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九龄铜像下的遥想散文

文章 2019-07-20 15:31:17 1个回答   ()人看过

粤赣交界处的梅关古驿道如同一位美少女,总是撩拨着人们对她的绵绵情思,让人眷恋其中,难于释怀。正是韵味隽永的梅关古驿道令我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南雄人,总是利用闲暇之日,流连于古道之间,沉醉在其古韵芬芳之中。

曾记得,“巍巍梅岭秀,梅关古韵浓。幽幽古道通南北,美如丝带宛如虹。……”是本人仰慕古道芳容而作的一首拙诗。“踏着青青石板,沿着古老石路,伴着一路梅香,轻吟一首首唐诗宋词,一路前行,循路登高。寻寻觅觅,走走停停,环顾四周:古道幽幽,芳草凄凄,寺庙肃然,遗迹片片。让人遐思翩翩,心绪绕绕。……”和“流逝了年年岁岁时光的梅关古道,至今仍然洋溢着浓浓诗情,将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 这两片均摘自于拙文《古韵芬芳话梅关》的文字,亦是本人惊其古韵、仰其秀美而作。正是这条古驿道的独特魅力,令我这一介土生土长的穷酸书匠情不自禁,不得不穷尽脑汁,不吝笔墨,时而不停地加以颂之。

2016年是张九龄奉旨开凿梅关古道1300周年。获悉这一年的9月26日,由广州雕塑院雕塑家尹小艾设计制作的张九龄铜像,安放在了梅关古道唐丞相张文献公祠遗址前。“九龄像,后世仰贤相。”九龄铜像的竖立,为这条饱经沧桑的古驿道注入了新的文化意境、让这一原乡胜景增添了不少游览的韵味。为了一睹这座铜像芳容,今之仲秋的一闲暇之日,便邀上几位亲友,踏上这条古驿道,专门登高拜谒这位贤相的铜像,缅怀其开凿梅关古驿道的丰功伟绩。当我们一行来到半山腰驿道旁的文献公祠遗址前,只见一尊高3米的人物铜像,立马展现在我们的门前。啊!这就是被誉为“岭表第一人”的张九龄铜像?“形也?真神也!” 一见到这座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铜像,便让我不得不发出由衷惊叹!于是,我随即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立直双脚,站在这座铜像下,向着这位千古不朽的“老人”仰视、仰视、再仰视……只见这位儒雅“老人”胸前怀抱着一卷诏书,充满睿智光芒的双目一直凝视着前方。清风吹拂,透过这位“老人”怀抱的那卷诏书,让我思绪如云纷飞,又撩起了我对这条古驿道千年过往的遥想。

