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关于冬至的记忆范文精选
冬至在某些人眼里只是个传统节日,而那某些人眼里则是一段记忆。下面是小编推荐给你的2016关于冬至的记忆范文精选,快来看看吧。
篇一:冬至的记忆
最早知道冬至,那还是很小的时候。好象是个下雪天,早上缩在被子里不起来,就跟着同样缩在被子里的哥背诵二十四节气。从立春、雨水,一直到大雪 、冬至......大约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吧,班里上常识课,老师讲二十四节气,很随便地问了下,你们谁能说出几个节气?下面没有人吱声,这时我举手说,我能说出二十四节气,于是站起来将二十四节气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这不仅是让全班同学,而且连老师都睁大了眼睛。
“冬至晴,年必雨。”这是句农谚么?不知道。准么?也一直没有那么认真地验证过。也就是那一年的冬至,天气很好,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门前打用墨水瓶自制的得螺,无意从一个老伯的口里听到了这句话。打那以后,不知怎的,每逢冬至,我就希望能下雨下雪。因为我想反过来那就是冬至雨则年必晴哪。过年天晴,暖阳如春,对我们小孩 子们来说那该是一件多么美 好的事啊!
随着慢慢长大,有关冬至的知识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古代,冬至是我国农历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这天皇帝要到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北方吃馄饨,南方吃肉喝汤等民间风俗,也有的沿袭至今。清代有一首诗是这样咏冬至的,“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冬至之日,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一年中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渐渐变长,夜间则渐渐变短。想想,过冬至也就有了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这也使我想起了那年母亲给我们过的那个冬至节。那年夏天,父亲大病一场后就一直没有好转,常常躺在床上咳嗽不停。还有小妹也时常患病,也让我们这个家雪上加霜。由于家里丧失了主要劳动力,挣的工分少了,分的口粮少了,常常是这个月钱超支,下个月粮超支。为了生计,母亲白天出工劳作,晚上纺纱织布,没日没夜,硬是把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给撑了起来。那年冬至,母亲起了过早,用平时集攒下的鸡蛋到集市上换回了几斤藕,还到肉摊上找周姓屠夫讨了两根筒子骨,在母亲洗藕切藕煨藕的间隙,我问母亲,今天家里有客人来么?母亲说,没有,今天是冬至,我们家过冬至节。当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节俭的母亲是怎么想到还要给我们过冬至节的。到香喷喷的藕煨熟端在桌上时,母亲先舀了一碗,毕恭毕敬放在灶台上,小声说道,司命神仙,给您老过冬至节了,今年没有肉,明年一定补上!接着又添了一碗,叫哥端去放在神柜上,敬祖宗!然后给我们一人一碗。那碗藕,油花花的,粉扑扑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好香好香。
许多年后,我明白了,母亲在我们家最困难 的时候,给我们过冬至节,与其说是祈求苍天、祈求祖宗让我们家度过难关,倒不如说是她在给她自己以信心,给这个苦难的家以信心,严冬定会过去的,春天也会到来的。母亲用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要我们在各种苦难面前挺胸昂首,不屈不饶。这也是母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今天又是冬至节。我端起满满的一杯酒,轻轻的洒向地下,为冬至祭,也为母亲祭。
篇二:冬至的记忆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据说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煮熟给百姓们服食,后来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于是“冬至吃水饺,冬天就不会冻掉耳朵”这个习俗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从我参加工作起,每年的冬至这一天,都和同事们在食堂一起包饺子,从和面、擀皮、打馅到包饺子,平时看着大大咧咧的男同志,没想到在案板前居然都有模有样,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同志们居然都只能打打下手,眼巴巴的看着小小的面团在他们手里神奇的变成一个个胖鼓鼓的饺子。这时年纪稍大一些的师傅们就会开始谆谆教导我们,女孩子一定要学会做饭之类的,然后这个话题就会在我们众女孩子的起哄声中一路飞摇直上,那种气氛竟比过年都热闹几分。以至于时至今日,已是孩子妈的我,在包饺子这项手艺上,始终不得真传。等到饺子出锅的时候,大家在水汽蒸腾的厨房里,争抢头锅饺子,然后不顾烫嘴先将每个饺子咬开,就为了寻找事先包进去的“福饺子”,那一份“好彩头”,这碗没有那就再来一碗,为了这份“彩头”,我们都能比平时多吃好多个,最后再揉着胀鼓鼓的肚子纷纷祝贺得到“好彩头”同事:来年发大财!早生贵子呦!那种气氛,真是有冬至大过年的感觉。
其实我小时候,每年冬至都是在一碗碗软糯的汤圆中度过的。外婆是湖南人,会做各式各样的以糯米为原料的食材,每年冬至的下午,大人们围坐在盛有糯米粉的笸箩前,一边话着家常,一边熟练地滚汤圆。汤圆除了形状,大概的做法流程和饺子差不多,和面然后包进去馅,只不过汤圆的原料是糯米粉而不是小麦粉。至于馅料,不要以为南方人都只爱吃甜食,也不要以为汤圆就只有传统的黑芝麻馅或者花生馅之类的,爱吃会吃的南方人创新性的推出了肉馅儿的汤圆,用蜂蜜秘制过的叉烧肉配上咸香的梅干菜;炒熟的湘西栗子去壳,将栗子肉碾碎,搭配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一起裹进糯米团中,揉成一个个龙眼似的小丸子,下入滚水中,咕嘟咕嘟,当小丸子们肥肥圆圆的浮在水面上之后,孩子们的口福也就来了,趁热咬一口,软绵绵、香喷喷、暖烘烘,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时光辗转,流年不再,从我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常年在北方城市,每年的冬至就再也吃不到汤圆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饺子。单位里大部分都是西北人,西北人太爱面食,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在北方,面食的制作水平几乎就是评判各家媳妇能干与否的标准。在我们项目部,招厨师的首要条件也是会做面食,最起码隔一天必定是要吃一顿面食的,否则大家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而对于我来说,饺子填补了我心中对于汤圆的那一份缺失,不仅仅是因为我执着地认为饺子是小麦粉做的另外一种汤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人,在异乡的冬至时节,摒弃孤单和落寞,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里和同事们一起,将欢笑和平安包进饺子里,共同感受那一份温暖。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