。

根据中学生作文心理的一般规律,我认为教师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去优化中学生作文心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首先,变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主体需要。卡耐基《处世的艺术》指出“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满足需要,这是人们行动的目的,也是人们乐意采取行动的力量之源,因此提示需要,就可使之与目的、行动、心理构成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响亮地提出,为生活而提高表达能力,为学习知识而用好表达工具,为未来工作而培养好的表达素质。让学生真正看到写作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从而改变其写作观念,激发其作文主观能动性。

其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作文训练。大致从初一到初二上学期,学生处在开放期;这个阶段,学生还带有稚气,大胆、热情、纯真、善于模仿,喜欢想象,思想十分活跃;因此作文训练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展学生在这方面优势。大致从初二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学生进入闭锁期;这个阶段,学生变得“深思熟虑”了,把一切都看得很神秘,强烈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其心理特点是希望教师能尊重他们,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乐意写一点比较深刻的东西;因此作文训练应注重表达深度,多写一些富有哲理内容文章。大致从高一下学期至高三,可以说是学生的断乳期;这个阶段,他们基本上完成了心理的“断乳”,变成青年了,开始以自己特有的观点、态度体验生活,探索人生道路,同时课外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常喜欢谈论国内外大事。这正是培养、提高议论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作文训练应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范围可更广些,气魄更大些,内容更应有一定的深度。

再次,让学生主动探索生活问题,做到有所思而作,让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对现实生活进行“干预”;有所为而作,让他们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产生写作动机,有所求而作。总之,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由衷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显出生机和活力。

其四,激发写作冲动,培养写作兴趣。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悉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心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教师不妨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鼓励学生自信心与成长意识,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有效方法。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著名作家巴金说:“只有写,你才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无论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天生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而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的学生往往因为一篇精彩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褒奖,从此就对作文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以至终身从事写作。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在自己的习作中老是经受着失败和挫折的苦恼,或者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那么他在心理就会一直处于自卑和压抑的状态,那种渴望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设置竞争舞台。作文教学中,如果缺乏竞争氛围,那就无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争取日后的成功。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创设竞争舞台,如针对高中生开始塑造并完善个体在群体中的形象这一心理特质,不妨开设口头作文课,学生就会在每次作文前都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有的甚至预先写在纸上,记在心里,争取在班上一举成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评出口头作文的最佳者,学生觉得露了脸,自己的作文价值也得到及时而充分的肯定。

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深厚的感情,就会使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人、事、物、景及妙词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这时就易于成文,且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这样学生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于此不疲。为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在命题、指导、写作、评估诸环节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命题时重在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作文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欲望能否产生。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要钻到学生心里出题,他说:“教者命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就能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因此必须研究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必须研究学生心理诸因素同作文各个环节都发生着怎样的联系,才能使作文命题触开学生心灵的闸门。

指导时重在诱发学生的情感外射,如今的中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并已能在自然界的事物中赋予自己情感,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较有尺度。因此作文指导时应注重诱发学生的情感外射。可采用这些方式:一是再现形象诱发。即作文前对要求写的人和事加以归纳概括,对生动感人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重点描绘复述,引起感情冲动。二是哲理诱发。即作文前对所写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发掘蕴蓄于事物间的哲理性,达到诱发情感的目的。三是美感诱发。爱美是人的天性,作文前对所写的内容点明其自然美、社会美和意境美,诱发其表达欲。四是环境熏陶诱发。即教师按作文要求,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体验,让学生心感身受,让美直接撩拨感情的琴弦。

写作时,教师先给学生三至五分钟时间静思默想,短暂的静思默想能起到安定心境、稳定情绪、思维准备及投入的作用。接着是明确时效标度,即明确规定作文时间和字数,学生可用这个时效标来自我检测和自我调控、自我促进。

评估时,要善于利用赏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要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在作文评估中不能冷漠的纯客观的刻板鉴定或纯粹着眼于匡正的消极处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成功之处,大致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下醒目的赞语,当然这种赏识赞语亦不是言过其实,有时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使其既得到鼓励,又不自我陶醉、自满自足。如果我们把这种赏识看作是一种正效应,那么要尽量避免那种“恶语伤人六月”的负效应,让每个差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总之,只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中学生作文心理,根据不同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多角度、多方位优化学生作文心理,作文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