遥想当年,秦始皇为经略岭南,曾发工十万戌五岭,筑横浦关(今梅关)于大庾岭上,这就是梅关的来由。到了秦末,当时的龙川令、即后来的南越王赵佗,为防止秦末农民大起义对南越地区的侵扰,也曾“移檄告横浦关,绝道自守”。由于梅关地处“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之要冲,有“岭南第一关”之称,自古以来就属兵家必争之地和岭南重要的关卡之一。时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从朝廷告病归祖籍韶关的张九龄,经过一番蹒跚踏上梅关古道之巅时,只见孔道崎岖、两旁悬崖陡峭,翻山越关,何其艰难!当他进入关楼小憩,遥望南疆,只见“开元盛世”所刮起的盛唐雄风已被巍巍的南岭阻隔,整个岭南仍然一片荒化。作为从荒化蛮邦走入朝廷的第一位宰相,他深知:自“永嘉南渡”以来,华夏经济、文化重心已渐南移,而至今岭南仍未出现在全国叫得响的名门望族,足见故土岭南之落后!在进入当今大一统王朝的盛世时代,岭南与岭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条件已日趋成熟,而岭南黎民百姓却多么渴望早日得到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啊!想起这一切,他心绪滚滚。此时,他心里甚清楚:眼前这条南北主要孔道、原梅关古道早已不适应这一形势发展需要,打破五岭阻隔,改善南北通道,推动南北的联系与交流又是何等的迫切与重要!因此,他一回到老家,便立即上奏唐玄宗,要求开凿岭路。皇帝准奏后,张九龄便奉诏集十万人之力,一锤一凿,历经两载艰辛,在梅关要隘凿通了一座长二十余丈、高十丈余的大山坳,并拓宽了原古道路面,使这条原来的军事关道变成 “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至此,这条宽阔的驿道已把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连结成了一条纽带,使岭南货物可溯北江入浈江到达南雄,然后沿梅关古驿道,越大庾岭至南安,再沿章水,下赣江,出长江;而岭北货物也多由此道下北江至珠江。“峤岭(大庾岭也称峤岭)古来称绝徼,梯山从此识通津。”故古道已成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公道自在人心!”黎民百姓心里总是装有一杆秤,后人忘不了这位贤相的不朽功勋,特在古驿道旁兴建了一座文献公祠和夫人庙。每当后人至此,无不肃然感怀,以虔诚之心缅怀这位伟大的贤相及其为古道开凿献身而深明大义的张夫人。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南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已改《天路》此歌一字的这句歌词是否也可以套在当时这条古官驿道上?是啊!九龄贤相的远见卓识,逐渐被后来岭南历史发展的脚步所印证。自驿道开通后,余惠绵绵不绝。其首先表现为,由唐至宋的中原大动乱时期,由于岭南地区相对稳定,加上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气候宜人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很大,是躲避战乱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故为中原人民所垂慕。而梅关古道的开凿又为他们南迁提供了交通之便。因此,南迁的中原人民前后不断地经古道越大庾岭进入岭南。其中,由于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是承南启北之地,而梅岭脚下的珠玑巷又是岭北进入岭南的第一站,因此珠玑巷成了度岭南迁之人率先驻足之所。这些度岭南迁的中原仕宦庶人,故多先驻足珠玑巷,而后或定居或南徙。据《南雄县志》和相关族姓族谱记载:单宋代这一时期,由珠玑巷南迁至番禺、南海、顺德、中山、珠海等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达到73姓164族。这些前后从唐宋至明清的移居者,后来便成为了现代“广府人”这一族系来源的主体,而珠玑巷则成为现代“广府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如;明代名人,番禺的屈大均称“南屈珠玑实始迁”、清代的维新领袖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则说:“始祖建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南海县西樵山北银塘乡”;新会人、维新派另一领袖梁启超家谱《梁氏世系图谱》介绍:“绍,字美,宋进士,绍圣间,为广东提干,与叔同择居南雄珠玑里,广东梁氏自公始”。至今,所有珠玑巷南迁之人均视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均视珠玑巷为本族系之“根”的出处,至今前往珠玑巷寻宗访祖的各族姓子孙络绎不绝。中原仕宦庶民南迁到珠玑巷驻足休养生息,然后再迁徙到岭南各地,这条古驿道为此可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源源不断的北人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后人评之:梅关古道开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岭南在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下,耕读之风甚盛,人文蔚起,各种落后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从此岭南开始“名宦贤达,代不乏人” ,岭南政治、文化面貌为之一新。据《南雄县志》记载:宋代保昌(今南雄)一县就产生举、进士39人、特科64人。北宋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明朝名震朝野的户部尚书谭大初、清朝充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的胡定以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皆为岭南人。至于现代,岭南更是星汉灿烂,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稍有历史知识之人,心里必然清楚:正是这条古驿道推动了中原文脉延伸到了岭南,使之成为中原文明延伸的重要驿道,是岭南快速前行的历史光芒把这条古驿道的每一石块、每一寸泥土照耀得如此光亮。今天,当游客踏入文献公祠和夫人庙,又有谁不对贤相的丰功伟绩而肃然起敬?又有谁不被贤相的远见卓识所感染?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道的另一份厚重和不朽就是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中原人民的南迁,除给岭南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之外,还给岭南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力及资金,从而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岭南在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生产状态。岭南人民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农业特色。如当今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立体开发,正是受此长期影响发展的结果。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宋的岭南已经普遍出现;水利兴修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岭南人民所认识,使岭南地区早涝保收能力得到增强。记得广东有史可查的最早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的“凌陂”,就是宋代保昌县令凌皓倡导、兴建的,可灌田5000余亩,这些都是岭南农业日益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梅关古道在南北交流中处于承南启北的地位,故带动了浈江至珠江水陆交通沿线运输业的兴旺,而运输业的兴旺同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代,南来北往的商旅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梅关古道,每天来往古道夫力不下千人,大小船只在江上来往穿梭,古道上的商贩非常活跃,真是幅“浈江船艇如棱,古道驮担摩锺”的繁忙景象图。这时的梅关古道可谓成了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纽带。因为,岭南大量的盐铁,香药,百货等物品都经古道运至虔州,再水运京师;而北货,如江西的米谷、药材,苏杭的丝、茶、棉花、棉布等商品,也多由此道行销岭南各地或转广州出口外销。故梅关脚下的雄州及浈江入北江隘口的韶州成了南北货物集散地和批发市场,一跃成了岭南的商业重镇之一。如两宋时的雄州镇已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商镇,从而获得了“小扬州”之美称。正如清代名人朱彝尊的《雄州歌》所云“涎雨蛮烟空日夜,南来车马北来船”,正是古道第一中转站——雄州市镇的生动写照。这些史实的展现,让今天的游客只要一踏上这条古驿道,抬头仰望关楼上“南粤雄关”那苍劲有力的四个古体字,抚摸一下古驿道上的一砖一瓦,亲闻一下古驿道上的一泥一石,那古道上曾经响起的马蹄声、铜铃声以及挑夫的吆喝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一幅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图立即展现在眼前,让游客的谒古情愫得到尽情释放!

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清晰可见:古道的开凿,促进了南货北销、北货南销的进程,加快了南北经济交流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岭南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北货经过古道南下广州,并由此转销国外,使广州成为岭南最大的出口基地和外贸中心。至北宋,广州已成为全国五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北宋政府开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来专门管理广州的对外贸易。北宋的丝织,瓷器等商品均从这里输往东南亚一带,而东南亚的香料、药材、珠玉等土特产也多由广州输入而转输到中原各地。至南宋, 广州则成了全国的三大对外港口之一。除了政府在此继续设立“市舶司”外,还开始专门设立“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这些事实表明广州对外贸易的发达,表明岭南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水平。可见,宋元以来,岭南开始赶上、甚至超越了中原的经济发展水平,岭南早已把“荒化蛮邦”的帽子甩向了太平洋,这一切均是贤相至功至伟开通古道惠泽的结果。至此,如果贤相在天有灵,看见故土如此繁荣,故国南疆发展如此神速,亦一定欣慰至极,每位南国后人亦会深感骄傲和自豪!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近代以来,随着京广铁路、雄余公路、韶赣高速公路等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逐渐为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今天的古道,虽然“不闻辘辘车马喧闹声”,亦无朝靴与草鞋的蹬踏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状况亦不会再现,但饮水而思源,今天来此谒古寻幽的游人却纷至沓来。人们用轻快的脚步声、欢笑声和至美的景观摄影图片来回馈一代贤相的丰功伟绩。

无论斗转星移,还是岁月更替,一代贤相张九龄的伟绩将如同梅关一般伟岸,如同日月一般悠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